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软实力与中国美术走出去
2009-11-09吴啸雷
一、 国家文化软实力与美术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在国际上获得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尤其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出,越显重要。以美术为例,“当代中国美术的‘国家形象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崛起的当代中国的整体形象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既有经济实力、文化产品、传播手段的内因,也有西方世界诱导和主观扭曲的外因。就当下国际间美术交流和对话而言,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及我们对西方的了解;西方对中国当代的了解远不及对中国传统的了解。”[1] 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倡增强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美术工作者必要的责任。
中国美术曾在中国文化发展长河中起到过重要作用,但随着大众媒介和网络时代的到来,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西方世界试图从艺术史的逻辑层面证明,西方当下的装置、行为、影像等艺术形式才是艺术史进化发展的正确状态,而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则应该被取代和淘汰。中国理应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以引领世界艺术潮流的艺术形式,不能只跟着所谓的艺术史新发展亦步亦趋。而一旦跟从于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脚步,游戏规则始终掌握在西方世界手里,中国美术便始终处于跟从状态,无法真正打开自身发展的新局面。另一方面,随着娱乐时代的到来,“娱乐化”似乎左右着文化领域的一切艺术形式,电影、电视、音乐、舞蹈、戏剧、舞台表演等都被披上了娱乐大众的外衣。而中国美术从传统上讲恰恰是各种艺术门类中最不具有娱乐性的艺术。以美国波普艺术为代表的西方现代艺术取悦大众的风格恰恰与中国传统美术重视神韵、讲求意境的审美追求大相径庭,这也限制了中国美术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尽管如此,美术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重要意义仍需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渗透于生活各层面的图像和形象正日益成为反映一个国家文化实力、价值观念、生活状态和精神领域的重要符号。相较于具有一定时间特性的其他表演艺术和舞台艺术,静态的美术作品和形象更利于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反复出现,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符号性艺术形式。因此,如何繁荣中国的美术事业,发挥其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作用,成为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美术生态系统”的全面发展
时至今日,中国美术的真正繁荣和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贡献,不仅仅是几个艺术家或博物馆就能做到的,美术界已经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了诸多复杂的因素。
正如张晓凌概括的:“当下,一个艺术家在西方的成功或走红主要的判断标准大概有:1、是否参加过重要的国际年度展;2、是否在重要的艺术馆做过个展,或者有长期作品陈列;3、是否被重要的艺术杂志介绍过;4、是否被重要的基金会、艺术馆收藏过作品;5、国际拍卖上的价格;6、是否被当代艺术史的著作记载过,记载地位如何。”[2]反向逻辑:如果这些评价平台都是西方人的,那么中国艺术家要得到世界的认可,必然逃不出“后殖民”的状态。
反思中国当代艺术界,上述六个领域都差强人意,能被世界认可的国际年度展、艺术馆、艺术杂志、基金会、拍卖行、艺术史著作屈指可数。中国美术走出去,是要整装地走出去,而不是落荒而逃,墙内开花墙外香;中国美术走出去,是要主动自我呈现,而不是被动被人选择。因此,只有中国美术界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每个因素都得以长足发展,整个美术界才能真正繁荣,这是中国美术真正走出去的先决条件。下面择其重点略作分析。
1. 艺术家
艺术家始终是美术界的主体,如果没有优秀的艺术家这个主角儿,哪怕台子搭得再漂亮,锣鼓敲得再响亮,也终究缺乏精彩的看点。正如张晓凌指出的:“衡量中国当代艺术是否真正走出去了的另外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要看在世界艺术格局中有没有代言人。对一个国家的艺术而言,艺术代言人是赢得世界性地位的基本标志,纵观近现代文化史,没有哪个国家没有自己的代言人而进入世界艺术主流的。”“所谓艺术代言人,是在作品中表现了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上升或转化为人类普遍价值观的人,这种价值观既包含了对世界、社会的感受、认知以及道德判断,又表现为独特的话语方式和审美趣味。”[3]
反观中国当代艺术界,似乎的确有一些被西方世界推崇的“中国当代艺术代言人”。但反思一下这些“代言人”为谁代言,大家就心知肚明。他们不过是“满足他们(西方世界)想象的图像和题材中的中国信息,在他们的意识形态判断中,只有这种信息,才能表达中国社会的本质和民族本性。”[4]
