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育害鼠天敌的必要性与效益分析
2009-11-11陈生菊曾汉青
陈生菊 曾汉青
摘要 从市场需求、生态环境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林业建设发展方面介绍了害鼠天敌繁育工作的必要性,并对繁育工作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林业的鼠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害鼠天敌;繁殖;必要性;效益
中图分类号S7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5-0304-02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加大,过去多年来形成以化学药剂防治森林鼠害为主的传统防治观念和防治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生态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和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森林鼠害的防治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生物天敌防治已由次要手段提升为主要手段。近年来,青海省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的面积逐步扩大,鼠害对林业建设工程和造林绿化成果的危害日趋严重,目前,采用以药物防治为主、人工机械防治为辅的灭鼠手段,不但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而且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安全造成了威胁,既费工又费力,防治效果波动性大,收效甚微。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灭鼠方法的弊端,实现森林鼠害长期、有效的防治,进行害鼠天敌繁育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1繁殖害鼠天敌的必要性
鼠类天敌繁育将使特有的鼠类天敌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繁殖,掌握人工条件下鼠类天敌的饲养繁殖技术,扩大其人工种群,为西部鼠害严重地区提供鼠害天敌,达到林地鼠害的生态控制;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工程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实现野生动物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提高项目区经济效益。保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多层面收益。
1.1市场需求
国际市场对某些天敌动物(如猎隼)需求量较大,促使人类对自然界天敌种群的大量非法捕猎,造成其种群数量下降。人工繁殖技术的成熟,可望利用人工繁殖的天敌动物供应市场,以减少对天然种群的捕猎压力,因而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生态效益。
1.2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青海省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天然林、增植人工林方面工作不断加强,其中,退耕还林还草便是四大林业重点工程的重要举措之一。退耕还林还草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英明决策。青海省退耕还林工程实施3年来,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面积22.8万公顷,其中,退耕地还林还草面积9.3万公顷,荒山造林种草13.4万公顷。从总体看工程进展顺利,取得了很大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
1.3国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国家生物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长期需要,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征,对现有鼠类天敌物种进行保护和繁育,是控制森林鼠害的有效手段,也是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的基础性工作。
1.4推进林业建设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国家十分重视青海省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长期以来,青海省森林仅进行过一些抚育性质的采伐,为了使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1998年青海省启动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停止一切形式的天然林采伐,通过天然林保护工程,使全省198万公顷的森林和灌丛得以保护,扩大了森林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青海省现有耕地面积67.8万公顷,其中坡耕地41.8万公顷,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61.7%。坡耕地中,25°以上坡耕地3.3万公顷,坡耕地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根源。有计划分步骤地把那些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的英明决策。
