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改革的基础与可行途径

2009-11-11黄慧静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诚信课程标准考试

辛 涛 黄慧静

摘要 社会公众呼吁高考改革应将国家统一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但综合素质评价不能完全通过纸笔测验,只能通过人为地、主观地评分进行。要使公众信服教师和学校对学生作出的主观评价,其前提条件是全社会建立一套系统的社会诚信机制,约束教师和学校的行为,防止徇私舞弊者出现,从长远的角度解决主观评价和公众信服的矛盾。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诚信机制尚不健全,全面实行综合素质评价还为时尚早。在此,笔者提出了4条可行的改革途径:从制度上进一步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从内容上与新课程良好衔接,从技术上革新考试技术,从导向上强调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作用。最后,还应正确引导舆论,消除“高考阻碍素质教育”的非理性观念。

高考无疑是中国社会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经过去了32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以及高考规模的迅速扩大,高考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所引发的质疑和批评也越发激烈。除了对高考制度、内容、招生等方面的争议,许多人还将高考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联系起来,认为高考是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指挥棒”,是导致“应试教育”、妨碍素质教育的“罪魁祸首”。这一非理性的观念不仅引发了高考的存留危机,而且极不利于高考的改革以及教育问题的正确解决。

高考固然有很多弊端,但盲目地废止高考也绝不可行。首先,高考是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的一项基本制度,涉及到社会和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门槛。中国的高考制度给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地位的人带来了希望,通过高考,他们可以接受高等教育,改变自身命运,这正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实践反复证明,高考制度是迄今为止最公平的一种制度,取消高考将导致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其次,世界各国都没有废除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制度,反而越来越强化统一考试在人才选拔和培养上的作用。因此,废止高考不仅是不可行的,而且也是不符合国际趋势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高考制度,充分肯定成绩,正视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高考改革呼唤社会诚信制度的建立

现行高考制度的改革是目前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专家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教育部考试中心戴家干主任数次提出,解决“高考指挥棒”、“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改革关键在于“从考试到评价”、“以评价的观念改造考试”,即“在传统考试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科学的教育考试与评价体系,实现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的跃升”。也有学者建议,仿照美国大学的招生方式,把综合素质评价与国家统一考试相结合,从文化知识、能力水平、成长过程、综合素养等方面共同构成普通高校录取的依据。目前,在高考录取的实践中,已经有一些省份尝试着进行综合评价。例如,广东省将综合素质评价以写实性文字表述的形式,记录考生中学期间各科目学分、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遵纪守法和获奖情况等,供高校在录取阅档时进行参考,但并不计入高考成绩;山东省设计了100分分值的“基本能力测试”,涉及高中课程的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记入高考成绩。

从科学和理论的角度而言,综合评价应当是一项全面、有效、公平的评价制度,如果良好地运作实行,确实能够有效消除“高考指挥棒”、“一考定终身”的现象,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但是,要将综合评价纳入高考改革的内容,且在我国大范围实施,目前看来还很难实现。究其主要原因,不在于评价技术尚不发达,或政府机构不愿实施,而是在于我国目前尚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社会诚信机制用于约束、管理和监督主观评价的开展。

综合评价毕竟不是单纯的纸笔测验,它必须由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主观评定。这种主观评定是否真的公平?这一问题受到公众的极大质疑。提到主观评定,不仅社会公众难以完全信服,研究者也有批判,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中,综合评价都因人情与关系的困扰而无法坚持,招考制度总是难以避免遭遇道德水平的滑坡以及诚信缺失所带来的挑战。没有健全的社会诚信机制,由学校和教师进行的主观综合评价,特别是涉及到道德修养、社会服务、身心健康等方面的评价,极可能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暗箱操作。即使进行主观评价的人完全科学、客观,但由于没有社会诚信机制的监督,仍然难以得到大众的信任和认可。高考改革要加入综合素质的评价,其基础是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社会诚信机制,用于约束、管理、监督评价者和评价过程。对于建立社会诚信机制的具体措施,许多国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如制定法律,设置专职的监督人员和机构,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制定严厉的奖惩措施等。

二、目前条件下高考改革的可行途径

高考改革的基础是建立社会诚信机制。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系统的诚信机制,还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健全的诚信机制,就不进行高考改革,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高考改革必定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成功的改革撼动的是整个体制,而不是单个零碎的部件。因此,高考改革需要的是多个部门的协调合作,同时推进,而非某个单独的政府部门(如教育部考试中心、高校学生司或基础教育司)的任务。

1.在高考制度层面,进一步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

2001年,东南大学等3所高校开始试行自主招生;2003年,有22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试行5%名额的自主招生,2008年扩展至68所。从国际高校的办学实践来看,高校自主招生确实是选拔、培养优秀人才和提高办学质量的可行途径,有利于破除现行“高考指挥棒”和“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但是,目前自主招生的学校不到10%,招生的比例也很小,对统一高考的影响不大,绝大多数的考生仍然要通过高考进入高校,因此尚不能对“高考指挥教学”的格局造成较大影响。

