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总理驳斥“掠夺非洲论”

2009-11-10

环球时报 2009-11-10
关键词:非洲

中国总理温家宝8日反驳了西方关于中国“掠夺式开发非洲资源”的说法。他在埃及的一个记者会上说,中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仅占非洲出口总额的13%,中国在非洲石油和天然气的投资仅占非洲大陆总投资的1/16,“为什么只对中国加以指责?”自从1884年西方大国在柏林大会上用一支铅笔瓜分非洲以来,西方就把自己当成了“非洲的监护人”,西方媒体也在用它们的话语权打击着走进非洲大陆的新客人。最近几年,几乎每一次中非走近都会引发西方的责难,类似“新殖民主义”、“入侵非洲”等十分古怪的大帽子不断扣向中国。西方这么愤怒与激动或许与他们发现已经无法让非洲按照西方轨道运转有关,毕竟过去的非洲除了黑面孔就是白面孔,亚洲人充其量只能在非洲开几个小卖部。而今天的中国来得特别。“200多年来,中国是第一个以平等、商量的方式和非洲打交道的大国,是中国的到来给了非洲选择的权利。”中国学者徐伟忠对《环球时报》说。

西方不敢正视中国的辩护

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11月8日至9日在埃及召开。中国总理温家宝8日下午举行了中外记者会,会上聚集了100多名非洲、西方和中国的记者。路透社记者问到中国对非洲资源“掠夺式开发”的问题,这是西方经常攻击中国的话题之一。美联社8日报道说,针对有关“中国到非洲是掠夺资源、搞新殖民主义”的说法,中国总理温家宝说,如果熟悉历史就会知道,中国同非洲的关系不是从现在开始,而是从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开始了。”报道提供的背景资料承认,中国在非洲活动已数十年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初,中国就帮非洲建基础设施项目和支持非洲国家反殖民斗争。报道援引温家宝的话说,当时,中国没有从非洲“要过一滴油、一吨矿石”,今天,中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仅占非洲出口总额的13%,中国在非洲石油和天然气的投资仅占非洲大陆总投资的1/16,温家宝问道:“为什么只对中国加以指责?”

中国总理“直率的辩护”,吸引了众多西方媒体的关注,但它们找不到中国提供的数字的任何破绽,于是,有些报道又绕着弯地回到苏丹等老问题上,指责中国只做生意、不讲人权等。彭博社在报道中特意援引了亲西方的津巴布韦副总理穆坦巴拉9月份在《津巴布韦时报》上说的话,“我们受够了老的模式,中国到非洲来,拿走原材料,回到中国。我们现在对这个不感兴趣。”但这名副总理的政治背景在津巴布韦和非洲都饱受争议,他在津巴布韦选举中凭借西方支持挑战穆加贝总统,也是当下西方在非洲扶持的头号政治人物。

英国《泰晤士报》9日刊登了一篇题为“为什么非洲欢迎‘新殖民主义”的文章,打了一个非常滑稽的比喻。文章称,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圣洁的英国”收养了这个名叫非洲的贫穷小姑娘,于是忙于让她不受饥饿、战争、疾病和贫穷之苦。突然之间,庞大、贪婪的中国,带着大单子和廉价货出现,引诱了这个姑娘,让她误入歧途。对英国来说更糟糕的是,忘恩负义的非洲有时感到,虽然中国人的意图未必光明正大,但至少中国把她当做成年人对待。这个比喻让人哭笑不得。

非洲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国家,一个是英国,另一个是法国。由于法国在美洲、澳洲的殖民竞争中收获极小,境外“法兰西”主要在非洲,国民尤其敏感。《法兰西晚报》9日一篇文章忧心忡忡地写道,中国从不会空手来去,他们带了100亿美元贷款,减免关税95%,“法国的非洲”正面临“中国的非洲”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法国“北方之声”电台称,十多年内,在非中国人膨胀到70万以上,而法国人只有21.5万。中国人的到来让英法等昔日非洲殖民大国感到失落,萨科齐就比其前任访非次数明显减少,文章认为,面对中国挑战,法国应迅速调整战略,重新确定和这个近在咫尺的大陆的关系。

谁有资格要非洲警惕中国?

贫穷和被外界蔑视一直令非洲忿忿不平。肯尼亚《民族日报》11月5日的一篇文章写道:当乘飞机晚上飞越非洲时,透过窗户会看到大片地区都是漆黑一团。相比之下,飞越亚洲时看到大片黑黑的地区点缀着有趣的亮光区,而在欧洲和北美,亮光更加明显。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采访肯尼亚外长图朱时,图朱坐在椅子上身体前倾,恼怒地摇着手指。《金融时报》说,让他反应如此激烈的问题,是中国与资源丰饶的非洲之间蓬勃发展的关系,这一关系日益受到关注,而且引发争议。图朱说,“我不认为世界上有免费的午餐”,

中国半世纪前开始援非,当时没要一滴油、一吨矿石

(上接第一版) “你可以说这是向非洲的‘大进军,但我们是这种‘大进军心甘情愿的谈判者。”

