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的文化视野和文学高度
2009-11-10李星
李 星
这是一个税务工作者的文学作品集,虽然大致可分为散文、小说两部分,但散文是个多杂的项目,如本书的散文还可细分为文化散文、人生随笔、报告文学、札记等。然而,这一部“杂烩”式的作品集,还是给我以意外的惊喜。吃惊于一个忙碌的税务官员的思想文化视野竟可以如此开阔,欣喜于一个名不见文坛、写得也很少的业余作者,竟可以有如此老到的语言感觉和文字修炼!早在为由《税收与社会》杂志所编辑出版的《蜜蜂丛书》(第三辑)所写的序言中,我就吃惊过陕西税务系统文学人才之众、起点之高,而刘周社的书,又让我要发一通同样的感慨了。
作者的文学才能主要见之于我称为文化的散文之中。之所以特别以“文化”名之,就是因为无论是在他关于家乡岐山风俗民情、名胜古迹的记忆和寻访中,还是在关于九寨沟、泰州的游记中,都不只是一般地记录所忆、所见、所闻,而是进一步深究其历史、地理、人文背景,以理性的文化眼光透视其形成原因,以及它在当时、乃至今天对地域文化性格的重要意义。如写九寨沟,他不单写那里的水,而由风姿各异的水,他联想到的却是各式各样的南北中国女性。写她们的温柔、美丽、勤劳、聪慧、坚韧、包容,以及她们能“把弱小化为强大,把美变成力量,把顺从变成征服”的无限魅力。最后则由《道德经》的名句“上善若水”“善之善者也”,将女人——水、水——女人的意象推到了一个哲理的高度,表现出作者深刻的社会文化体验。正因为在我与物、人与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自由穿行,使《九寨之水·女人》在已有无数名家高手写过的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给人以全新的思想和艺术的感受。
作者写岐山的四篇散文同样是文化内蕴深厚之作。岐山,因“凤鸣岐山”的掌故与周公庙遗址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六出岐山”,而成为关中、乃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又因为岐山挂面、臊子面、擀面皮等名小吃而为三秦人向往,以它们为题材的散文、小说、戏曲更可谓众矣。但刘周社的散文却不是因其与自己独特的人生情感经历的联系——许多作品正是因为如此获得了自己的文学价值,而是以其对历史、地理、民俗的独特见识,以其对人们习焉不察的风俗习惯的文化透视,或以其对某种地域风情的极致描绘而让人耳目一新。《凤凰的岐山》在对岐山历史地理的田野考察、调查中追根溯源。还原了古公亶父、后稷、周公旦与岐山的联系和伟大功绩,尤其是作者对伯夷、叔齐隐居的首阳山究竟在哪里的考证和发现,表现出一个学人才可具有的丰富知识视野。在给人们展示了一个深度而立体的岐山的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理性的爱与自豪。从孔子、司马迁、韩愈、毛泽东等对伯夷、叔齐或褒或贬的不同评价,作者说,“这正好说明他们是中国文化多元的符号,是两座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不是无原则的和稀泥,而是一种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的包容和文化智慧。《咥面》对与面条有关的种种风情、民俗给予了近乎极致的铺陈。从年轻人打赌吃面,到谝闲传谝面,一直到品评好女人的标准是做面等等,写出了“面”在岐山人饮食乃至日常话语中的类似图腾崇拜的地位。篇首对“咥”字的诠释,篇末一则周文王率众食“蛟汤”的传说,进一步把“咥面”的文化意涵推到了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人文境界。
更值得称道的是,刘周社散文语言的精美,不仅灵动、工整、富有节奏感,还有一种内在的潇洒和飘逸之气。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中国传统诗文修养,令人不禁怀疑,他是否进错了门?
然而也正因为刘周社的文学创作是职业以外的爱好,既无养家糊口的功利,又无声名之求,所以执笔写的多是反复酝酿、蓄之既久、不吐不快的心灵思想,无论长文短章都充盈着浓烈的情感和别样的思绪。如前面所说的游记《九寨之水·女人》和《泰州印象》,甚至包括特写《温州,温州人》,多是事后多日甚至一年、两年之后写的。他的言论和随笔同样是蓄积已久、一吐为快的思想和人生感悟,做到了言之有物、情真意深,思想的火花飞溅,于日常中发人之所未见。《偶然》由美丽宁静果园中一具被倒吊在树枝上的小菜花蛇的尸体开始,表现的不仅是人对幼小动物的悲悯,还有对人类思维习惯的反思,对生命无常的喟叹;《盼望夏天》由司空见惯的城市避夏风景,反思的是人类、特别是城市人“自囚”的生活方式。“在自然界里失去自由最多的是人!自己把自己囚禁起来的是人!最愚蠢透顶的是人!”一连三个惊叹号,表现出的是身处都市人的郁闷和对自然生存方式的向往;而《无酒亦宴红茶坊》则一反“无酒不成宴”的陈年陋规,极尽饮茶对修身、养性、静心的好处,并将其推到禅悟的宗教境界。“饮茶讲茶道,茶道讲修心,修心戒浮躁,戒躁淡功利,于是焉禅心自生。”所以“茶是一种法门,一种修身的法门”“一杯茶中所盛的人生大滋味又有几多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淡泊宁静的人生追求。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身处国家财经机枢重要岗位上的刘周社,却有如此人格定力,实在堪可敬佩!同时从文章上来说,《无酒亦宴红茶坊》又是一篇难得的随笔精品,好在它深厚的作者人格内蕴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非凡才情。“酒宴是和平年代最大的战争。大江南北,每时每刻,又有多少人持杯斗酒、捉对厮杀呢?”的开篇,和结尾处的“佛曰:一滴水里有四万八千个众生。那么一杯茶中所盛的人生大滋味又有几多呢?饮罢一壶茶,如读完一册文史经典,轻松惬意,如沐春风……”不只是妙语连珠,甚至是笔力千钧,一戳下去,就有穿透社会人生的搅沙扬尘之功,顿现气象万千!