进一步扩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权,可以相应地削弱高考的影响。虽然其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弊端,如一些重点大学扩大了本地学生的招生数量,造成了考生数量在地区间不均衡;一个新的体制在试行的过程中,有种种担心和批评都是正常的。但弊端毕竟是少数的、短期的,通过高校的自我约束,政府宏观调控、指导,社会有效监督,这些弊端都是可以克服的。从长期、深远的角度来看,进一步扩大自主招生权有利于高校多元化选拔人才的需要,有利于中等教育实施新课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利于建立教育公平、公正的需要,对于破除“高考指挥棒”具有长效有利的作用。

2.在高考内容上,与新课程标准衔接,进一步澄清考试的内容与导向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高考的内容也必然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考什么?怎样考?都是摆在决策者和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教育的要求很多,较之以往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知识结构完整性的建构,注重兴趣爱好及个性特长的培养。但并不是新课程标准中的每一项内容都是可以通过考试测量的。例如,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要求评价学生“能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能够独立思考,又能够与他人很好地交流合作”,这一项就不能通过高考进行检测。因此,考试命题人员要将高考与新课程标准衔接,就需要细致地分析课程标准中哪些内容是可测的,哪些内容是不可测的,区分对待。对于可测的内容,可以纳入高考的范围之中,对于不可测的内容,则采用教师评价、同伴评价的方式进行考察。

3.高考技术的改革

高考是我国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考试,理应应用先进的测量学技术对高考试卷进行设计。但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高考从命题到选题都是以学科专家为主,进行经验化、人为化的操作。由于没有测量学技术的介入,这种命题方式最后得到的分数只能进行简单的分数报告,而难以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和分析。

高考的考试方法和技术应当革新。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统一考试或评价项目的经验,如美国高校的入学考试SAT,允许学生每年多次参加考试,最近还允许学生有选择地提供几次考试中的SAT分数。这些政策都是以先进、标准的考试技术为基础的。我国的高考应从试卷的命题、组配、阅卷、计分、信效度检验上做到科学、公正。同时,在考试结束后采用先进的测量和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有效探查不合理、不公平的题目,可实现对不同科目、不同内容领域、不同能力、不同学生群体的分层次报告以及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的分数等值。

4.弱化高考对基础教育质量的评价功能,强调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作用

高考本身是一项选拔性的考试,其作用仅仅是选拔人才进入高等院校。但是,政府、学校和社会不约而同地将高考成绩作为评价各地基础教育质量状况的指标。高考承担了其不应该承担的衡量教育质量的作用。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没有系统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政府、学校和社会只有将高考的成绩视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这也是“高考指挥棒”现象存在的一个客观原因。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教育行政和教育管理的角度弱化高考的评价功能,建立专门的、系统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各地政府应运用行政手段,强化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功能,通过科学、客观、全面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来衡量地区和学校的教育水平。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发达国家都有各自完备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联邦教育进步评估(NAEP),以及一些国际基础教育比较项目,如国际数学与科学学习趋势(TIMSS),学生能力国际评价项目(PISA)等。这些监测和评价项目对该国的基础教育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又如在美国,各州报告其基础教育状况时,都会采用NAEP的成绩作为验证或监督。

2007年,教育部成立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这意味着我国在科学评价教育质量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目前,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抽样的地区进行科学的、标准化的测试,其数据结果将用于评价该地区的教育质量,历年的数据还可评价教育质量的发展状况。相信这一工作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中国大地上教育质量监测的一面旗帜,同时从客观的角度上削弱高考的作用,成为推动素质教育迈向崭新局面的发动机。

5.社会舆论的引导:高考不是阻碍素质教育的罪魁祸首

高考的职责是选拔人才进入高校,并没有承担评价教育质量的作用。高考并不是阻碍素质教育的罪魁祸首。要消除“高考阻碍素质教育”这一非理性观念,除了教育部门承担起高考改革的责任以外,相关部门应当承担起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

目前,常常有一些非理性的言论出现在报刊、电视等公众媒体上,比如“上大学无用,应废除高考”等不合理的负面说法,这些言论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公众对于高考的指责和批评,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大众对高考的误解与误读。因此,要消除这些不合理的社会言论,相关部门不仅应当在内部树立牢固的“强化高考选拔定位,强调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信念,而且还应当积极研究和了解公众心理,提出缓解公众不满的措施,在社会上达成“高考不是阻碍素质教育的罪魁祸首”的共识。■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责任编辑:蔡桂兰]

猜你喜欢

诚信课程标准考试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