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题研究成为深化课改、优化母语教育的助推器
2009-11-11朱家珑周彦
朱家珑 周 彦
[编者按]很多老师都知道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因为这里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他们为师生们献上了一套精美的语文教科书。研究所里云集了许多专家,为实验区老师的语文教学提供指导和支持。本期杂志给大家介绍研究所课题部的情况,希望老师们能够加深了解,互助合作,通过课题研究为我们的母语教育做贡献!
“一流的母语教材,一流的母语教育,一流的母语文化”,这是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追求。而研究所课题部的成立,正是这一追求的具体体现之一。截至今年,课题部立项课题近600个。我们希望通过科学、有序的课题研究,探寻母语教育规律,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母语教育,更好地为广大实验区教师服务。
一、 我们的追求: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1. 规范化
制度的健全,是从事科学、有序研究的前提与保障。为了保证课题顺利、高效地运行,我们健全课题管理的各项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我们的行为,提高工作的实效。如,我们对立项课题和重点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验收、结题等流程都有明确的要求与规定;还制定了课题的研讨、展示、推广、激励等一系列相关制度。 在课题管理中,我们严格遵守各项规范,避免工作的随意性。
我们有健全的资料管理制度,对于每一个课题的资料都分门别类地进行归档、存放,对每一个课题从申报到结题,都会对其做完整地记录(邮件、电话等),这些都有利于我们了解该课题的具体进程。此外,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与地理空间的不同,课题部在管理人员安排上都有所侧重,以便对资料进行定期的整理。
2. 科学化
科学化是课题研究的根本特征。从课题的选择、论证,到课题的实验、实施,再到研究结果的检验、评价,都需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流程,以保证课题研究的真实性、有效性。所以,我们对于各个申报课题,都进行严格审定,特别对其概念内涵的界定,对于假设的证实等等,都一丝不苟。
为更好地落实课题管理流程的科学化。我们针对当前有些课题研究的“抓两头,轻中间”的形式主义弊病,提出了“强化过程”的课题管理原则,努力抓好四个环节:一是课题的开题论证,即在课题申报立项之后,需要课题组老师对立项课题做科学为论证与阐发,以保证课题可以科学有序地开展;二是课题的中期验收,即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需要课题组老师将课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我们及时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展;三是课题的研讨、展示与交流活动,我们从阶段性成果显著的课题中,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课题,以实验学校为现场,邀请相关课题组老师共同观摩研讨,以推进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第四,对于优秀的课题,我们给以一定的激励,如将其提升为重点课题,并及时将优秀的课题成果加以推广,等等。通过这些环节,夯实研究过程,让课题研究在科学的管理流程中稳步、有序地推进。
3. 现代化
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促进科学的管理。我们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实施网络管理,例如前文提及的各种表格的下载、递交,课题活动的公告以及各种课题管理的通知,我们都借助于互联网进行。尤其是与课题组老师的交流,我们每周都与他们保持6至8次的较为深入的研讨,邮件已逾千封。这些,都帮助我们拉近与广大实验区老师的距离。
二、 我们的定位: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促进教师成长
解决实践问题是我们研究所课题部的目标,我们要求课题研究扎根实践,着眼于解决教师在使用苏教版教材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实际问题。因为只有扎根实践的课题研究才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其实,对于实践问题的研究,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从中获益匪浅。
原扬州东关小学校长葛敏芸老师,带领全校语文老师就苏教版小语教材的课后练习编排这一实践性课题展开了细致的研究,不仅实现了课后练习功能的有效发挥,同时也实现了课题组老师自身的成长,作为课题主持人,葛校长也在课题研究期间成为了一名特级教师。
太仓沪太外国语小学副校长全柳芳在几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成长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并且出版了专著《体验性学习》。她回忆起2004年在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部申报立项第一个课题时,说道:“当时学校的语文老师都‘害怕,没有人主动加入课题研究的行列,我竭尽全力动员教师,给他们鼓气……渐渐地,老师们在课题研究中感到了自己的发展,尝到了‘甜头,研究的热情也逐日升高了。”当她开始申报我所课题部的2008年课题《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时,全校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来主动请缨。
宁夏青铜峡市教研教培中心教研员任菊莲老师是我所2005年立项课题的主持人,也是宁夏教材实验区的骨干教师。她在积极推进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阻力,当她将心里的委屈向我们倾诉时,我们坚决支持她。任老师坚持下来了,身边不和谐的声音越来越少,相反,她的课题研究队伍却日益壮大起来,大家不断沉浸在课题研究的愉悦中。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教研室陈明老师在我所申报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课题,并选择了东昌路小学、第一实验小学、振兴路小学、东关民族小学、建设路小学、第二实验小学及民主小学7个学校共同来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该课题获得了山东省第二届教学成果评比三等奖。