中国的美术热不只是一年两年了,美术从业者的基本人群还在连年上升。不提专业美术家,单看每年美术院校报考人数,便可知晓中国人对美术抱着如何大的热情。中国美协会员数量也由2005年的8000人猛增至2009年的11000人。不能成功地塑造真正的中国当代艺术代言人,就从根本上无法完成中国美术走出去的愿望。
因此,《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特别指出:“我们还要努力造就能代表中国主流价值观、具有中国气派、高学术水准并可能产生国际影响的中国当代美术大师。欧美等国打造大师的国家意图、文化战略,以及经济实力、传播手段的推波助澜,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对外文化传播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需要我们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做好战略策划;对外文化传播是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机构、社会各界和文化艺术界通力协作,努力在国际范围树立当代中国美术的国家形象。”
2. 美术史论家
随着现代艺术环境的发展,作为理论工作者的艺术史论家的队伍日益复杂,其中应该包括美术史家、美术批评家、美术理论家和策展人等多种角色,有时他们的身份彼此交织在一起,但其职责和功能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重写美术史”、“改写美术史”、“重新洗牌”等口号,是最近二十年中国美术界的状况。每年有那么多艺术院校的硕士、博士生毕业,可中国的美术史研究却并未与之相应成正比发展。“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此话不假。于是,很多原本书斋型的学者纷纷走出书斋,投身实践。但问题的关键是,作为理论核心的“问题感”发自何处,是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的中国国情,还是跟随西方主观观念的趋从。美术理论家同样如此,举一个最基本的例子,要让中国美术走出去,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西方文化语境中的人理解中国传统水墨的精妙。中国传统水墨的精髓,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来说,也许真的是无需多言解释,自然心领神会。但对于中国美术走出去这个话题,我们要向西方人展示中国传统艺术,必须做出一些令人信服的解释。既然艺术有着共通性,人们都在追求“普世的”艺术,如果不能解释中国传统水墨的精妙之处,那么,无形之中便等于承认,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局限的,不是“普世的”艺术,无法让全世界人民欣赏和认同。第二届北京双年展期间国外艺术家们的黄山之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点。当国外艺术家们爬上黄山,看到中国山水的经典景象时,他们由衷地发出感叹:“我终于明白传统中国山水所表现的意境了。”诚然,一次黄山之行所带来的感悟是有限的,但至少证明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并不是局限的,并不只是中国人自己的自娱自乐,它同样也有可能被全世界所欣赏和领悟。这也恰恰反映了理论工作者的任务。办一个展览,不仅是展示作品,更重要的是传播观念,并使之在其他民族的生活中得到体现,这才是中国美术走出去的真正意义。
时至今日,美术史家的任务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书斋,集艺术史家和策展人于一身的学者尤为重要。策展人的作用在于,将用某种策展理念,将展览作品串联起来,呈现给观众,引导观众进入策展人预设的观看效果之中。另一方面,一个展览还能起到书写、甚至是修订和改写艺术史的作用。
中国美协计划实施“中国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和“中国传统美术研修”工程,前者着重培养和造就一批视野开阔、修养全面并具潜力的青年美术人才,每年选拔、资助10名青年美术人才赴国外研修、考察,获取国外当下最新的美术发展现状;后者着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传统,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每年选拔、资助10名中青年美术家,进行传统美术理论的研究,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传统美术课题的发掘和研究,鼓励对地方美术史学和民族美术史学领域的研究,重视推陈出新的成果展示。
3. 美术馆和博物馆
作为最重要的艺术品展示平台,中国的美术馆和博物馆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美术界最大的短板之一。外国人到了北京,无法像到了欧美诸国那样,很快在博物馆和美术馆中看到能够反映该国艺术面貌的艺术品。中国一些美术馆的展品殊为有限,常设展品根本无法展现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成就。同样,尽管中国美协近十年来工作斐然,但至今仍然没有属于自己展示平台的常设美术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另一方面,自19世纪中期,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作品进入西方大博物馆的数量极少,客观上使得西方观众无法直观地领略到中国近现代的美术成就。因此,《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策划并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侧重于‘走出去,推出当代美术精品,力争进入国外主流社会,进入主要博物馆、美术馆并促进收藏,因为博物馆往往代表着艺术价值的标杆、艺术品位和公众趣味,也是编撰艺术史的重要依据。”
