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将军反对过度刺激别国
2009-11-12
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凯文10日称,美国不宜将导弹防御系统建得过于强大,否则将迫使失去对美威慑力的中国等国成倍扩大核武库。此前,这种要理解别国安全感受的主张在美国很难听到,军方尤其强调美国本土的绝对安全,因此凯文的话被外界认为颇有新意。阿拉伯媒体11日称赞凯文发出的“缓和”声音是理智的,“总与对手剑拔弩张只会两败俱伤”。美国的安全观真的在转变吗?奥巴马上台后的一系列举动似乎在累积这样的迹象,但美国内部的激烈争论仍令外界不安。许多人反对奥巴马对导弹防御计划做出的调整,认为这会让美国本土成为敌国导弹的靶子,外界猜测凯文10日的讲话正是为劝说这些人。实际上,任何稍有理智的人都清楚,用导弹攻击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是疯狂的,任何国家,包括美国都不能放任这样的狂想,并依据它设计国策。
担心中国成倍扩充核武库
自今年9月奥巴马政府宣布搁置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计划以来,美国国内批评这一调整的声音一直很强,一些共和党人认为,这一主要通过宙斯盾战舰部署导弹拦截系统以保护美军和欧洲盟军的计划,无异于把美国本土和部分西欧地区变为伊朗洲际弹道导弹的靶子。五角大楼表示,到2010年年底将在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亚部署30枚陆基拦截导弹,完全能够应对伊朗导弹威胁,但批评者认为这远不足以保证美国的“绝对安全”。
据路透社报道,主导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凯文10日在华盛顿一个国防会议上表示,美国必须对导弹防御系统保持谨慎,“一旦部署不当,将会成为不安定因素”。凯文还为与会者勾勒了这样一个假想:数百枚拦截导弹被部署在美国西海岸。凯文说:“你们认为这样(美国)就安全了,对吗?但中国人会怎么想?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军事威慑不复存在,于是成倍,甚至三倍、四倍地扩充自己的核武库,我相信这是我们所有人都不希望看到的。”
据报道,凯文强调导弹防御系统在应对朝鲜和伊朗导弹时至关重要,因为这些国家不害怕美国的报复性打击。路透社评论道,凯文的话应该解读为冷战已让美国意识到,对俄罗斯实施核威慑没有效果。BBC的报道则认为,美国是在担心过强的导弹系统会激起中国反弹。前美军少将赫伯特·布莱恩特对《环球时报》说,在美国看来,中俄拥有稳定的领导层,不会做出不理智决定,而朝鲜和伊朗是现实威胁。
11日,阿拉伯电视台网站将凯文的话解读为一种“缓和”政策,该台网站的报道说,这是“上策”,也是“理智的表现”,总是与对手剑拔弩张,结果很可能两败俱伤。
在一些中国军事观察家看来,凯文的话颇有新意,而且时机敏感,美国战略司令部上月底首次向中国军队高官敞开大门,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即将访华。军事专家徐光裕少将11日对《环球时报》表示,凯文传递出了积极的信号,说明美国开始正视别国的安全关切,知道给别人留“活路”了。还有专家表示,凯文的讲话有理论渊源,英国战略学家富勒几十年前就说过,要让对手有还手之力,否则极度的不安全感会更加滋生对手的仇恨。
美国在“绝对安全”幻想中忐忑不安
自1967年时任美国总统约翰逊下令部署“哨兵”系统以来,美国的导弹防御体系经过多次变革,
今年7月,装备宙斯盾反导系统的美国驱逐舰在夏威夷海域发射“标准-3”型拦截导弹。
●本报驻美国、英国、加拿大特约记者 赫景文 纪双城 陶短房 ●本报记者 黄培昭 杜天琦 马俊 ● 郑润宇 陈一 柳玉鹏
“你们以为数百枚拦截导弹部署在西海岸,美国就安全了吗”
(上接第一版) 里根1983年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星球大战”计划,克林顿时期演化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小布什又将其合二为一,统称为导弹防御系统。虽然数易其名,但根本上都是为维护美国本土的“绝对安全”。据专家介绍,这种“绝对安全”的观念也存在变化。核时代之初,美国试图“确保单向摧毁”,即“我能杀死你,你不能杀死我”,美苏达成核均势后,美国改为奉行“我们能够互相杀死,但谁也不敢动手”的“确保相互摧毁”战略。1962年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把美国人对“外国导弹来袭”的恐惧推到了极点,但也让美国人意识到苏联也没有打响核大战的勇气。冷战结束后,美国一度回到“确保单向摧毁”的战略上,然而反导系统已初具规模的美国却无法阻止“9·11”的发生,布什政府随后在世界拳打脚踢的做法在美国国内激起了厌倦情绪,奥巴马上台后提出“共同安全”、“协作安全”的想法,这被认为是美国安全观的一次摇摆。
