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就是投资,小心血本无归
2009-11-12
如果说全球教育市场正在像泡沫鼓鼓的股市一样变得疯狂,那么,成千上万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留学的中国父母,就必须提高警惕,小心成为血本无归的投资者。最近,澳大利亚连续5所大学破产,上千中国留学生无“校”可归,就是一个警示。
近年来,空前富有的中国人以空前的热情,将几十年来辛苦积累的财富,投向海外教育市场,延续着几千年来从未变过的渴望子女成才的梦想。每年近20万留学生人数、且年均25%左右的增长率,正在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最有吸引力的留学生输出国,也催生了国外一些教育机构借机发财致富的欲望。
越来越多的滥竽充数的国际教育机构,把目光对准了中国市场。一位法国名校的招生主管曾形容,中国已是国际教育市场中含金量最高的“世界金矿”,是个学校都不会放过。
与此同时,中国90%的自费留学率、80%的人靠中介途径出国的方式,也给了许多国外劣质教学机构留下空子。尤其是近几年,国外一些非法学校与国内“黑心”中介机构联手,大唱“双簧”,牟取暴利。
中国学生和家长像初入股市的投资者一样,对这个市场的水有多深显然并不清楚。据调查,只有17.56%的人认为,“出国前要确认所去学校的资质”是降低留学风险的重要前提。
事实上,即使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也远不如我们想象得那样让人放心。在英国,被查实的“野鸡大学”有2000多所;在美国,任何人都可以花几十美元、用半小时的时间在政府部门注册成立大学;在法国,2000多欧元就能“收买”到某些大学的文凭。
过去,能出国留学基本上是那些能申请到国外奖学金的优秀学生,留学也基本上是迈出功成名就的第一步。现在,随着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的泛滥,出国留学正在渐渐褪去以前的神圣光环,留学风险日益凸显。在国内就业市场,屡屡出现留学投资失败的现象,出现了“花40多万留学欧洲,回国求职期望月薪1500元”的“新鲜事”。
最近十多年来,对出国留学的过高崇拜、对留学风险的过低警觉,也使中国家庭的大量教育资金流向国外。在英国,近1/4是留学生都来源于中国,中国留学生成为英国教育产业最大的摇钱树。
对个人来说,选择留学方案,就是选择一种未来。要规避留学投资的风险,主要还得靠自己。这就像股民炒股获利,必须做足“功课”一样。对国外政府的监管,也不能指望会在短期内有明显提高,还要靠自己尽可能地多了解学校信息和专业情况,防止上当受骗。
全球教育市场的火爆折射出了文化、社会和经济上隐形的国际竞争,对此,中国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留学投资的风险。政府除了要尽可能多地公布权威的国外教育机构信息外,更需要采取各种严厉手段,严格规范国际教育机构在华的招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