三、 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努力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六十周年,作为中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美术组织,中国美协在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和中国美术走出去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是值得重视的。近十年来,中国美协积极开展中外美术交流,努力宣扬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风采的优秀美术成果,增强中国美术的国际影响力,在倡导国际艺术的和谐发展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例如配合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外国首脑来访,会同驻外使领馆,以及在“中法文化年”、“俄罗斯中国年”等活动中举办了众多的美术活动。
秉承“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理念,中国美协与中国文联、国务院新闻办共同举办了“同一个世界——中国画家彩绘联合国大家庭艺术大展”。此项富有创意的展览表达了中国画家对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之情,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和谐世界的期盼。展览自去年先后在墨西哥、瑞士等国和北京、上海等城市展出,受到观众的高度赞赏。今年7月21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时,40多个国家的大使及其他外交官出席开幕式,引起了极大关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大使在开幕致词中说,这是一次非同寻常、史无前例的展览,中国以往的海外画展从未汇集这么多知名中国画家的作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开幕致词中对中国艺术家增进了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表示了深深的谢意。通过这些高级别的展览,对于传播中国声音,确立中国艺术的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首届云南国际版画展”也是中国美协新创办的国际性、常设性展览项目,是我国在国际艺术领域争取话语权的新举措。
2008年底,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为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切实完成“中国美术走出去”战略,“今后五年美协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于内熔铸中国气派,切实推进中国美术的繁荣发展;于外塑造国家形象,切实增强中国美术的国际影响力。”
1.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
通过积极的努力,中国美协于2002年加入了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IAA),并于2005年在安徽合肥主办了第十六届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代表大会。来自世界八十多个国家的成员国代表和观察员参加了盛会,并选举中国美协刘大为当选新一届IAA主席。
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英文简称IAA)成立于1954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惟一的国际美术组织,被誉为“美术界的联合国”。2002年10月,在希腊举办第15届国际美术大会,中国美协正式入会,并授权承办第16届国际美术大会。这是IAA创建48年来,第一次将大会主办权交予新会员。2002年,成为中国美术界在世界艺坛正式确立国际身份的创始年。
2005年9月,由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及合肥市政府主办的第16届国际美术大会在合肥正式召开,刘大为以最高票入围IAA新一届执委会,并当选为新一届IAA主席。这是中国在世界顶级美术组织中首次获此殊荣,也是国际美术家们对中国美协为促进与推动当代世界美术交流及发展的由衷赞许与肯定。从2002年入会到2005年以新会员国身份承办大会,并众望所归地当选新主席,中国美协3年里在IAA完成了“三级跳”。中国人首次领衔“国际艺坛”,这是综合国力助推的使然,是国家荣誉的体现,是中国美术成功的文化策略和文化外交活力的典范。
国际美术组织主席国地位为中国美术和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借助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这一高端平台,可以将中国美术更多地推向世界舞台,更好地传播中国的文化立场和艺术主张,在新世纪的世界美术发展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笔,这是我们这个文化大国应该具有的崇高理想。
我们不能不注意的是,经济全球化极易导致文化全球化,从根本上说是以西方价值观作为主流价值观的“全球西化”。作为国际美术组织的主席国,我们必须强调日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文化多样性公约》,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所提倡的“积极健康、和而不同,和谐互惠”的价值观有其深远的重大意义,它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有着巨大的潜在优势,我们要将这种潜在优势切实地转化为真正的优势。