尼日利亚《每日信报》11月8日的文章写道,嫉妒非洲与中国合作的西方记者、专家和政客正往非中的加里(尼日利亚人的主食,用木薯粉制成)倒沙子,指责中国为了获利支持非洲不良政体、不要求政府尊重人权。文章认为,没人有资格要求非洲警惕中国:葡萄牙人600年前到非洲海岸运走非洲的棕榈油,将1000万非洲人卖到美洲大陆做奴隶;法国应该记得他们的亲戚比利时国王1884年在柏林用一支铅笔瓜分非洲,法国还应为殖民期间同化非洲人作出赔偿;英国也应保持安静,100年前,他们让非洲小学生唱诵“大英帝国的太阳永远不落”,他们忙于运走非洲的可可、棉花、兽皮,现在却想让我们警惕中国;更别说德国了,他们19世纪殖民非洲时,在纳米比亚、多哥和喀麦隆做了什么?苏联为非洲解放做了贡献,但冷战期间为了对抗西方,他们给我们的是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T-54坦克、地对空导弹和米格战斗机,除了埃及的阿斯旺水坝,他们在非洲建了什么重要的社会经济工程?即使是日本到我们这里提醒我们警惕中国,也会被赶走,因为他们还没有为1937年的南京屠杀认罪,甚至没有更新他们的教科书,除了淹没非洲的本田汽车、索尼电视、铃木摩托车还有什么?

美国《时代》周刊11月16日(提前出版)的文章说,我们对非洲的一个普遍印象来自于康拉德的《黑暗之心》:非洲是一个不可测、蛮荒、原始的地方,距离真正的现代化数十年。与康拉德这部小说里的欧洲商人一样,非洲惟一的资产来自于土地或土地下面的东西。在《黑暗之心》里是象牙,现在则是石油和矿产。但是,中国抓住了为大多数西方政府和公司所忽略的东西。中国的国有和私营企业相信,非洲消费者可以成为最大的未开发金矿。文章称,非洲大约有5000万-1.5亿购买力与西方中产阶级相当的经济精英。

非洲为什么选择中国

英国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凯利对《环球时报》说,西方对非洲的“感情”主要来自殖民时代的历史,很多欧洲人认为自己是让非洲实现部分现代化的救世主,由于文化语言上的长期影响,这些国家的后续影响仍然存在。在非洲影响力排名上,法国和英国应当排在前两位,其次是美国和日本,中国和印度,俄罗斯排在末位。

约翰·拉格奎斯特是瑞典国际问题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但最近两年来,他到非洲考察的次数几乎与到中国一样多。拉格奎斯特9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两年多来,他先后到过南非、赞比亚、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广泛接触了中国驻当地使馆外交官、中国在非洲企业代表等,也就非洲当地人对中国的看法进行了调研。他说,非洲历史上呈现出“大变化”的情况有两次,第一次是欧洲殖民主义宗主国进入非洲,第二次是上世纪60年代的民族独立运动,但中国进入非洲后,给一些国家带来的变化更大。例如在赞比亚等国,得益于中国的投资、贷款、建设工程等,给这些国家带来了超过5%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大幅下降,这样的情况是欧美多少年来都没能带给非洲的。

“欧美人给非洲的‘财富,就是拷贝出来的政治制度”,拉格奎斯特说,“但现实证明,那套政治制度没给非洲带来太多的好处,这就是非洲最终选择了中国人做朋友的原因。”拉格奎斯特说,欧美把他们的政治制度作为“礼物”送给了非洲,但就好比把手枪送给孩子一样,这个礼物不只是不合适那样简单,甚至是非常危险的。非洲因历史遗留的种族、部落矛盾,军队的强权地位,这些都是欧美所没有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徐伟忠说,中国走进非洲带来了选择的权利,如果只有西方存在非洲不可能自由地做出选择。现在,非洲不仅多了外交、政治、经济方面的选择,也在国际上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冷战结束后,非洲一度成了西方棋盘上的弃子,正是中非关系的密切使西方对非洲的重视增加。另一位中国专家说,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对中非关系的嘟嘟囔囔和抱怨只能表现出他们心态的老迈和自信的削弱。

拉格奎斯特认为,对多数欧美国家而言,非洲其实是他们战略版图上属于“有用则用,无用则抛”的一部分。而中国则不同,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便把非洲当做重要的政治盟友,现在又加上了经济伙伴的关系,几十年来并未间断。这也是非洲与中国的交情要好于欧美非常重要的原因。凯利说,任何一个国家想在非洲扎根都是非常困难的,信任感需要长时间才可能建立。拉格奎斯特认为,中国的软实力与西方比起来还较落后,经济交往增加也可能带来纠纷,中非关系的发展注定不会轻松。▲

猜你喜欢

非洲
An Uncommon Trip
传统非洲艺术
非洲五霸的“秘密”
非洲村庄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如果气候变暖了
非洲草原英雄榜
完形填空Ⅸ
恐怖阴影笼罩非洲足坛
马达加斯加2:逃往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