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时代国际化城市的发展新动向及新问题
2009-11-11段霞
段 霞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过渡到以信息化、知识化和服务化为主要特点的后工业社会,建立在解决工业社会遗留问题和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的国际城市,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与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本地区都市圈的发展方向与战略选择。
一、创意与知识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中最有活力的要素
在后工业社会,尽管资本仍然是企业运营的前提和基础,但在企业运行过程中,专业技术和管理成为盈利的关键。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公司中反映资本利益的利润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是11.7%,到20世纪80年代只占5.3%。分给资本所有者的份额在减少,而分给公司管理层和其他专业人员的报酬在增加,教育的收益在20%~25%之间。因此,资本开始转移到那些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创造财富并有就业潜力的产业。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创意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经济化成为21世纪都市发展的新亮点。
1.创意是经济生活的新方式
随着人类进入一个全球化和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不再满足于被束缚在土地、工厂与办公室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思想活跃的人希望在全球范围内找到一个理想的居住地,能够通过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创造财富、提升自己的经济社会地位,这一趋势成为都市特别是国际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支柱和基础。创意产业是一个在后工业社会日趋休闲消费的社会结构中发展起来的、以创造力为原动力的、通过创意价值的实现来满足市场要求的行业。创意并不是文化艺术领域的专利,管理营销也需要创意。它既存在于文化、信息等服务业领域,也存在于传统的制造业。无论是美国重点发展的版税产业,英国、新加坡、香港发展的创意产业,还是澳大利亚、爱尔兰、日本、韩国的数字内容产业,创意是这些产业发展的核心价值。
2.文化的经济功能凸现
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文化不再仅仅是依靠社会资助的精神产品,而是成为都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人们利用文化资源创造财富、扩大就业机会和出口贸易。在一些地区,文化成为旧城区经济复苏的“点金术”。伦敦道克兰区(Docklands)原本破旧的码头区,到了20世纪90年代成为展示英国工业革命发展历程的文化景观和新的娱乐旅游点。自1998年以来,英国已有12万家中小企业完成了从制造业进入创意产业的转型,产值超过任何制造业门类对GDP的贡献。英国创意产业规模10年来几乎翻了一番,1997年~1998年增长达16%,而同期的经济总量增长不到6%。
如表1所示,世界各大城市纷纷制定新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强化文化的经济促进功能,打造世界文化中心的城市形象。如果说工业时代的世界城市是世界制造业中心和有形产品集散地的话,那么后工业时代的世界城市则是世界文化中心和无形产品生产中心。
3.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应用是发达国家创意型产业发展的关键
创意型产业是城市在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为解决制造业能耗大、污染高、附加值低等问题而开辟的新的产业发展方向。由于创意产业充分发展城市文化与个性,挖掘人才创造潜力,知识创意型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城市产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复兴与财富积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2005年美国版权产业年均增长率达到7.66%,大大高于同期3.48%的GDP增长率。在欧洲和日本,也呈现同样的发展趋势与特点。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通指出,创意产业是伦敦仅次于金融与商业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部门,每年的产值均超过210亿英镑,在拥有700多万人的伦敦解决了50多万人口的就业问题。透过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到创意产业赖以生存的是国家对知识产权强大的保护体系,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承认和保护原创性来保障创意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劳动及其合法权益,为新的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条件下,知识产权已成为国家和国际城市保护新兴产业发展、与其他国家和城市竞争的重要手段。
4.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白领职业泛化成为都市较为普遍的现象,吸引知识精英聚集是国际城市普遍采取的人才政策
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成为知识精英呢?就知识分子具有的创造知识、传播和应用知识这3种功能而言,只有在知识上有创造力的那些人,如杰出科学家、研究者和高层专业管理人员属于精英之列,一般的知识阶层如工程师、传播知识型教师、应用型技术人员和教育助理人员都不是知识精英。从教育角度看,知识精英不是指接受了一般的高等教育的人,也不是特指获得博士学位或教授头衔的某一类人群,而是指受过更高、更专业或特殊教育,在某一专门领域知道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懂得如何获取和处理这些知识并创造新价值的人才。
在后工业时代,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是具备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创新能力,国际城市最看重的是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因为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以文化为核心的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目前,在新加坡全国的400万人口中,约100万是在狮城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相当多的是拥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外国专才和企业管理人才。其中,高等院校中近40%的教授和讲师为外国人,信息与通信专业技术人员中30%来自国外。
