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关键词句 享语文味
2009-11-11张娟
张 娟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叙事性文章,我引领学生抓住课文中描述事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词句,来反复品读,挖掘文字中蕴藏的深刻内涵。
一、 品词句,想画面,促积累
每篇文章里都有关键词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寻找它们,把握它们,挖掘它们背后蕴藏的深刻内涵,就能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更加生动、鲜活。
在学完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后,学生已体会到徐悲鸿学画的刻苦,生活的清贫,教师出示:“功夫不负有心人”。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并说说这个词句的意思。(指两名学生说说)这个词句的基本义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它在课文中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生:我认为这个词句在文中的意思是说徐悲鸿在学画上下了一番工夫,他就是一个有心人。
生:“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文中的意思是说徐悲鸿是个有心人,他花了很多工夫在学画上,最终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师:对呀,徐悲鸿就是这样一个肯下工夫的有心人。那么,这个有心人是怎样下工夫的呢?发挥你的想象,在脑海里形成他下工夫的画面。
生:徐悲鸿整天在博物馆认真临摹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无论是周末,还是节假日,他从不和同学出去玩,而是埋头临摹。
生:徐悲鸿临摹的作品一张又一张,在他的旁边稿纸堆得像小山似的。由于绘画时间很长,眼睛酸了,手也累了,他只是揉揉眼,甩甩手,然后仍继续作画。
生:由于手头拮据,徐悲鸿为了省钱买绘画用品,他一日三餐只啃面包,一边啃面包,一边画画。即使这样,当他看到自己的画技渐渐提高了,竟然高兴得手舞足蹈。
师:你们想象的画面真生动,让我仿佛看到了徐悲鸿作画的样子。下了苦功夫的徐悲鸿获得了什么呢?读读第7自然段。
(学生读书,指名说说)
师:这些成绩得来不易,凝聚了徐悲鸿多少汗水和心血呀!正所谓“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能让我们想到哪些名言?
生: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
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生: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词句揭示了文本的主旨,似一条纽带联结着文本的前后内容,读懂这个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在教学这个句子时,我没有停留在单纯地理解这个词句的本义和在文中的意义,而是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想象,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挖掘藏在这个词句背后的感人画面。当学生“看到”徐悲鸿勤学苦练的身影后,才真正知道了成绩的来之不易,才深刻懂得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这时,教师的一个问题:“正所谓‘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能让我们想到哪些名言?”既恰到好处地揭示了文本主旨,又引导学生从积累库中筛选与文本事例相匹配的名言,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积累与运用。“语文味”就在品味好词句、想象画面、积累运用中自然而然地弥漫开来。
二、 品词入境悟人格
对关键词的把握,不同的学生侧重点也会不同。这就告诉我们老师,决不允许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灵感,让个体思维的涟漪荡漾开去。
师:三年的努力成绩斐然,他个人的画展轰动了整个画界,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这其中也包括那个曾蔑视中国人的外国学生。那个外国学生是如何表现的呢?(指名读第8自然段)听读了这一自然段,联系全文,你对这段中哪个词语的感触最深?为什么?
生:是“鞠了一躬”。因为那个外国学生最初鼻孔朝天,非常瞧不起徐悲鸿,而现在找到徐悲鸿向他鞠躬道歉。这前后变化太大了,所以我对这个词语感触最深。
师:是呀!这的确让人难以理解。我们都知道,只有对自己佩服敬重的人才会鞠躬,外国学生向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明了什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这说明那个外国学生对徐悲鸿很佩服。我想,是因为他被徐悲鸿成功的画展折服了吧。
生:我觉得他不仅仅是被画展折服,更重要的是被徐悲鸿下苦功学画的精神所感动。
师:所以,那个外国学生向徐悲鸿鞠躬道歉,并说自己——
生:(齐答)有眼不识泰山。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词句在文中的意思?
生:徐悲鸿在外国学生眼中是“泰山”。
生:徐悲鸿在外国学生眼中是一个真正有本领有才干的人。
师:你们理解得很透彻,徐悲鸿让外国人刮目相看,实现了自己的承诺:用事实让那些瞧不起中国人的人认识真正的中国人。让我们回过头读读全文,想想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是怎样的?
生:真正的中国人应该像徐悲鸿那样有才干。
生: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是像徐悲鸿那样“言必信,行必果”。
生: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是有远大的志向,并朝着自己的志向奋发努力,从而为祖国做贡献的人。
生:真正的中国人应该像徐悲鸿那样有骨气,在逆境中不气馁,奋发图强。
师:徐悲鸿以他的行为诠释了“真正的中国人”的内涵,让我们领略了国人的风采,他就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课前,我设想了学生可能说到的感触最深的词句:“有眼不识泰山”“震惊”等,就是没有想到学生会说“鞠了一躬”。预设之外的小意外,恰恰生成了精彩。正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学生从“鞠了一躬”和前文的“冲着”“很不礼貌”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中深刻体会到外国学生是发自内心地佩服徐悲鸿,被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所折服。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让我们回过头来读读全文,想想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是怎样的?”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徐悲鸿这个人物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此过程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决心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县白马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