将岗位工作和所思所想,放进自己的文学作品集,历来是编著的大忌,弄不好就会为自己哪怕是写得不错的纯文学作品减分。但是刘周社却是我阅读中的一个例外。不仅《第五天神忧思录》本身就是一篇气势磅礴、才思横溢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秦岭赋》也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游记散文;《纳税人不是上帝》是一篇立意独特、说理透辟的评论。就连《我的四型福利观》、《我是一个掌柜》这两篇“局长”角色直接 “出境”的文章,也非充数之作。我从中读出了类似文章难得一见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工作,更重要的是作者作为一个税务官员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对下属深厚的人文关怀,呈现了一个难得的公务人员形象。从中我多了一些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和认识,也多了一些对今天被社会误解的很多官员的了解。具体的行业内容可能要阻碍一些读者的阅读,但在人性的层面上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都可以沟通、感染,前提是如刘周社这样的不卑不亢、平等真诚的文化姿态。
出人意外的是,刘周社文集中竟然还有五篇小说。除了《麟游行》和《王三轶事》显然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习作、因而显得稚嫩以外,短篇《咳嗽》和中篇《往事》、《一介草民》都在思想艺术上颇见新意。读《咳嗽》让人想起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恶心》,它以意识流的创作方法,将当代中国一个机关小公务员的内心痛苦和心灵挣扎,表现得惟妙惟肖。作者写了他对科长职位的羡慕、对权势和腐败的仇恨、内心的不平,还写了他的绝望、挣扎和妥协,以及他在得到些许空洞的承诺之后就沾沾自喜,不仅极尽当今社会的种种机关病,还使一个小人物的卑琐心态跃然纸上。中篇《往事》写了“文革”背景下一对男女青年夭折了的恋情,控诉了极“左”路线的罪恶。它的新颖之处,首先是将故事放在秦岭之麓、渭水之滨美丽的自然环境与村民们亲情融融的社会氛围之下。虽然社会政治环境是残酷而肃杀的,但主人公这段痛苦的感情经历和人生悲剧,却并不使人特别压抑;其次是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书信传达出一种特殊年代的社会文化信息。通篇都是这个年代的政治话语,然而在这些堂皇的话语中,传递的爱情信息却被它们的主人公强烈感觉到了。有什么比这些信更能表现出现实的荒谬和被扭曲的人性欲望的顽强呢?《一介草民》在漫远的时空背景上塑造了一个乡村智者的形象。他,一介农夫却手执鹅毛扇,追慕诸葛孔明的风采;他大字不识几个,却从爷爷那儿偷来了书法技艺,神追其学识渊博的爷爷;他是一个资本家的佣工,却深得其爱女的喜爱和信任。并以其豪侠性格,赢得了后来成为将军的她的深情厚谊;他生存于人间,却能与飞禽走兽对话,并预测风雨。正是在这种种差异、对立之中,作者将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对人与自然的大爱、忠诚、正直的品德表现得跃然纸上。当然,从小说技术上说,这篇小说还有它的不足,主要是:一是作者企图表现得太多,甚至连他与当干部的儿子世界观的分歧都要充塞其中,就使它略显芜杂;二是从小说情节来说,到“文革”后期与女将军见面故事就完成了。后边写人鼠之战,虽然精彩,但却使小说拖沓。这说明了驾驭《咳嗽》、《往事》这样相对短小的作品,作者或许尚可,但一下子驾驭五万余字的较长篇幅作品却显能力欠缺。
“以文会友”。使我对作者心怀敬意并精神贴近的,不只是他的文学才能和文章中呈现出的一个有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税务官员形象,而是他作品中受东方神秘文化浸染的对自然和人生命运的敬畏。散文《孤树》、《魂,来兮去兮》是这样,小说《王三轶事》和《一介草民》同样如此。孔子说:“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连他都有“三畏”,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更应该有所畏惧。畏自然而敬自然,爱惜自然;畏人言,而不授人以言;畏报应,而不做遭报应之事,人才能够坦荡磊落于社会人群。这,就是笔者与刘周社相通之处;也是我们虽未谋面,却已以文神交的原因。
是为刘周社《生命的记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