中国的文化观点、艺术主张将会潜移默化地在世界艺坛流传开来,这是其他组织无法达到的一个途径。我们通过美术文化传播中国思想,强调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平等平衡,为构建平等、独立、和谐的世界美术新秩序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北京双年展
此外,中国美协推行“中国美术走出去”战略的重点工程之一便是由中国文联、北京市政府、中国美协联合主办的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简称为“北京双年展”)。早在2002年,国际双年展这种展览形式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展,成为国际通行的美术品展示平台。面对这种国际大环境,中国美协意识到必须创立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双年展,以便借助这一平台,完成与世界的对接,起到“文化外交”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目的。如果说,确立中国自己的主体价值观,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展示平台是中国当代美术立足于世界美术之林的基础,那么北京双年展可称得上是中国美协“中国美术走出去”这一战略目标的第一步。
2003年9月,“首届北京双年展”如期举办,共展出48个国家的329位艺术家的677件作品,被誉为“北京金秋最美的风景”。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当战争、恐怖主义、自然灾害、生态危机、贫富差距、种族歧视、宗教冲突等问题困扰着渴望和平、和睦、和谐生活的世界各国人民之时,艺术家应该自觉承担起实现构建和谐世界的理想的社会责任。这也正是北京双年展确定策划主题的现实针对性和基本出发点。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全球文化多样性和地域特色面临严峻的挑战。针对这一问题,首届北京双年展策划的主题“创新:当代性与地域性”,旨在倡导兼容当代性与地域性的文化创新精神,保持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展览中我们不难窥见当代艺术家力图寻求本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符号,发现地域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自我发展和自我更新的多种可能性。这也为世界当代文化艺术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样式。
“第二届北京双年展”于2005年9月在中国美术馆和中华世纪坛隆重开幕,展出了69个国家的778件作品。展览以“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为主题,努力构建艺术与公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有益于人类和谐发展的审美取向和有益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价值观,获得了各国参展艺术家的强烈共鸣。
以奥林匹克的名义点燃美的圣火、成就美术与奥运精神的百年之约——“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于2008年7月在京隆重开幕。共展出81个国家的747件作品,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美术盛会。展览以“色彩与奥林匹克”为主题,被列为2008北京奥运会重大文化活动,使艺术盛会和体育盛会得以在奥运期间交相辉映。
已举办了三届的“北京双年展”以加强世界各国和地区美术组织的关系、交流与合作,增进各国美术家之间的友谊,共同推动世界美术繁荣发展为宗旨。“北京双年展”是中国架起的国际美术交流与合作的新桥梁,所产生的文化意义和国际影响力,已成为代表当代中国文化的国际知名品牌。
北京双年展之所以能起到如此巨大的文化影响力,能促进世界对中国美术乃至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中国的大国形象,主要取决于北京双年展的展览性质。
第一,作为以北京命名的国内惟一的官方双年展,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其鲜明的学术主张在中国乃至世界艺坛独树一帜。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重镇,有义务在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建立国家乃至世界级的品牌项目。在连续成功举办几届之后,北京双年展已逐步成为北京新的象征,有着极强的号召力和传播力。
第二,从诞生之日起,“北京双年展”便立足于以绘画和雕塑作为主要形式,以其鲜明的特色在世界国际双年展领域独树一帜,既是基于对我国美术创作主流实力的现实考虑,也顺应了当代国际艺术架上绘画回归的潜在趋势,有益于全球当代艺术的生态平衡。绘画和雕塑是中国最具群众基础的美术形式,从目前的水平来看,也是丝毫不逊于(甚至领先于)世界水平的美术形式,因此对中国美术走出去的战略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
第三,从诞生之日起,北京双年展就坚持群体策展人制度,并坚持请本土策展人对国内艺术家进行把关,虽然有国际策展人推荐国外艺术家,但也必须由中国本土专家组成的评委会来评选。这就保证了主办方的主动权,坚持重建中国主体价值观。
