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低年级识字教学

2009-11-11陆建英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儿歌识字课文

陆建英

低年级学生要进行正常阅读,就必须有一定的识字量,两年的识字量须达到小学识字总量的一半左右,平均每课时要识10个左右的生字。尽管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了识写分流的方法,但师生们仍觉得识字负担较重。怎样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呢?我们应积极发挥教材优势,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识字教学,让学生的识字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下面,结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说些建议。

一、 集中识字趣味化

为了让学生提高识字速度,低年级教材每册都安排了集中识字,如看图识字、词串识字、韵文识字、转转盘识字、字族识字、歌谣识字等,形象地揭示了汉字的一些造字规律和识记方法。教材的编排是有趣的,但并不代表识字课堂就一定趣味横生,我们必须根据教材特点,进行趣味化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

1. 趣从游戏中来

小孩子都喜欢做游戏,所以,在游戏中识字能让他们兴趣盎然。比如,学习《识字4》,就可以让学生到讲台前来转转盘,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造字规律;学习《识字3》,可让学生扮演孙悟空,用火眼金睛审视词语,找出生字结构上的异同;学了这课的儿歌后,让学生帮助儿歌中的宁宁改掉粗心的毛病,做个细心的小画家,把儿歌改一改;学习《识字7》,可让学生将字和图进行对照,进行拼装游戏,以此来感受会意字的神奇,并能体会出会意字的特点来;学习《识字1》,让学生图文对照,拿着图片介绍事物,学完课文后请学生做江南水乡的导游,介绍水乡风光,并用上课文上的词语……多形式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到:原来识字那么有趣,识字并不难。

2. 趣从探究中来

做游戏只是第一步,还得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体会探究之乐。比如,《识字3》用图与字对照的形式,揭示了会意字的造字特点。如何让图中的意思走进学生的大脑呢?课上,我拿了一支毛笔,故意将笔杆和笔头拉开,让学生来看一看: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在学生弄清笔杆是用竹子做的,笔头是用毛做的后,我分别写了个“竹”和“毛”两字。接着,我又将笔杆和笔头装在一起,问:“现在它是什么东西了?毛笔做成了,那么‘笔字是怎样组成的呢?”学生说:“可用‘竹字和‘毛字合成。”我进一步激趣:“这两字比较大,为了使‘笔字写得好看,有什么好办法呢?”学生建议,可把“竹”字的两竖缩短一些。于是,我用多媒体课件,将竹子的长叶化成了小嫩叶,“竖”神奇地变成了“点”。学生惊奇地发现,“竹字头”诞生了,把它放到“毛”字上,嘿,“笔”字就造成了。我趁热打铁,问:“你们愿不愿意做个小探长,看看这课中的哪些字也是用这种方法造成的?”学生积极性高涨,很快就发现了“灶”“尾”“看”属于这一类。我又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尖”和“歪”这两个字的上下两部分,又有什么关系呢?经过探究,学生们发现了其中的秘密:这两个字的上下部分分别为两个字,把字的意思合起来,就得到了新字的意思:一头小,一头大,不就是“尖”吗?不正,不就是“歪”了吗?学生的这一探究活动,从具体的物体间组合,发展到了抽象的字理间组合,可以说是一次理念的飞跃和学习方法的提升。当学生探得其中的奥秘时,是那样的兴奋,感觉这样的识字趣味无穷。

3. 趣从诵读中来

集中识字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几个生字,它更要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对于词串识字,我们必须让学生通过诵读来体味汉字的神奇。短短的几个词组,竟然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而诵读又让画面流动起来,将字、画、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比如,教学《识字5》中“寒流 大雪 北风”一句,可让学生回想冬天寒流南下,北风呼啸、大雪翻飞、天寒地冻的情景,然后指导学生朗读,努力通过缓慢、沉重、略带颤音的语调,来表现当时冷的感觉。这样,学生对于“寒流”一词,就有了形象化的体味。二上教材的四课词串识字,都可以说是一首首富有优美意境的韵文小诗,我们都应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来积累词汇、体味课文意境,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4. 趣从识记中来