前美军少将赫伯特·布莱恩特11日对《环球时报》表示,在本土防卫上,美国确实追求绝对安全,世界许多国家都是如此。“我认为,多部署反导系统而不是在世界各地部署更多美国军队对我们更有帮助”。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主编彼德11日对《环球时报》表示,美国在“9·11”之后更加重视本土的绝对安全,但所谓的绝对安全是不现实的,更不可能通过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实现。反导系统只能防御正面大规模武力威胁,但如今的美国几个极端分子混进来就能捣大乱。对于这种零散武装威胁,反导系统有些力不从心。更重要的是,美国应该意识到,各国都需要获得安全感,仅靠武力换不来和平,只有全球协作和平衡发展才能保证和平。
“阿拉伯人在线”11日称,在伊拉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挫败让美国人“生活在忐忑不安之中”。巴林《中间报》也曾评论说,美国变成“没有安全感的国家”是因为树敌太多,要想消除恐惧,美国“应该检点和收敛自己的世界警察心态和一向奉行的霸权行径”。加拿大《开拓者时报》曾问道:“谁会袭击美国?”文章说,如果真有流氓国家用导弹攻击美国大陆,美国的反导系统最好失效,否则导弹拦截的爆炸碎片难免殃及加拿大”。
俄罗斯INFOX通讯社评论员诺维克夫11日对《环球时报》说,凯文的话不值得相信,美国是不会为别国考虑的,只会考虑自身的安全,他嘴上考虑到中国需要维护核威慑力,但潜台词是将中国视为敌人。所谓应对伊朗和朝鲜导弹威胁不过是借口,因为只有俄中有能力将导弹打到美国,美国从未放弃冷战思维,奥巴马政府不过是抱着冷战思维却不想重新陷入冷战时的“安全困境”而已。
据美国导弹防御局统计,目前美国在阿拉斯加州格里利堡基地部署有21枚拦截导弹,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基地部署了3枚,此外全球海面上还游弋着18艘装备海基宙斯盾反导系统的战舰,其中16艘在太平洋。如果这些都无法在洲际导弹飞行过程中实施拦截,美国还有末端反导系统THAAD和低空的“爱国者-3”导弹,其中前者部署在得克萨斯州,“爱国者-3”在日本和欧洲部署,虽然美国政府嘴上避谈针对目标,但外界认为部署在亚洲的反导系统意在中国。
中国军事专家寇立研说,早在中国首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时,美国军方核心层就已意识到中国具备了将一定重量的物体打到美国的能力,但由于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中美战略靠近,美国并未渲染其中的威胁成分。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首次在潜艇上成功发射核导弹,美国为之一惊,但由于中苏关系还比较紧张,美国也没有过多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威胁。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中美关系倒退,对中国导弹威胁的渲染伴随“中国威胁论”在美国媒体上升温。
据专家介绍,美国对中国战略核力量的真正认识是从中国“东风-5”洲际导弹开始的,早在1984年中国国庆阅兵展出这种导弹前,美国情报机构就已关注“中国第一种能打到美国本土的导弹”了。不过,美联社当时认为这种导弹中国只有两三枚,不足为惧。1999年国庆大阅兵让美国认识了“东风-31”洲际导弹,而在今年的大阅兵上,“东风-31甲”的公开展示让美国《防务新闻》感慨“中国有了第一种能够打到华盛顿的公路机动洲际导弹”。
凯文之言会成为美国主流?
凯文考虑别国安全关切的言论会成为美国的主流观念吗?中国专家对此大多心存质疑。军事评论员李刚认为,美国共和党信奉新现实主义安全观,主张国际关系是“零和”的,获得安全靠的是军事实力。而民主党信奉的新自由主义安全观认为,安全需要国际合作。凯文的话是对奥巴马“合作安全”的迎合,但两党轮替的现实决定它未必能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寇立研认为,美国国内对于是否增加反导系统有激烈争辩,一些人坚持认为必须严防外国导弹,凯文的讲话可以理解为是对这些人的劝说,美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也很难支撑大规模发展反导系统的开销。
徐光裕说,近年来美国在海外战争中不断死人,国内又时常发生枪击案甚至恐怖袭击,美国社会对于死人的承受力略有上升,但政府依然追求“零死亡率”的目标。美国不顾别国感受一味强调的“绝对安全”只是个幻想,安全的要素之一是让别人也有安全感,因此各国的安全需求都需要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