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编辑的版面包装艺术
2009-11-09谢建晓
谢建晓
包装是一个商品学的术语,绝大部分商品都离不开包装。包装好的商品俏销。报纸也具有商品性,一份俏销的报纸,往往也具有高品质的版面。
报纸的版面就像一只船,装载的主要“货物”就是稿件,包括文字稿件和图片。许多版面编辑说,报纸上有两张会说话的“嘴”,一张是报纸上有说服力的新闻事实,另一张就是无声胜有声的版面语言。
版面编辑有两个明确的任务:要努力使稿件语言规范起来,使先进的文化得以健康传承;努力使新闻在版面上显得重要起来,吸引人们阅读,使重要的信息得以有效传播。这两项任务要落到实处,版面编辑就要运用编辑语言或编辑手段,对稿件和版面进行充分包装。
版面编辑对版面的包装不外乎这样几个方面:
语言上的包装。语言文字是报纸的主要成分。对于文字作品有三个层次要求,一是文从句顺。语言流畅;二是文句优美,修辞华丽;三是特色有加,个性鲜明。而报纸语言文字一般停留在第一个层次,要求文从句顺即可。因为报纸是大众传媒,文字多是急就章,语言太专业太难不行,长时间打磨推敲也不行。
文从句顺是报纸语言的一般要求,但是报纸语言并不排斥包装。这种包装是为了更好理解、更好传播。有个笑话,一位爸爸问他的孩子,大学毕业后有什么目标?孩子说是“金钱和女人”。爸爸很生气。孩子改口说是“事业和爱情”。爸爸满意地笑了。其实孩子第二次回答与上次是一样的,只是用美丽的词汇包装一下,听起来就冠冕堂皇许多。
部分地方的官员享乐思想作怪,热衷于变换办公场地。有媒体迎合这种怪风气,报道语言包装得特有意思。某官员对自己多年的办公场地不太满意,原来位置处于黄金地段,报道说搬迁为了让利于民,于是办公场所在一片称赞声中得以搬迁;某官员原来办公场所处于偏僻地段,报道说这里不利于为民办事,于是也在一阵掌声中得以搬迁。粗看报道,让人觉得这些官员搬迁办公场所的出发点,都是着眼于老百姓。其实不然。这是媒体包装语言,为地方官员打马虎眼。
当然,我们编辑在工作中,不该用这些花里胡哨的包装性语言,替个别官员美化政绩。我们的努力目标,要使版面语言鲜明生动,更好地表现报道主题。语言美观协调,就能愉悦受众。
眼下,越来越多的商品房小区在城市拔地而起。可是不少地方物业与业主很难和睦相处,于是一家报纸用《东家与管家的纠纷何时了》为题,报道这种没有理顺的“针尖对麦芒”的矛盾关系。由于媒体的语言包装,用东家形容业主,管家形容物业,这两者的“复杂”关系就跃然纸上;每年的几个七天长假已经成为人们期盼的“黄金周”,可是黄金周在拉动经济的同时,也出现不少问题,一些媒体就包装出“黄金粥”、“黄金咒”,来形容出现的各种情况,形象鲜明耐人品味,阅读后经久不忘。
这就是语言包装的结果。这种包装不再仅仅是“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制出一个标题,不再是摒弃繁简字、异体字、旧体字,不再是规范使用单位名称与数字这么简单,它要求在保证语言准确的前提下,把概念说得更通俗简洁,有利于记忆流传和传播。
易读性包装。有人也把这种包装称为易读性处理。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读报时间缩短,报纸易读性包装,主要是把稿件处理得更好阅读,很好理解,让受众在最短时间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现在的报纸版面多采用模块化处理。这种模块化的结构,让每篇稿件都成一个规则的矩形,通过线条或色彩或留白,来体现稿件之间的分割。模块本身已经体现出了稿件的布局和层次,有利于编辑节省时间来整合稿件。
易读性包装的手段主要有:给文章配照片、漫画或图表;给长篇幅文章分段落,每200—300字拟定一个段落小标题;给文章配背景链接、短评、编者按语。给文章中的信息盲点,补充新的内容;给文章中的专业说辞转换成通俗的语言;给文章中重点说辞配发典型实例;给版面上同类稿件组合成大专栏等。
例如,河南日报在刊发《沙尘入侵我国路径有三条,今年京津地区沙尘主要来自中路》一文时,文中有一个核心段落:“据研究,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我国天气的路径主要有三条。东路:从蒙古东中部南下,影响我国东北、内蒙古东中部和山西、河北及以南地区;中路:从蒙古中西部东南下,影响我国内蒙古中西部,西北东部、华北中南部及以南地区;西路:从蒙古西部和哈萨克斯坦东北部东南移,影响新疆西北部、华北及以南地区。”为了使文章更形象化,版面编辑临时与美术编辑合作,制出一幅简易区域地图,配合文字稿件刊出,把沙尘的三条路径清晰地标注在地图上。经过版面编辑的包装,让受众更容易感知到,对京津地区而言,影响最大的沙尘路径是中路。因为中路与京津地区的距离最短,而且沙尘传输路径经过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所以影响也最大。
再如。2009年河南日报策划的“三八节特刊”,整个版面的文章按几个主题分别梳理:[关爱]我省举行女子专场招聘会;[创业]女硕士回乡创业搞养殖;[求职]姐妹花求职记;[体验]警嫂走进高墙,体验狱警生活;[合作]新乡妇女抱团闯福路等一系列稿件,在大标题“庆‘三八为女性喝彩”的统领下,配以柔和的色彩和图饰的点缀。显得大气活泼,清新典雅。这样包装出来的版面,受众每阅读一条新闻,心中都清楚这个阅读点在全文乃至全版的地位,文章结构更清晰了,版面轻松活泼,愉悦感增加了,阅读欲望就强了。
