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度兴毁望海楼

2009-11-10于学蕴

文化月刊·遗产 2009年10期
关键词:义和团仁慈教案

于学蕴 刘 琳

海河岸边的古怪建筑

望海楼教堂创建于1869年,是津沽建立最早的教堂,也是中国近代史书上出现频度最高的教堂。它位于三岔河口的北岸,与天津老城厢隔河相望。在历史上曾三度建造,两度被毁,见证了天津近代以来发生的许多大事。

在1870年的天津教案中,望海楼教堂被大火焚毁。此后20余年间,望海楼教堂一直无人过问,呈一片废墟状。直到1897年,望海楼教堂才重新修复开堂。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望海楼教堂再次被焚毁。1903年,望海楼教堂再度重建,一年后竣工。正面照原样复原,堂身加长至55米,加宽至16米。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望海楼教堂。

鸦片战争后,列强以不平等条约作为依凭,继续以武力扩大在华利益。1856年,英法联军以“修约”为名,从大沽口溯河而上,经过九曲回肠的旧海河河道,最终抵达天津旧城外的三岔河口。三岔河口是天津的发祥地,此时的三岔河口车船交会,商贩云集,为水陆交通的枢纽。在海河北岸矗立着一系列的建筑物,其中一部分是供商客祭祀的庙宇,即著名的崇禧观和望海寺,香客踊跃,香火非常旺盛。另一部分是皇帝的行宫,由若干避暑的房屋组成,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清朝皇帝到津巡视游览下榻的地方,史称望海楼行宫。起初的时候,法国军队占领了东边的望海楼,两边的庙宇则由英军盘踞。后来英军撤出,这一带便成为法国的地盘。

与军队同期到达的传教士也认为这是块风水宝地。当时兼管天津教务的北京教区主教认为:“此处在天津城郊,地势极好。天津为通往北京的第一门户,欧洲人于此往来过路,我们必须善为开辟。”随之而来的法国神父卫儒梅从天津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手中获得了望海楼、崇禧观一带土地的承租权。不久,卫儒梅死去,另一名法国神父谢福音继任。望海楼行宫旧址改建为法国领事馆,谢福音便违反了不准拆毁原有庙宇的约定,将康熙初年建造的崇禧观拆除,在原地建造了望海楼教堂。

中世纪的欧洲,教会的权力至高无上,作为物的反映就是形成了一种称作哥特式风格的教堂,这种建筑高大华美,令人瞩目。望海楼教堂便属于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当时,望海楼教堂的高度超过了天津所有的建筑,在当年天津老城的百姓和过往的商旅眼中,它就像是一个“古怪”的庞然大物,突兀地矗立在天津城外。说它“古怪”,不仅来自对外国人的隔阂和恐惧,更在于教堂的外形与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迥然不同,恐怕就是学者们所说的“文化碰撞”吧。它正面有三座塔楼,远看呈“笔架形”,就像是一列火车头,拖着几十米长的堂身。它的中塔,距地面20多米,加上那高峻的形体,便有一种直向云天的感觉。尖而巨大的彩色玻璃窗,镶拼着在当时人看来离奇陌生的宗教故事图案,当阳光照耀时,便显示出五彩斑斓的“天堂境界”。这在看惯了古朴的庭院、温馨的棋子格纸窗、素雅的青砖地面的中国百姓来说,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当时天津的民众称这座教堂为“河楼教堂”,可能因在更早的时候这里建有海河楼的缘故。它还有另外一个名称,法国传教士不直接称其为“圣母堂”,而冠以“圣母得胜堂”,这就多了层炫耀武力的意思。

征服者的这种炫耀,早在拆毁庙宇兴建教堂时,就已经传递给了当地居民,教堂名称只不过是强化了这种传递。这些都为此后日益加深的民教矛盾和天津教案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据说,在天津教案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天主教会一度不敢公开在租界地以外兴建教堂,因而1872年在法租界修建了紫竹林教堂。在租界地之外建造教堂,如1874年在河北区修建的锦衣卫桥教堂,只能将房屋建成“中国式样,但用外国窗户”,可仍遭到当地百姓的反对。

流光易逝,转瞬就是百年。历尽沧桑的望海楼教堂静静地伫立在海河边上,门前缓缓流动的海河水更映衬出它的静谧和安详,在落日余晖下充满神秘的色彩。

怒火焚烧望海楼——1870年的天津教案

望海楼教堂几乎成为天津近代史的标志性建筑,1870年,它首次被烧毁,民间称之为“火烧望海楼”,史称“天津教案”。

1870年,天主教会所办仁慈堂育婴院中发生流行性传染病,有大批儿童夭亡,仁慈堂将其草率掩埋,许多尸体为野狗刨开争食,此事在天津百姓之中造成极大义愤。此时在天津地区又接连发生好几起拐骗儿童的事件,更引起人心的浮动和社会的不安。人们传说这一切都和教堂有关,但始终拿不出确凿的证据。

