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进行古诗词阅读教学
2009-11-13于丽霞
于丽霞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经典,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似乎学生也认识到了这点,在他们平时的学习中,对古诗词的朗读、背诵、理解都极为用心。那么,学习古诗词的正确方法是什么呢?怎样去学古诗词呢?这是我们应该去思考的重要问题。每当学生问起我这些问题时,我都会对他们说,学习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好读书,不求甚解”是陶渊明的一个读书方法,他认为,喜好读书,应博览众书,对书的喜爱在于它的立意主旨,而不单是字字翻译。
诗、词、曲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葩。阅读一首首诗词,犹如欣赏一件件艺术珍品,你不仅会惊叹它的奇思妙想,而且会感到情趣高雅、赏心悦目。千百年来,它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情操,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素质。让学生从诗词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精湛的语言艺术中汲取营养,对于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语文水平是很有好处的。
但在学生中的问卷调查表明,很少有学生喜欢读诗词,原因有三:
1.阅读与积累太少,因不了解而排斥。
2.诗词浩如烟海,学诗词不像数理化做题那么立竿见影。
3.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学生无法静心品味诗词,不能感受其美妙与博大。
面对种种现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肩头责任重大。如何让学生学得扎实、积极主动,又获益匪浅、乐在其中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文史法
“文”指的是诗词作品,“史”是指与所选诗词有关的历史背景以及诗词自身的发展史。让学生掌握一点诗词发展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使学生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知识脉络,又能帮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增强学习诗词的兴趣。再者,“知人论世”是深刻理解诗词作品的重要途径,不了解作者生平经历,难以真正领会作品的精髓。鉴于以上考虑,笔者确定了两点基本讲法:
(1)文以史聚。新教材以“断代史”形式排列,每一个朝代或时期,可先用一两节课的时间讲清发展历程、主要流派、代表作家。学生的知识最忌零散和混乱,老师决不能为了上课而上课。要避免出现“以史代文”现象,不能讲得如同大学里的文史课。如唐诗,我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介绍,线索清晰。初唐仅简单介绍“初唐四杰”,盛唐介绍“山水田园派”和“边塞派”及李白、杜甫,中唐介绍“白派诗人”和“韩派诗人”,晚唐则有李商隐和杜牧。其他朝代均如此,新诗的教学更应将这项工作做好。实践表明,只要把握好度,并讲得生动明了,学生一定能收获颇丰。
(2)史辅文主。了解作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但作家的介绍不应死板、枯燥。在讲解代表性的作家时,我将作家生平与其作品有机融合在一起,如李清照,课文编选了《一剪梅》、《声声慢》两词,一首是新婚时的作品,一首是晚年所作。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位经历奇特的女词人,我先由郭沫若的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引入,用《点绛唇》、《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四首不同时期的作品串起词人一生。深情的讲述,优美的朗读,给学生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关于李白、杜甫,我均采用类似讲法,效果极佳。此外,逸闻趣事也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如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温庭钧“温救场”,柳永“奉旨填词柳三变”等,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诵读激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一篇古文,首先要从诵读入手,诵读分范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通过教师范读,使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指导他们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能达到既定目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诵读过程中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如教《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先由教师范读,读准字音、句读,然后通过学生自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再进一步分析课文,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读起来自然有兴趣,效果就不言而喻。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学生要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显得尤其重要。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然后通过领读、分组读、交叉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诵读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中,初步感悟诗词的韵味。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朗读成诵,学生很快就会悟到词中的几种意象,经过老师略加点拨,学生就会明白众多意象构成了行旅之人孤独、寂寞、凄凉的意境,从而理解曲的思
想内容。
三、活动激趣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为了让学生乐学语文,愿上语文课,不怕古诗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古诗文教学课也能上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如教学《核舟记》,课前要求学生准备画具,课堂上通过记忆把“核舟”画出来。许多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在学生充满求知欲时,老师允许他们看一会儿书,蓄足的劲头一下子变成旺盛的活力,由兴趣转化为想学,由想学转化为能学,由能学转化为会学,学生很快就感知了课文内容,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扁鹊见蔡桓公》,可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上台表演;教学《愚公移山》可针对“愚公愚不愚”开辩论会。此外,还可以开展分角色朗读、背诵比赛等语文活动,使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从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学生的才智在实践中得到发挥,就会有快乐的情感体验。
四、重视归类与比较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知识是零碎分散的,学生容易忘记,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做好比较归纳工作。让学生把应掌握的知识整理归类,温故知新,因新忆旧,相互印证,这就能使学生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学会应用已学知识去理解掌握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指导学生做比较归纳工作,教师先要示范,然后再指定内容让学生自己做,可以指导学生做成卡片或编制表格。归纳什么内容,从什么角度归纳,达到什么要求,教师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并有步骤地进行。比如,七至九年级的古诗文名句积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写景类、抒情类、哲理类多个角度归纳,也可以从写月亮、山水、花草、雨雪、四季、思乡、送别等多个专题进行整理归纳。如送别诗,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旷达开阔;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依依惜别;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乐观,通过归类与比较,学生既明白了其中的细微差别,又能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理解与记忆。
总而言之,我们应重视和加强古诗文的教学,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增强语感,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古诗文的鉴赏能力,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