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气氛的创设与调动
2009-11-13张岩
张 岩
摘要:在新课堂中,教学情境创设与课堂气氛的调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重要。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堂气氛;创设与调动
在21世纪的今天,由于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信息的取得、分析、处理、发布、应用等能力将成为人们最基本的技能和知识水平程度的标志,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将成为培养现代人的重要途径。自从信息技术走入中小学课堂后,已经过去了好几个年头,回顾教育教学工作,在数年的教学体验中,课堂情境创设与课堂上气氛的调动,是达到教学目标至为关键的一环。
一、关于信息技术课堂的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是新课改中的一大亮点,是课堂中新出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著名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只能让人产生冷漠的态度,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操作实践性强的学科,要求在情境创设中不但要有足够的趣味性,还要使教师把握好对课堂的控制,做到平衡,两两相宜。
1.创设趣味性强的教学情境
中小学生正处于最活泼好动的年龄,课堂情境的创设要以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为背景,这样才能激发出他们自主探究的愿望,并将这种愿望投入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比如,在公开课《音频文件》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听一段音乐,(放音乐)大家听出来是什么了吗?
生:(大笑)是某某某!(音频文件是教师在课间偷偷录制的某位同学的说话声)
师:对,那么大家想知道这段声音是如何被录入计算机的吗?
生:想!
师:我们不光能把声音录入计算机中,还能对它进行后期编辑。(放音乐,某位教师阅读配乐)大家想试试吗?
生:想!
从学生身边,习以为常的素材下手,经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处理,引导转化,将学生的好奇心变成对学科知识点的兴趣,整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极高,有的学生直到下课还不愿离开。
2.创设现实性强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对教师所提的“任务”不感兴趣,而教师只能是把任务强加给学生,要求其完成。这样一来,就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变成了被动接受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量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形象化、直观化。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为了教学随意捏造情境。情境的创设首先要求是应符合客观现实的,尤其是要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总是挑选富有时代气息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来做为教学情境创设的主体。
二、关于信息技术课堂气氛的调动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场,教师一定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倾听意味着尊重、理解和接纳,它的意义不仅仅是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更多的是给予他们人格的尊重。有时通过临时变换教学内容,不仅仅保护了大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更让学生体会到了尊重。
在假期中,利用家访的机会对几位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的结果既令人高兴,也令人忧虑。高兴的是所有学生都表示非常喜欢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忧虑的是,学生反映的问题基本都集中在“课堂不够活”、“有些知识不用讲,自己能试出来”,听了这些话,认识到必须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换位思考自己的教学活动。
1.活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在课堂上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激发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是激发思维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教学过程这一环节,必须做到灵活、多变,教师要在灵活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答——收获知识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灵活运用。
在教授七年级学生使用“画笔”工具时,讲授完基本操作后,就布置下:“自然”、“人物”、“家园”、“四季”四个主题,放手任学生自由发挥,同时提出的要求是让学生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总结出来,在十分钟后,由学生提出问题,而另一些同学负责解答,通过这样的交流,既活跃了课堂,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最后教师抓住时机,找出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轻松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2.结合身边情况,灵活把握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以教师的行为为主体。要将原来的教学内容进行改变,对原来的教学过程作出调整,因势利导,使被动接受自然变为动态生成。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目标,现在的信息技术教材已经从死板中走了出来,变得更贴合学生的实际,而教师更应该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机房的具体配置、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整体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筛选,保证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趣味性与实用性、开放性,而在教学内容确定下来后,设计教学目标时更要首先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与需要,教师心里要时刻装着学生,不能照抄照搬过去的教学目标,更不能从网上生搬硬套,另外,现在的学生和过去的学生是不一样的,自己的学生与他校的学生差别更大。因此,我们要灵活把握教学目标,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标准,多层次分级,最终才能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进行“多媒体演示文稿”的教学时,首先给学生展示一套制作精美的PPT文档——“历史上的名人”,以此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将教学目标分成一个又一个的具体知识点,最终完成任务。
总之,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可以因人、因地创设多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不论是情境创设还是活跃课堂气氛,教师都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它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关注他的学生才能从学生切实需求出发,从应用性与现实性出发,制订出可行的、优秀的、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情境;还要求教师本身做一些改变,用自己去感染学生,同学生一起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再次,情境的创设与气氛的活跃还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信任、鼓励与赞赏,这样才能擦亮他们心灵的火花,启迪思维的灵感,在“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情景中塑造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