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生存状态

2009-11-10叶明镜

安徽文学 2009年11期
关键词:寒窗科举制度读书人

叶明镜

人生有很多路,难走的莫过于科举之路。不过,话又说回来,最诱人的也是科举之路。否则的话,何以天下读书人都挤到这条路上勇往直前、抢关夺隘、前仆后继?

科举的设计师是隋炀帝。不错,他是一位暴君,但同时也是一位有大作为的皇帝。隋炀帝聪明好学,自幼酷爱文学辞赋,对那些优秀的诗篇更是爱不释手,吟诵击节再三。公元606年,即登位第二年,隋炀帝决定对选拔人才的制度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在原有考试科目的基础上,增设一个以考试文辞为主的“进士科”,并且不用举荐,读书人可以自行报考。让这位落下千古骂名的暴君始料不及的是,凭自己兴趣设立的“进士科”竟成为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的标志。从此,读书改变命运这面大旗在封建王朝的上空高高飘扬了1300多年。

科举制度终结了一个时代,也开启了一个时代。世族豪门垄断政权的格局到此为止,文人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对于天下读书人来说,科举作为封建王朝为他们设计的人生道路,充满希望,但确实难走。难就难在不断升级的考试。一次考试就是一处壁垒森严的关卡,一次逾越就是一场生死搏斗。在这条路上究竟能走多远,除了个人的天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读书上面所下的功夫。因此,寒窗苦读就成为读书人求学阶段的基本生活方式。苦就苦在囊萤映雪,苦在头悬梁锥刺股,苦在皓首穷经。事实上,蟾宫折桂的青年书生几乎是凤毛麟角,正所谓“五十少进士”。当梦想成真时,大多已步入壮年,甚至两鬓染霜。对于绝大多数读书人来说,根本就没有机会享受金榜题名的快乐,只能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中终其一生。

另一方面,封建王朝还为一路凯歌到达终点的优胜者准备了丰厚的奖品。宋真宗的一首《劝学诗》就是一份奖品清单,上面列举得清清楚楚:“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就让读书人有了寒窗苦读的动力。如今,回首凝视科举的历史,就会发现能逃脱荣华富贵诱惑的读书人少之又少。

苦读的唯一目的是做官,而科举考试的成绩又是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于是应试教育应运而生。科举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读书人就学什么。僵化、狭窄的课程设置导致人才培养的单一性。唐宋两朝以词赋、书法取士,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最终让科举教育成为诗人和书法家成长的摇篮。艺术家们以自己的优秀作品共同打造出唐诗、宋词和“颜筋柳骨”这三座文化高峰,同时又以各自的精彩成全了自身神采飞扬的形象,也让他们能更轻易拿到入仕的门票。大诗人白居易初次应举时,曾向当时的名士、诗人顾况“行卷”(读书人将自己平时的诗文佳作投献给有名望的公卿、贤达,以求他们的赏识和向主考官推荐)。起初,顾况对这位年轻人并不在意,见姓名中有“居易”二字,便嘲笑说:“长安米贵,居亦不易。”但当他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得大惊失色:“有才如此,居亦易矣!”从此,此诗在长安广为传诵,妇孺皆知。白居易诗名大噪,轻取进士。可见,要入仕,最稳妥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成长为诗人和书法家。因此,读书人除了苦读,文学艺术创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功课。

科举在存续期内运作基本上是成功的。唐宋元明清共录取进士101630人。此外,隋朝录取进士、秀才(俊秀之才)10多人,辽代超过2500人,金朝超过1万人。至于历代省城乡试选拔的举人就更多了。他们中的大多数最终都踏入仕途,成为隋朝以后文官队伍的主体。相比世袭祖荫和卖官鬻爵,文人做官无疑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经过漫长的读圣贤书,读书人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负、有忠君报国的情怀、有关心民生的施政理念。科举入仕提升了统治集团的整体素质,优化了政治生态环境,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繁荣。

人们往往只看到做官风光的一面。其实做一个有作为负责任的好官,日子一点也不轻松。

范仲淹跟所有志向高远的读书人一样,凭借寒窗苦读成才,在科举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从秀才、举人而进士。但在一个缺乏励精图治明君的王朝里,坦坦荡荡、胸怀大志的范仲淹注定仕途坎坷。他屡遭政治圈子内小人的暗算,三次大起大落。北宋仁宗庆历3年(公元1043年),在宋、夏战争中立下卓著功勋的范仲淹得到宋仁宗的倚重,在朝廷与富弼等人主持“庆历新政”。改革才进行了一年多,在保守势力的暗箭下,改革派一个个人仰马翻。范仲淹在副宰相的位置上被一贬再贬,政治地位一落千丈。因为长期操劳国事,又落下严重的肺病,真的是身心俱损。唯一不变的是他那颗赤诚之心。庆历6年9月,时任邓州知州的范仲淹受朋友滕子京之约写下了感动中国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这既是范仲淹文学才华的展示,也是他对人生操守的自我总结和表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河之远则忧其君。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肺腑之言不知让多少人为之动容,据说宋仁宗读过之后也几乎流下泪来。

在挥之不去的历史人物记忆中,科举入仕的狄仁杰、张九龄、韩愈、柳宗元、杜甫、王羲之、柳公权、王安石、包拯、苏轼、朱熹、欧阳修、文天祥、于谦、张居正、林则徐……他们中或以担当大任、政绩卓著,或以才华盖世、文章灿然,或以慷慨悲歌、身赴国难,或以国难当头、力挽狂澜而名垂青史。权力实现了好官们的人生价值,操守升华了好官们的生命高度。

科举承载着太多读书人的梦想,经历了漫长的风雨历程。当晚清时期一个被八股文毁掉的科举制度行将废弃的时候,反对的声音首先来自读书人。在他们的奋力抗争下,科举的寿命又延长了近10年。

其实,废了更好。读书人终于能够与时俱进,选择新的人生道路。

责任编辑:黄艳秋

猜你喜欢

寒窗科举制度读书人
我是快乐读书人
秋日抒怀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书人的事
劝君莫愁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无题(1)
读书人
琵琶仙·寒窗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