今天,西方艺术的深刻影响力已经渗透到全球各个角落,关注本土独特性的地区文化和艺术的趋同与普遍化倾向成为两种截然向背的潮流。对于艺术价值和概念的颠覆,日益成为大家共同的忧虑。因此,强调当代艺术的发展与地域性、公众性、社会性联系的中国艺术主张便很容易找到知音。人们相信中国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文化大国的积极作用,打破国际艺坛业已存在的某种世界性的趋同倾向,成为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助推力。艺术家们指出,艺术霸权是一种威胁,很大程度上在压制其他艺术。美国庞大的宣传机器和公共权力及艺术投机促生了美国的文化霸权,于是掌握了美国艺术就等于掌握了全球当代艺术,国际间的关系极不平等。因此,打破这种文化霸权的当下状况,在国际文化格局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自己的艺术主张,坚持我们的学术思想,建立起我们独具特色的国际性艺术平台就成为当今中国美术界、甚至也是中国文化界的当务之急。
在这个国际交流合作与日俱增的时代,本着平等互利、求同存异的原则,中国正在世界各个领域寻求自己应有的话语权。中国美术有望用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迎接新世纪全球新格局的挑战,用符合艺术规律的价值取向影响世界艺术的发展。
3.“当代中国美术精品世界行”工程
中国美协正有计划地实施“当代中国美术精品世界行”五年计划工程。着重推出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以及近10年来的精品力作,尤其是经典性作品。展览规模不论大小,强调要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前期第一批包括2009年9月16日至10月5日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中国美术精品展”;10月8日至15日在奥地利维也纳青年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美术六十年·版画展”;10月在德国法兰克福图书展期间作为主宾国举办的“中国美术精品展”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美术同样有着悠久的传统和自身独特的艺术形式。而正是这种博大精深,使得中国至今缺乏“一招鲜,吃遍天”的精炼标志性形式。虽然中国传统水墨画被称为“中国画”,但西方世界始终对中国画抱有一定的成见,始终无法理解中国画所包含的审美意境和艺术价值。而反观诸如日本、韩国的东亚邻国,他们则利用本国限有的艺术资源,采用集中精力、只打一点、反复强调、精炼品牌的做法,在国际上迅速确立起他们自身的醒目形象。而中国因为文化博大精深,甚至有时是驳杂深奥,因此很难被西方人迅速把握和理解。相反,他们利用自己的观念和套路,迅速把握住某些西方人感兴趣的内容和话题,因此强加给中国某个国际形象。
因此,如何选择对外交流的突破口,成为“中国美术走出去”战略的当务之急。从逻辑分析上讲,中国要树立自身的艺术品牌和醒目特色,必须同时抓住差异性和普遍认同性两个角度:一方面,能显示出中国鲜明的民族特色,一方面又具有全球通用性,能迅速地被西方世界接受和认可。正是在这样的分析下,中国美协将首推中国版画作为“走出去”的第一步。版画是中国人的发明,中国古版画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尤其在木刻、水印版画等方面有着广泛的传统资源;而版画又是全球通行的艺术形式,西方近现代美术史中诸多大师(远溯伦勃朗,近至里希特)都是此门类中的高手,因此西方世界对版画有天然的亲近感。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吴长江在接受访谈时指出:“通过调研,我们深深感到,打造今天我国对外的国家美术形象,我们是有能力的,也是与国家形象相适应的。我们主流美术好的东西,通过我们两年至五年不断地出精品,有针对性地努力,会有一个好的收获。如有更高层次中宣部、文化部来推动,组织大型的精品展览,调动各种优秀的馆藏资源,加上各种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如版画、水印木刻、陶艺、加上雕塑等,有针对性地主动进入欧洲、美国好的展馆,让欧美人士了解中国美术的当代形象。”
在世界上树立中国的文化形象,必须坚定不移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文化交流是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是沟通各国人民心灵的桥梁,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国美协本着“于内熔铸中国气派,切实推进中国美术的繁荣发展;于外塑造国家形象,切实增强中国美术的国际影响力”的宗旨,努力使中国美术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为中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而努力。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陶勤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1]吴长江:《熔铸中国气派 塑造国家形象 进一步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中国美术家协会印2008年。
[2]张晓凌:《再塑中国当代美术的国际形象——“中国当代美术走出去”现状反省及战略构想》,载《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三十年美术理论与创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
[3]同上。
[4]同上。
吴啸雷:中国美术家协会双年展办公室
栏目策划、责任编辑:唐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