识字并不是光认识就行了,还必须让学生有效地记住它。我们宜通过形象地比较,激发学生想象,开拓其思维,将识记趣味化。比如,学习《识字4》,学生通过玩转转盘游戏发现,这5个字中都有“苗”这一部分,只是偏旁发生了变化。我再让学生读读这几个字,他们很快发现,5个字读音相近。“这是为什么呢?”我抛出一个问题。“因为它们都有‘苗,读音也与‘苗相近。”学生为找到依据而高兴。我因势利导地说:“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这类字我们叫它形声字,像这5个字中的‘苗,我们叫它‘声旁,因为它管着声音;另一个偏旁叫‘形旁,它表示着意思。我们来看看,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对应偏旁,很快解读了出来:因为“描”要用手,所以用提手旁;因为“瞄”要用眼睛,所以用目字旁;因为“喵”是用嘴叫的,所以用口字旁;因为“猫”是动物,所以用反犬旁;因为“锚”是用铁做的,所以用金字旁。尽管学生弄清了这几个字的意思,也能正确区分,但并不代表完全掌握,时间一长,仍可能忘记,而且它们音形相近,运用起来,还可能“打架”。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识记,我这样来激趣:“小朋友,你们愿不愿意把我们刚才的发现编成一首儿歌,让我们把这几个字记得更牢。”学生兴致勃勃,你一言我一语地凑成了一首儿歌:“用手来描红,用眼来瞄准,用嘴喵喵叫,用铁造船锚,反犬是小猫。”我拍着手夸奖道:“小朋友们真聪明,编首儿歌来记字。书上一首我一首,今后遇苗想部首。”学生在欢笑中,又一起把识记儿歌诵读了一遍。我想,这样有趣的学习,一定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他们再用到这几个字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首儿歌,知道该用什么偏旁。

二、 随文识字意韵化

课文中的生字词教学,与集中识字不同,除了识记字词本身外,还有促进阅读、理解的任务,所以,宜采用随文识字的办法。因为生字在课文中有着一定的语境,带上了一定的情感,所以不宜完全地把生字单列出来学习、识记,应该把它们做“意韵化”处理,让它们做更多的“工作”。

1. 形义共筑建意蕴

有些生字词很普通,如果单独学习,学生很难有兴趣。这时,可让它在课文中呆着。随着课文的学习遇到它时,再让它与学生面对面。因为有了课文的语境,它就不是单独的一个字词了,可让学生联系句子来体味。比如学习《秋游》一课中的“追逐”一词,我是这样来启发学生的:“同学们在草地上打滚儿、逮蚂蚱、亮嗓子,好开心!那边还有些人在干什么呢?请你读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学生读后,我先不忙问“在干什么”,而是自言自语地说:“呀,老师发现,这里还藏着一个生词呢!谁来读读?”指名读后,我接着问:“这个‘追逐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中的另一个词给了我们提醒,哪个词呢?”学生发现是“奔跑”。我又问:“那么,‘追逐就是‘奔跑吗?你们有没有‘追逐过?哪两个小朋友来做给大家看看?”学生表演后,我“若有所思”地说:“原来,‘追逐就是跑着去追赶别人。我们知道,跑是要用脚的,你看,‘跑字就是足字旁。那么,从‘追逐两字上,你看到脚了吗?”学生找到了“走之底”,并说,走之底就是用脚走、跑的意思。我装作恍然大悟地说:“小朋友们真聪明,你看,两个脚在那儿奔跑,当然想快一点,把前面的人追上。开心吗?”学生答道:“开心。”我继续说:“课文中的小朋友也很开心,他们‘笑着、喊着、‘追逐着。你愿意与他们一起疯一回吗?那我们就放开声音读一读这句话。”学生放声朗读,开心的情绪溢于言表。这样,在师生对话中,将“追逐”一词从字形到字义,再到文中情感,有了多层认识,筑起了一个意蕴平台,识字与感悟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2. 音韵相随促语感

随文识字还肩负着培养语感的任务,所以,我们要把它们放入文中,用读来感受其丰富的内涵,领悟语感。比如《梅兰芳学艺》一课第2自然段“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一句中有两个生词——“紧盯”和“注视”。单这两个词,不难理解,就是集中注意力看,好像意思是一样的,但放入句中,还是有差别的。怎么引导学生体会呢?老师可让学生先想想:“空中飞翔的鸽子”和“水底游动的鱼儿”,它们的动作各有什么特点?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现,鸽子飞翔是很快的,而河底的水流得慢,鱼游得也不快。然后,老师又让学生想想:“要想看清空中飞得很快的鸽子,课文中用了一个‘紧盯,那么,又该怎么‘紧盯法呢?你能做给大家看看吗?”学生演示后,老师提示道:“我们读‘紧盯一词时,必须读得快一些,不然就追不上鸽子啦!”指导学生朗读后,老师再让学生想一想:“相对于空中飞翔的鸽子,水底游动的鱼儿要慢得多了,那么,读‘注视一词该怎么读呢?”学生答:“读得要慢些。”老师又问:“这鱼儿可是在水底啊,慢慢地随便看就能看清了吗?”学生摇头道:“还得用力看。”老师笑着说:“那除了读得慢些,还要读得怎么样?”学生齐答:“用力些。”老师让学生读后半句。然后,连起来读一读,体会其节奏的变化。这样,学生不仅领会了两词的细微差别,还促进了朗读体味,培养了语感。

