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媒过度解读人民币政策

2009-11-13

环球时报 2009-11-13
关键词:华尔街日报汇率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在11日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提出,将结合国际资本流动和主要货币走势变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这一新表述立刻引发了西方媒体的关注。12日,西方各大媒体都围绕“人民币升值”大做文章。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环太平洋国家压人民币升值”;英国《金融时报》则报道说“中国央行承认人民币受到升值压力”;彭博新闻社说,中国10月份经济走强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纽约时报》也表示,“发展中国家开始抱怨中国汇率政策”。

面对西方媒体昨日针对人民币的“狂轰滥炸”,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辉清博士12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西方媒体对中国央行的政策往往存在捕风捉影、过度解读的倾向,这是一种对中国施压的方式,它们试图通过制造这种舆论来导致人民币升值“成为事实”。这不过是一种一厢情愿罢了。

外媒猜测汇率政策微调

路透社网站12日的分析文章说,中国央行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提法同以往显著不同,显示中国央行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更加关注更广泛意义上的整体汇率稳定,并将加强国际间的沟通、协调,共同维护币值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华尔街日报》12日说,中国央行在汇率政策的官方措辞上作出了罕见的变化,可能是为了回应对美元不断走软以及资本流入飙升的担忧情绪。《泰晤士报》12日也表示,央行货币政策的表述是中国发出“允许人民币升值的一个暗示”。

《金融时报》12日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2005年开始被允许上升约20%,但去年年中以来,人民币实际上再次盯住美元。IMF上周末表示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报道还表示,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不久前的讲话同央行言论形成对比,陈德铭支持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出口企业创造稳定预期。报道称,“负责贸易事务的商务部部长的言论或许表明,央行的立场尚未得到政府高层的支持。”该报说,经济学家们表示,央行的新措辞将使汇率获得更大的灵活性,但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政府会很快调整政策。事实上,很少有经济学家预期中国会在明年年中之前放弃“事实盯住美元策略”。

渲染人民币升值外部压力

路透社12日的评论说,“这或许是中国人民银行对近期国际上有关要求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回应”。报道说,由于本币大幅升值妨碍了通过出口带动经济复苏的计划,许多新兴经济体“终于也开始对中国人民币持续疲软表示不满”。在此之前,对中国汇率政策的抱怨之声通常都只来自发达国家,不过在上周的G20财长会议上,有迹象表明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质疑中国的汇率政策。

《华尔街日报》12日的报道也宣称,中国正面临着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新压力,这些压力来自于“整个环太平洋国家”。报道说,包括美国、中国和日本在内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21个经济体的财政部长均认同,包括汇率与利率的灵活价格体系是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说明外界越来越担心人民币和美元双双走软可能会给亚洲经济体带来沉重打击。报道援引日本外务省发言人儿玉和夫的话说,我们都知道归根结底还是人民币汇率问题。不过,他也表示,这种(汇率)谈判应当由美国和中国在幕后悄悄进行,“我不认为APEC会议进程能够推高人民币汇率”。

专家否认汇率政策转变

高辉清表示,西方媒体如此炒作人民币汇率问题,一方面表明西方对人民币汇率很关注,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对中国的施压方式,它们希望通过这种舆论导致自我验证的效应,使人们都去买人民币保值升值,并为国际资本炒作人民币概念做埋伏,以促使人民币快速升值。

针对央行汇率政策措辞的变化,高辉清认为,不意味着人民币汇率政策的重大转变,人民币也不会进入升值通道。“自2005年中国开始实施相对灵活的汇率机制。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采用相对固定的机制,现在又回归到灵活机制也是自然的事情。只是汇率升降的波幅会大些而已。人民币汇率可能升,也可能降,有双向预期。”▲

本报驻美国特派记者 管克江 本报记者 钟玉华

猜测央行改汇率政策 炮制人民币升值舆论

猜你喜欢

华尔街日报汇率人民币
美联储加息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相关性
认识人民币
ARIMA模型在人民币短期汇率预测中的应用
ARIMA模型在人民币短期汇率预测中的应用
《华尔街日报》印刷广告收入下滑将裁撤印刷版面
ENGLISH ADOPTSMORE CHINESE WORDS
为什么我不再看《华尔街日报》
Currency Exchange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