《促进小学生自主作文的研究》是广东珠海的郭明霞老师在我所2004年立项的重点课题,经过近4年的研究已经顺利结题。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广东省教育学会2007学年度以“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论文评比中获得了特等奖。
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小学的高子阳老师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让100%的学生喜欢习作》是他在我所2005年申报立项的课题,其研究成果已发表于《人民教育》(2005年第15~16期)。2007年,该项成果又荣获昆山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安徽省霍邱县的特级教师方绳东,在进行《低年级说话写话训练》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出版了专著《低年级说话写话训练实验研究》……
这些成果的取得,与课题组老师扎根实践、持之以恒,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每当欣闻他们的成果与喜讯,我们也一同为之感动。
三、 我们的优势:专注于为实验区老师提供高效、全面的服务
1. 浓郁的研究氛围,丰厚的文化资源
张庆主编,袁浩教授、特级教师孙景华、高林生,思维科学专家张光鉴教授,江苏省小语会副秘书长汪晓铅,《七彩语文·教师论坛》王向东主编、钱锡铭副主编,还有南京师范大学的吴永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巢宗祺、方智范教授等,都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只要条件允许,我们会根据课题实验学校的需要,约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赴现场指导。近些年来,我们已约请十多位专家赴近10个省、市的60多所学校进行现场指导与交流。今年,研究所课题部将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展开合作,在全国开展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研究。同时,我们与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了“小学语文教育实验中心”。随着今后我们专家团队的进一步壮大,我们能够为课题实验学校和老师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2. 提供平台,推广优秀课题成果
这一平台大致包含了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对于距离较远的课题,利用网络定期开展交流,比如利用“凤凰语文网”展示一些优秀的成果,搭建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方便广大实验区的课题组老师了解同类课题的研究进展。二是定期组织专题研讨会,让大家相互交流、借鉴,取长补短,从而不断开拓视野,促进研究的深入。如徐州青年路小学、南京市石鼓路小学、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扬州东关小学等学校,都曾作为课题展示、研讨活动的现场,为大家提供交流的机会。这样的活动,既展示了现场学校在课题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果,给与会教师传递正向的、积极的信息,同时,专家的专题讲座与点评,也可以帮助现场学校及与会代表反思课题实践中的不足,并明确继续努力的方向,让与会教师汲取有益的经验,进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三是将课题成果结集成册、成书,《含苞的金蔷薇》《绽放的金蔷薇》和《盛开的金蔷薇》(上、下)是课题研究一路走来的印证,我们通过物化的研究成果,将课题组老师的心血凝练、保存、推广,力图收到最大的效益。
3. 服务至上、注重激励
对于实验区课题研究教师的需求,我们践行“有求必应,不添麻烦,广结善缘,注重实效”的十六字方针,在精神与物质上,给予支持和激励。每年在我们课题研究上的经费投入有10多万元,资助部分重点课题的研究及成果的推广。今年,我们还将启动“教科研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树立榜样,推动教改。同时,我们还为一些路途较远、不方便来现场参加活动的课题组老师提供平台,用文字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激励课题组老师,将课题研究持续地开展下去。
四、 我们的提升:以国家课题为抓手,凝聚实验区骨干,有目的、有专题地研究母语教育
2005年,我们研究所申报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母语教育研究——小学语文课程建构的理论与实践》获准立项。这不仅代表了研究所近期的研究方向与内容,也为广大课题组老师提供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国家级课题的确立,引领着我们课题部的教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
1. 建立子课题网络,凝聚科研骨干,形成研究合力
国家级课题对于我们的课题研究首先具有极强的引领作用。我们从目前研究所立项的近600个课题中,遴选出部分优秀的课题作为子课题参与研究,并按照不同的类别加以划分、管理,使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更为扎实、深入、系统。
有了总课题的指引,各个子课题就有了更明确的研究目标,为课题研究插上了一个巨大的风帆,获得了源源不绝的动力。我们时常叮嘱自己,敦促自己,我们的事业是为了孩子的事业,为了孩子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因而我们需要有更大的责任心,需要有更加坚定的信念,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才能为孩子的童年增添七彩的一笔。
