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2009-11-13刘丽杰
刘丽杰
时代需要我们培养出具有探索科学的强烈兴趣和愿望的、具有一定操作实践能力、具有独特科学想象力的新一代科技人才。而这些科技素质的培养,都必须从小抓起、从幼儿抓起。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基本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教育幼儿。从小启迪幼儿的科学意识,激发其探索欲望和主动求学的兴趣,引导幼儿热爱科学、理解科学,并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其智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我们教研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大胆尝试:
一、选择适宜的科学知识作为切入点
大自然物种丰富,现象奇特多异,但不一定都适合幼儿的认知和探索。选择合适的自然科学知识点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兴趣及对客观事物、客观现象的情感体验。如小兔、小鸡、小鸭等体格小、无攻击性的小动物比较吸引小班小朋友,中班小朋友比较喜欢小蝌蚪、西瓜虫、小蜗牛……大班小朋友经验丰富,更喜欢参与对事物的操作,如种植、喂养、采集、记录、探究事物的生长过程、形成原因等。幼儿园在组织自然科学活动时,以幼儿园周围环境为依托,根据幼儿认知结构的特点,建立了一套比较符合农村幼儿自然科学活动的园本教材。在园本教材的实际使用中,结合幼儿活动的实际,我们生成了许多符合幼儿兴趣发展需要的课程,促进了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协作。
二、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幼儿是科学探索活动的主体,他们是在探索过程中主动获取科学经验和建构概念的,而不是等待老师灌输,被动接受知识的。当然,正如我们前面举例中提到的,在科学教育中,教师是幼儿学科学的引路人,教师直接或间接的指导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过去,我们往往较多地考虑怎样保持课堂纪律,怎样去教幼儿学会更多的书本知识。虽然教学活动中每一句话,每一个要求都“准备”得非常清楚、准确,但幼儿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之中,学习效率较低。现在,我们考虑的是怎样使活动室气氛和谐,让幼儿感到宽松、自由。我们不再提过多的纪律要求,只用简短的语言讲清活动要求,在活动中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和操作,并允许幼儿随时提问,相互交流。如在幼儿进行了建筑活动时,他们为哪种几何图形的砖面制造出来的砖用起来既省时又牢固而发生了争论。对此,我没有简单地加以制止,而是引导幼儿仔细看一看、试一试、玩一玩。当幼儿通过共同操作、试验得到明确的结果时,他们感到十分满足。由于我们鼓励幼儿大胆探索、表达和创造,所以,幼儿的情绪和兴趣始终围绕着操作的中心,学得主动积极。
三、注重在平时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的内容
幼儿的一日生活丰富多彩,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教育的素材。如在“太阳和影子”活动中,怎样使自己的影子变长,怎样变短,怎样消失?幼儿对影子产生了兴趣,教师就带领幼儿做起了“太阳钟”游戏。幼儿相互商量、讨论和试验,最后发现了身体向与太阳方向相反的一边倾斜,可以使影子变长,直立或往与太阳相同方向的一边倾斜,可以使影子变短,跑到没有太阳光的地方影子就消失了。经过一天的记录,幼儿有了一个能知道时间的“太阳钟”。此后,幼儿通过自主学习,知道了时间不同,影子的长短、方向均不同的道理。在找到答案的瞬间,孩子们欢呼雀跃,脸上充满着喜悦之情。我还发现有两名幼儿合作的方法具有创新意识:一名幼儿做俯卧撑动作,另一名幼儿在他后面帮他抬起双腿,做成推小车的姿势,他们大声嚷着:“瞧,这样的影子最长!”幼儿在获得心理满足的同时,更激起了探索的欲望,同时幼儿间的交往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四、重视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设问引导
幼儿真正主动探索是从意识到有问题时开始的。幼儿有了疑问并产生想寻找答案的愿望,才能进入主动探索状态,教师要处处留心观察,把自己预想的问题变成幼儿自己的问题,适当地多提一些“为什么”。当幼儿在探索活动中遇到问题或产生疑问时,教师应鼓励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解释、猜想和判断,使幼儿从各个方面主动探索,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如在“抛鸡蛋”活动中,教师提问:“如果把鸡蛋从上向下扔,它会怎么样?”幼儿回答:“它会碎的。”于是教师分别向两个脸盆扔鸡蛋,结果一个鸡蛋碎了,另一个鸡蛋没有碎。接着,教师又问,“为什么一个鸡蛋碎了,另一个不碎呢?”待幼儿议论之后,教师引导幼儿比较两个脸盆的不同,幼儿发现鸡蛋落在有毛巾的脸盆里不碎,因为毛巾软。鸡蛋直接落在坚硬的脸盆里就会碎。然后,教师出示海绵垫、沙堆、碎布、稻草、 棉花、石块等,提问:“鸡蛋落在这些物品上会怎么样?为什么?”最后让幼儿积极地尝试并讲述实验过程,得出结论:易碎的物品在细软且有厚度的材料的保护下,就不易碎。最后教师提问:“平时人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由于
这一活动较多地采用了开放性、启发式提问,因而幼儿的思维非常活跃,学习探索也更加主动、积极。
五、尊重个体情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
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人施教。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自然科学活动中把握、控制幼儿的情绪态度时,要注意幼儿的主观感觉,尊重幼儿的感受,不能以自我替代幼儿,要求幼儿兴趣一致。当幼儿对某物产生兴趣时,教师应保持幼儿良好的情绪态度,鼓励幼儿的探索活动,给幼儿提供适宜的帮助和建议,使幼儿在偶发性活动和正规活动中共同得到锻炼能力的机会,让幼儿有独立的操作、探索、表达和思考的机会。活动中尽量减少集体活动,不能因为活动的常规主观地打断幼儿的探索活动,应该在充分肯定幼儿新发现的基础上吸引大多数幼儿的注意。幼儿对于大自然的探索目光是敏锐的,我们应该鼓励幼儿的探索,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世界上许多科学家的发明都是建立在好奇心基础上的。虽然孩子的好奇心不同于成人,但想象之芽已经萌发,如果一个人连好奇心也没有,那也就不会有什么新专利、新发明了。教师以幼儿的眼光看世界,以发展的眼光看幼儿,要做到心中有孩子,呵护孩子的与众不同,孩子会长大,孩子会成熟,孩子的能力发展是无穷的。
总之,在进行科学教育时,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充分调动起每位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操作、尝试、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欲望,使幼儿在认知、情感、语言、身体、社会等方面得以全面、充分发展,让他们尽情遨游于科学的海洋,去共创二十一世纪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