强化和弱化包装。一个版面由多篇文章和图片组成,但是版面各个稿件的分量是不一样的,有的要突出强化,有的要泛泛一般处理,有的要弱化淡化处理。这里面既有政治的要求,也有新闻规律的要求。具体哪些要强化哪些要弱化。版面编辑就要精心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党委政府关注什么:二是老百姓关心什么;三是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什么。只有把这三者研究透了,稿件的强弱包装才有针对性。
新闻从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原来我国对新闻控制比较严格,新闻工作者总感到做新闻的自由度很小,许多重大建设和民生大事,都不敢强化包装处理,而一些给政府部门增光添彩歌功颂德的报道反而突出处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甚至天气预报信息都被认为是秘密,而不允许报纸公开报道。遇到重大灾难和重大建设,是不能强化处理的。比如唐山大地震,开发大庆油田,建设成渝铁路。甚至前几年的“非典事件”报道,在第一时间公开的新闻都是弱化包装出来的。
我国新闻界通过多年改革,现在做新闻的自由度大多了,版面编辑已经可以按新闻规律来包装版面了。这表明经济和技术进步后,党的执政信心增强了。但报纸必须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大局服务,这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使然。
笔者在2007年遇到关于二胎政策的报道,当年针对社会上流传名人、富人甚至高学历者可以超生,以及“放开二胎”政
策的传闻,河南省的主要领导曾公开表示。我省不会开这个口子,要坚决落实现行生育政策。但是当年7月10日,国家人口计生委新闻发言人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稳定生育政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他表示“现在中国除了河南省以外,其他省区市的条例都规定: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两个孩子。只要现在户籍不是河南,双方又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妻,就可以生育二胎”。这是不是对河南公民的“歧视性”政策?登出来会不会对人口大省河南的生育政策造成冲击?
最后,笔者整合了这次网上交流活动的几个稿子,做成一个头题,对个别说法进行了弱化包装,标题是:
“人口计生委新闻发言人与网民就计生问题在线交流——
超生者不能做人大代表”
该报道内文包括三个小标题:超生者不能做人大代表;放开生育不能根本解决性别失衡;鼓励生育不能缓解老龄化问题。这样包装出来的报道,既符合河南的人口政策,又反映了中央精神。
还有一次,央视的新闻联播和当晚的焦点访谈都播发消息披露,河南的周口和濮阳被环保总局实行“流域限批”,新华社当晚也播发同样的新闻。地方报纸如果也像中央媒体一样突出报道,对周口和濮阳就是又一次灾难性的打击,经济发展将受到重大影响。所以河南日报对这篇报道进行强化和弱化包装,强化处理《国家出台一道道调控“金牌令”,一些高耗能、高钙染行业的投资依然扩张——节能减排挑战政府“执行力”》一稿,在该文章右下角小位置,用新闻链接形式刊发一篇短报道:《13个市县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链接中虽然提到河南这两个地区,但是已经被弱化了。不久,受央视批评的两个地区环保工作有了重大改进。河南日报就在经济新闻版右上醒目位置,刊发《周口濮阳积极整改环境问题力争早日解除限批禁令》,这时候新闻强化处理,则是对周口濮阳的鼓励,对外宣传这两个地区的整改决心和力度,有正面积极意义。河南的报纸对河南的企业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出了问题不能一棒子打死,断了它发展的后路。报纸通过几则新闻的强化和弱化包装,体现了监督也体现了保护,这是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使然。
但是遇到我省的重大典型,则不遗余力进行强化包装。九江断桥救人的三个英雄,卢氏土坯房精神,陕县淹井事件,等等,都从不同侧面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并且调动各种新闻手段,配发评论、各方反应、专家点评、报网互动等。总之要做深做透。响鼓用重槌,大事大处理。
色彩包装。一张报纸的风格。一张报纸给人的第一直观感觉,也离不开色彩、线条和图饰的调配。这是美术编辑参与包装的效果。不少美术编辑已经就这方面做了不少论述,在此就不再赘述。
报纸版面无论如何包装,毕竟“内容为王”,如果没有优质的稿件,无论编辑配合什么样的编辑手段。都是徒劳。但是版面编辑的编辑思想体现到一个个成功的策划和包装版面上,就会对一线记者采访和写作提供导向。版面的包装要有突破,既要走出老套路,又要探索新规律,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才能突破规律,形成自己的一套东西。
总之,版面编辑在包装版面的过程中。要有全局观念,努力追求五个“更好看”,努力挑选优质稿件,让语言更好看,标题更好看,图文搭配更好看,版面层次更好看,色彩更好看。让版面得到完美的包装,是版面编辑所致力追求的。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