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是一项驱动性战略性措施,意义重大。能从根本上改变青海省生态环境,实现“山种优美”,但由于气温增高、气候异常和退耕还林地耕作方式的改变,致使退耕还林(草)地鼠害猖獗,林木成片死亡,新植苗木大量损失,直接影响着青海省林业建设的健康发展。危害青海省林地林木的主要害鼠有中华鼢鼠、高原鼠兔、田鼠3种,它们对退耕还林(草)地和幼林地的危害比较严重,且鼠害面积随着退耕还林(草)面积的增加而逐年扩大。对于鼠害的防治,现普遍采用化学药物灭鼠,如敌鼠酚钠和肉毒梭菌,其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对一定地区的鼠害可以达到较为明显的控制,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在灭鼠的同时,鼠类天敌因二次中毒而数量减少。青海省5年来救护的70余只天敌动物中,有25%是由于二次中毒导致失去野外生存能力的,由于天敌减少,使鼠害失去了有效的自然控制,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
2效益分析
2.1生态效益
鼠害不仅破坏工农业生产,危及人类身体健康,而且严重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灾难。一是以林木鼠类为主的林木病虫害不断加剧是影响林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国家正在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六大林业工程也相继受到森林鼠类的危害,极大地影响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二是长期的药物灭鼠及狩猎,造成了环境污染、天敌种群减少,使鼠害越灭越严重。若利用当地的鼬、猫、猛禽等天敌防治鼠害成功后,可加快该地区生态建设步伐,改善林地生态环境,恢复土壤肥力,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林木质量,增强林地生产力,维护生态平衡,保持食物链间的密切联系,达到自然控制的目的。
2.2社会效益
充分利用当地家养和天然野生的鼬、猫、猛禽等鼠类天敌,有利于推动当地养殖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实现了以鼠害天敌促林、以林富农,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开拓了新的途径。实施天敌生物治理森林鼠害,可以与经济开发、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对于促进当地的社会发展、保持地区稳定及增进民族团结,具有深远的意义。
天敌生物治理森林鼠害,在手段方面提出了更为科学、环保的方法,对于作为“中华水塔”的青海省生态环境的改善、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的治理、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保证、生态平衡的维护,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切实贯彻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加强了野生动物的移地保护工作,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亦是十分积极的。利用鼠类天敌控制鼠害,相对于化学药物灭鼠的方法,首先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亦可避免生态系统食物链中更高级的消费者二次中毒,在保护了环境的同时,保护了野生动物、维护了生态平衡,也可消除化学药物对人类身体的间接影响。因此,通过人工繁殖鼠类天敌,在鼠类相对严重的地区进行鼠害的生态控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
2.3经济效益
一是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是指繁育害鼠天敌成功后,将害鼠天敌放归自然,使其捕食害鼠,为工农业生产挽回的经济损失。鼬科与犬科动物1年的捕鼠量在2 000只以上(如香鼬、艾虎),猛禽1年的捕鼠量在500只以上。每年繁育释放害鼠天敌200只,每年的捕鼠量为500×200=10万只。青海省高原鼢鼠、鼠兔、田鼠混合发生,森林害鼠平均以45只/hm2计算,每年繁育释放害鼠天敌2 000只,有效控制面积为2.02万公顷。释放害鼠天敌2 000只挽回受灾林分经济损失测算(万元):平均1hm2被害株为21.3%,每株幼苗价及人工费用按0.6元计算,造林4 950株/hm2,1hm2损失4 950×21.3%×0.6=632.61万元,释放鼠害天敌2 000只可挽回林分经济损失:632.61×2.02=1 277.87万元。除去2 000只繁育鼠害天敌各种费用2 000×365/10 000=73万元,挽回经济损失1 204.8万元。二是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表现在繁育鼠害天敌除满足林业防治虫害外,还可为农业、草原防治害鼠。鼬类动物每年每只生产幼仔20只左右,每6~8周孕育1次,每只幼仔出售价格在400~500元,如繁育养殖200对鼬类动物,按产幼350只计算,每年可繁育鼬类动物7 000只左右,按每只售价400元计算,产值为280万元左右。猫科动物每年每只生产幼仔14只左右,每半年孕育1次,每只幼仔出售价为500元左右,繁育饲养猫科动物100只(50对),按产幼70只计算,每年可繁育猫科动物980只左右,按每只售价500元计算,每年产值49万元。犬科动物每年生产幼仔6~8只,每年繁育1次,每只犬科幼仔出售价在1 000元以上,繁育饲养犬科动物60只(30对),按产幼50只计算,每年可繁育犬科动物350只左右,按每只售价1 000元计算,每年产值35万元左右。猛禽类每年每只生产幼仔5只左右,每年繁育1次,每只猛禽出售价在2 500元以上,繁育饲养猛禽200只(100对),按产幼150只计算,每年可繁育猛禽类750只左右,按每只售价2 500元计算,每年产值在187.5万元左右。由以上各项计算得出,繁育各类害鼠天敌9 080只左右,创产值551.5万余元,除去害鼠天敌每只每年365元成本,可以得出年利润。即:551.5-(9 080×365/10 000)=220.1万元。
3结语
害鼠天敌繁育应根据生态、环保市场的需要,建立专业化、规范化、集约化现代害鼠天敌繁育中心,符合以生态建设为重点的西部大开发的大局,符合农村经济发展方向。不但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林地害鼠得到有效防治,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生态效益进一步发挥,同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速了脱贫致富的步伐。总之,害鼠天敌繁育生态效益显著,社会效益巨大,经济效益可观,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