由于战争期间英法侵略者给天津人民心中留下了阴影,仁慈堂的第一批婴儿是望海楼的神父谢福音从山东农村接运而来收堂抚养的,在天津他只能鼓动修女们购买婴儿收养,并给购买成功者以“奖金”,这就为社会上的不法之徒作奸犯科提供了机会。

武兰珍,火烧望海楼事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因拐骗儿童而被当年的天津府衙门捕获,其供出由法国天主堂的王三主使,但望海楼教堂神父谢福音矢口否认,天津知县刘杰将武兰珍押往教堂对质,在场群众过万人,与堂内教民发生冲突,闻讯而至的法国领事丰大业向天津知县刘杰开枪,击中其随从高升。周围群众如墙而起,将丰大业、谢福音等6人殴毙,放火焚烧了望海楼教堂。

天津教案发生后,英法军舰在大沽口待命示威。清廷命崇厚出使法国赔礼道歉,同时派出直隶总督曾国藩来津查办此案。他办案的总方针是“严拿凶手,以惩煽乱之徒,弹压市民,以慰各国之意”。英法两国公使提出“要府、县及陈国瑞抵偿,要赔恤银数百万,要凶手三四百名,要驻兵津沽,我出军费”。府,即为天津知府张光藻;县,即为天津知县刘杰;陈国瑞即为天津镇总兵。

仁慈堂涉嫌拐骗儿童,以及民间盛传的“挖眼取心”之说,是天津教案的直接导火线。在火烧望海楼事件中,愤怒的群众又冲到海河对岸的仁慈堂,将仁慈堂天主堂烧毁,将堂中的10位修女杀死。民国以后,社会接受仁慈堂的益处增多,人们才逐渐打破以前的成见,仁慈堂的慈善事业也得到了发展。

天津教案的处理结果,天津知府张光藻、天津知县刘杰发配黑龙江,天津镇总兵陈国瑞被处死,对法国赔银46万两。

据民间传说,当年在西关外刑场处死的十六名直接案犯,系“顶凶”之好汉。天津人民把火烧望海楼的故事画图刻版,印制成扇子出售,据说这种扇子在当年流传很广。民间艺人专门编写快板书《火烧河楼》,其歌词一直流传到今天。

义和团再烧望海楼

1895年的《马关条约》,确立了列强在华新的利益格局,掀起了再次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此背景下,起源于山东、河北一带的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天津是外国势力在华北的活动中心,最早的义和团的“坛口”是在西郊张家窝设立的“坎字总团口”。

天津最出名的义和团“坛口”,是由曹福田率领的“乾字团”。“坛口”是义和团的基层组织,“乾字团”的“坛口”设在天津老城厢的吕祖堂,现今吕祖堂成为国内惟一保存完好的义和团活动遗址。同时,著名的义和团首领张德成在静海县独流镇设“天下第一团”,1900年5月,天津城内外的义和团团民有4万人。

在天津教案中望海楼教堂被焚毁之后,法国教会的活动转移至法租界紫竹林一带,直至1897年新望海楼教堂竣工,并选择在天津教案爆发周年纪念日举行落成典礼,即使如此,由于对天津民众心有余悸,新建望海楼教堂里没有常驻传教士。

天津义和团的声势越来越大,少年儿童三五成群地练习拳术,十几岁的女孩亦参练“红灯照”。正式的成年团民,红布包头,红布围腰,红布裹腿,手执短刀,数十人组成一队,在街巷游行向外国人示威。一时整个社会“官无论大小,民无论男女,大概信者十之八”。

义和团运动在天津的发展,使官府也失去了控制局势的能力,西方八国联军以“保护天津铁路并保护天津外侨”为名,攻打大沽炮台。在当天的夜晚,修复仅三年的望海楼教堂被义和团焚毁,有人称之为“二烧望海楼”。与此同时,附近各县也发生了攻打教堂事件,几千名教徒从四面八方涌入紫竹林教堂避难。

义和团团民进行了保卫天津城的战役,他们攻打俄租界内的老龙头火车站和法国紫竹林租界。1900年7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城,并将旧城墙拆毁,修建东西南北四条马路。

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后,天津的反洋教斗争趋于平淡。民国肇兴,天津百姓逐渐接受了洋教会存在的现实,教会势力获得了平稳发展,天主教会利用义和团运动的巨额赔付,在天津城乡广为修复修建教堂。望海楼教堂在1903年再次重建,至今仍矗立在海河北岸的狮子林桥畔。

鸿泽选自《天津老教堂》,天津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义和团仁慈教案
庚子粤督李鸿章“不奉诏”考辨
《触摸春天》教案
《立定跳远》教案
幻境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母爱随行,“独腿女孩”成长路上逆风飞翔
穿短裙的假肢女孩:我妈和她给我的四条命
“独腿女孩”谢仁慈:我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平等相待
浅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