2. 实行分课题区域式推进策略,充分发挥科研带头人的作用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母语教育研究》是一个关涉面极广的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分课题推进下的区域性科研发展”的途径,即以市、区(县)教研人员领头,申报我所一项内涵较广的课题,然后由所在区域内的若干学校从中选择子课题,以分课题统领各子课题的方式,推进区域内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比如,安徽六安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宗泉和市教科所严仍江老师在我所申报了分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的综合研究与探索》,并在六安市内选择了若干所学校分别承担了“小学生习作兴趣和习惯培养”与“习作的研究和探索”等七个子课题,带动整个六安市及下属区县教师的教育科研。
这样的方式有很多优点。首先,它可以让一个课题研究更加深入、透彻,有利于对课题中的各个问题进行细致入微地研究,从而使得分课题整体研究走向深入。其次,这种方式参与面广,可以让更多的老师相互交流、协作,有利于提高区域内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也利于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从而促使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3. 分板块、有专题地开展活动,探索母语教育的规律
我们的课题活动有这样几种形式:一是课题的调研,如原课题部主任徐然老师,深入大西北,了解西北地区课题研究的第一手信息;二是课题指导活动,即当课题组老师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与困难时,我们邀请专家,一同赴教学现场,对课题进行相应的指导;三是课题的展示、交流活动,即当某个课题取得了显著成果时,我们会邀请相关课题组老师前来观摩,并在观摩、交流的过程中,进行相关问题的研讨。
经过几年的研究,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里对其中的部分作一简单介绍——
阅读教学历来是母语教育课堂研究的重点。海南省海口市第九小学的关心凤老师通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语言尝试运用的实践研究》认为,要构建高效的阅读课堂,多个层次的“读”是根本,多种形式的“理解”是基础,多个维度的“品味”是灵魂,多个层面的“动情”是翅膀,多个触角的“运用”是追求,多个学科的“融合”是方向。
太仓沪太外国语小学的课题《小学习作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从挖掘习作资源的角度,为习作教学提供了动力。他们采用了这样一些策略来进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挖掘习作素材,使习作内容生活化,通过组织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其次,拓宽训练方式,使习作训练多样化,既加强读写联系,进行随文练笔,如利用课文内容改写、扩写、仿写、续写,又让学生创编童话故事,练写循环日记;第三,整合学科资源,使习作领域扩大化,重视习作资源与其他学科资源的整合,以多元发展的视角激活学生写作的思路,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写作题材。
南京市石鼓路小学的课题组老师以“美”为突破口,追求“立美”的语文教学。他们认为,儿童就是美,儿童能创造美,美是一种质量,美需要体验、欣赏与创造。美的语文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生命的信仰、实现生命的和谐、探求生命的意义。美的语文课堂,需要有“真实”“灵动”“有气质”三个要素,它们不是分离的三者,只有当它们能够和谐统一地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时,“立美”语文课堂才名副其实。
著名特级教师王兰老师与宋红斌校长带领南京长江路小学和谐教育团队,从“和谐”角度探求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他们认为,构建和谐的母语课堂,第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以学生学习的情况来决定教师如何教,即“以学定教”;第二,语文课要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是语文课堂的命脉;第三,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四,要注意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适时适度运用。
由青岛崂山区教研室李媛老师主持的课题《构建开放自主的语文学习新体系》,凝聚了全区的小学语文教学骨干,形成了以区教研室为主导,街道教育中心为中介与桥梁,学校教科室和课题组为主体的三级教研网络。课题从识字、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习作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5个板块入手申报子课题。每个子课题组致力于探索开放、自主的教学策略和操作方式,以构建开放自主的语文学习新体系。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第一中心小学的课题《快乐作文理念与策略的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探究,也取得了喜人的成果。课题要求教师将习作教学的着眼点从关注学生文章的产出,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习作的过程,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作文”,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以传授知识为本位的作文教学观。
……
这些研究成果均在一定的范围内起到了辐射和引领的积极作用,我们也尽可能为课题组老师间的交流提供平台与机会,使一些积极的经验能够起到更为广泛的推动作用。我们每一次的课题研讨活动,都吸引了来自各个省、市的广大教师,他们觉得这样的交流活动可以让人拓展视野,收获颇丰。我们相信,在课题部与各课题研究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