三、 生活识字多样化

学生的识字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得进一步借助生活大课堂。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开发多种多样的生活识字环境,促进学生的词语积累。

1. 改变思维

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与课堂中识字有着一定差别:

第一,要求不同。课堂识字,大多要求学生会读、会认、会写、会用(即我们常说的“四会”),侧重于掌握,而生活中识字多是认识这个字即可,侧重于积累。

第二,方式不同。课堂识字由老师组织学习,在识字的同时,还注意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和方法,但学生的生活识字多为无意识字,他们不会像老师在课堂上那样去研究这个字是什么结构、怎么记住,而是多次碰面后自然地记住。比如,学生买了几次“柿子”,便认识了“柿”字,他根本不会去思考,因为柿子树是木本植物,所以用木字旁,右边的“市”是它的读音,所以,“柿”是一个形声字。再如,一位同学上学路上要经过“苏果超市”,因为学过了水果的“果”字;又知道自己住在南京市,认识了“市”字;而妈妈也带他去过这家超市,告诉他叫“苏果超市”。他天天看到这块牌子,时间一长,也就认识了“苏”字和“超”字。当他在其他地方看到这两个字时,他就叫得出来了。但并不代表他就掌握了它们,如“超”字,就不一定写得出来,也不一定说得出意思。也就是说,学生生活中的识字,多与具体的形象相关联,属于多次接触后的自然识记。

学生生活识字的特点提醒我们:学生的识字量不是老师一个个教会的,而是生活中不断接触、积累的结果;不能要求学生在生活中也用课堂识字的模式和方法去识字,这不现实,也没必要。在低年级,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认识一些字词,以利于其尽快阅读,至于字的形义,随着学生年龄和学习程度的提高,自然会解决,而生活中所识的字,也为其今后完全掌握做了很好的铺垫。

2. 拓展空间

尽管学生的生活识字大都为无意识字,但并不是说可以放任自流,相反,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开拓学生生活识字的空间,通过适宜的引导来激发他们的识字积极性,从而提高生活识字的效率。

(1) 从课堂拓展到课外。课堂上,经过老师的有效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浓厚,我们绝不能轻易放弃这个好机会,要把学生的识字积极性进一步引向课外。如学习了《识字4》的“苗、描、瞄、喵、猫、锚”这组字后,老师启发道:“告诉你,还有一个字也是用‘苗做声旁的,你课外可以去找一找。明天,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这样,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好奇,课外就会主动去找。第二天,当有些同学告诉大家是“鹋”字时,老师进一步让学生看看,“鹋”的“鸟字旁”告诉了我们什么?然后,又让同学说说,是用什么办法找到的。最后,归纳出一些生活中识字的途径和方法,它将有利于学生今后提高识字效率。

(2) 创设识字环境。低年级学生识字积极性比较高,渴望认识更多的字。老师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识字环境,让学生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识字。比如,可给教室里的课桌、黑板等用品、校园的花草树木的名称写个标牌,学生天天看到,时间一长就认识了这些字。这个方法还可以延伸到家庭,让学生给家里的器具也贴上标签,用不了多久,学生就能认识一大堆字。

(3) 活动中有意渗透。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我们要有意识地在活动中渗透识字。比如,一年级学生开展“自我介绍”的活动,可让学生介绍时,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因为学生们已知道他(她)叫什么,现在再看黑板的字,就能对应起来,读上几遍,就认识了。再如,进行二上《练习》口语交际“问路”时,老师可提醒:“兰兰是个二年级同学,你光与她说走什么路,她不认识路牌上的字还是不行呀,你得先去了解一下,把需要走过的路名记下来,然后给她看,告诉她怎么走。”这样,学生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同时,就主动识了字。一次活动,给学生积累不少字,这个“副产品”可不小啊!此外,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有关识字的专项活动,还可以组织识字交流,让识字量较多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心得,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4) 寻找“同盟军”。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去识字,我们有必要寻找一些“同盟军”。当然,家长是首选对象,让他们成为你课外指导学生识字的帮手,在家庭生活中、在外出旅游时,能有意识地指导孩子认识一些字。相信只要这位同盟者努力,学生的生活识字就不会差,他们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识字量。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让我们积极思维,用多样的形式来丰富学生的识字生活,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

猜你喜欢

儿歌识字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识字
识字儿歌
睡觉儿歌
背课文
识字谜语
儿歌绝唱
巧妙引导,快捷识字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