二、国民经济服务化成为后工业社会都市经济的重要特征
与工业社会不同,后工业社会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本不是流入传统的工业、农业,而是流入服务性行业,服务业成为这个时代的主导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比重越来越大,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国民经济服务化成为后工业社会城市经济的重要特征。
1.从有形产品生产中心转变成无形产品生产中心
在工业时代发展起来的都市带有深刻的工业时代烙印,追求经济效益是以生产企业为主体的都市发展的基本动力,国际城市大都是有形产品生产中心。国民经济服务化的过程带动了都市及都市圈产业结构的升级,随着知识、创意等非物质要素对都市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都市正在成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无形产品生产中心。
按照产品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特征,可以将产品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 9000国际标准体系的定义,产品是指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所产生的结果。服务、软件与硬件、材料是产品,是生产性劳动,是后工业时代社会财富和价值创造的源泉,不同点在于城市生产功能从有形的物质领域拓展到无形的非物质领域,服务既是生产的活动过程,也是消费的过程。人们往往在看到城市进入休闲消费时代的同时,忽略了这一过程也是无形产品的生产过程,城市尤其是国际城市的生产性功能并未退化。无论是纽约、伦敦、东京这样的全球性城市还是巴黎、新加坡、香港这样的区域中心城市都在使自己适应这样的变化,成为世界一流的无形产品生产中心。
2.生产性服务业是都市及都市圈发展的支柱产业
一座城市服务业是否发达,不能仅仅考察第三产业的比重,而且还要注重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以生产者服务业为主,以服务各种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为主。近年来,发达国家城市的服务业发展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服务业在城市GDP总量和增加值的比例占70%以上;二是在服务业增加值中生产性服务业占70%左右。以跨国汽车销售为例,研究资料表明,销售收入中只有约45%分配给零部件生产商和装配商,而其余55%分配给了专业汽车设计、广告公司、保险公司等服务性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贡献和回报都呈上升趋势。
纽约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扭转跨国公司总部外迁的不利局面,开始推动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的调整战略,在城市产业的空间分布上,制造业向郊外迁移,生产者服务业向大都市中心地区集中。制造业和消费者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生产者服务业在产值和就业份额上超过了传统的消费者服务业,成为城市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的动力。通过切合实际的复兴战略,到80年代其世界顶尖城市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强化。
三、城市管理转向以解决工业时代遗留问题为中心
长期以来,生产增长被认为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以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工厂化生产为主要形式的工业进步与人的生活质量与利益之间出现了突出的矛盾。
发达国家城市在步入后工业社会后,发现城市发展面临着实现了物质极大丰富的工业社会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人口老龄化、失业、两极分化、生活质量下降等。甚至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使人类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全球化问题和对立冲突局面。因此,在后工业时代的国际城市,解决工业时代遗留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消除“工业主义”、“物质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城市居民免受工业、技术扩张带来的种种危害,这些问题的解决正在成为市政当局工作的主要内容。
此外,由于经济全球化造成国际生产在全球范围内扩散,管理越来越集中于国际城市的发展趋势,国际城市的非物质生产性特征即:文化型、消费型、宜居型、个性型发展趋势十分明显。自1956年美国白领工人数字超过蓝领工人以来,人类正在由传统的工业社会步入一个新社会里,大多数人将从事管理服务和处理信息的工作,而不再是生产物质产品。汉斯-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在《全球化陷阱》一书中描述了21世纪只需要劳动能力居民的20%就足以维持世界经济繁荣这一前景,其余80%的人将没有劳动岗位。因此,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如何克服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对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冲击,最首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城市管理修复城市秩序,解决城市转型中出现的新问题。
可见,与工业时代人们注重效率、追求物质享受相比,后工业社会人们关注的重点开始转向价值、生态与生活质量,更注重精神与情感。城市的发展也逐渐从侧重生产型、增长型的发展转向了服务型、文化型的发展,城市间的比较从工业比较、经济比较、GDP比较转向消费、休闲、生态、宜居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比较。如何把经济发展与文化、休闲、宜居,与城市的国际服务品质和综合治理能力结合起来,与提高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等结合起来,成为都市发展面对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
[责任编辑:常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