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害新闻的报道原则

2009-11-09王辉强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6期
关键词:抗灾旱灾旱情

王辉强

去冬今春,一场特大旱灾突如其来,我国北方小麦生长区遭遇了近60年来罕见的特大旱情。其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程度之严重均为历史罕见。国家防总拉响了历史上首次一级抗旱应急响应,农业部启动了一级抗旱响应-,黄河防总发布流域干旱橙色预警,我省也连续发出红色干旱预警。

对这场特大旱灾特别是社会各界抗灾工作,各新闻媒体始终给予高度关注,并对灾情及救灾有关工作进行了全面、详实的报道。郑州电视台《郑州新闻》在栏目中安排了“抗旱保麦”主题报道,随时报道抗旱工作最新进展。自2009年1月初开始至旱灾明显缓解的2月下旬,共播出抗旱新闻近百条,为抗旱工作提供了最新的新闻信息,为观众了解抗旱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遵循灾害新闻特点和规律,做好抗旱保麦主题报道

此次特大旱灾,属于罕见的自然灾害,对它的报道可归类为灾害新闻报道,即指对灾害的产生、发展、危害、应对以及预防为主要内容的新闻。在这次抗旱保麦主题报道中,我们按照新闻报道的导向性、社会性等要求,从旱灾暴发原因、严重程度、如何应对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报道。

实事求是报道灾情。实事求是地报道灾情,既是为抗旱救灾提供信息依据的保证,也是新闻报道真实性的要求。灾情逐渐明确后,我台本着公开、透明、真实、及时的原则,从1月初开始陆续报道了旱情的真实情况。主要报道内容有我市冬作物的受早程度、受旱面积、受旱缘由、影响等,既为百姓了解真实情况提供了可靠信息,同时也为政府组织抗旱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从2009年1月2日开始,《郑州新闻》陆续播出《我市遭遇60年以来的严重旱情》、《专家解析干旱成因

暖冬及零降水为主因》、《时值小麦返青关键期

农业部门称抗旱迫在眉睫》等新闻,将此次特大旱灾的基本情况向观众进行报道。

与此同时,《郑州新闻》几乎是同步报道了我省及我市应对旱情、紧急抗旱的情况。“抗旱浇麦保丰收”成为这段时期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

及时准确全面报道救灾工作。在旱情明确的同时,《郑州新闻》就开始大量密集地报道政府相关部门紧急投入抗旱救灾工作的情况。几乎每天都有对抗旱工作的采访报道。进入2月5日以后,《郑州新闻》每天更是以大容量、大篇幅报道抗灾工作,密集式报道一直持续近半个月,抗旱新闻平均每天就有六七条之多。如此大规模的抗旱信息,一方面向观众提供了最新、最详实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如实反映了党和政府对旱情的重视,对抗灾工作的重视。

解析灾情,应对灾情,科学报道抗旱救灾。在积极宣传报道抗旱工作的过程中,我们的新闻还承担着解析灾情、宣传科学抗旱的任务。在主题报道中,同时兼顾深入剖析灾情原因,为抗旱保麦提供参考;大力宣传科学抗旱举措,推广先进农作技术,应对特大旱情积累经验。在抗旱报道伊始,我台就播出《专家解析干旱成因

暖冬及零降水为主因》等新闻,采访气象专家,分析此次旱情形成原因,向深层次延伸了旱灾新闻的报道。

除了解析灾情,更重要的是应对灾情。在此次主题性报道中,我台大力宣传介绍科学抗旱举措,推广环保、节能、可循环利用的抗旱先进农作技术,为广大农户提供参考借鉴。如《保护性耕作:大旱之年立“大功”》、《专家支招

抗旱保收》等新闻,对“保护性耕作”、“新型喷灌法”、“滴灌法”、“农机抗旱法”、“二次浇灌法”等科学抗旱方法进行了报道。

从抗旱浇麦保丰收谈灾害报道的基本原则

作为突发性事件,旱灾新闻首先要遵守我国有关部门在不同的法律法规中的相关规定。同时,旱灾新闻报道还要体现以下的基本原则:

弘扬科学精神。灾害发生后,尤其是一些重特大灾害发生后,会给人们心中带来震惊、冲击和恐慌。社会上往往会随即产生一些流言,有的甚至还有些迷信色彩,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这个时候,需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特殊影响力,传播科学精神,澄清模糊认识。这次特大旱情发生后,就曾出现关于“干旱因为汶川大地震引发地质构造变化”的流言,但很快就被权威部门通过新闻媒体予以了否定和驳斥。同时,新闻媒体通过采访气象、农业以及水利部门的专家,对灾害发生的原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并通过新闻背景介绍相关的科学知识,帮助观众了解灾害发生的真正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防止灾害措施,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如《专家称四大因素造成河南严峻旱情》就分析了此次旱情在近500年的历史中也曾出现过,是一种特殊气象条件作用的结果。再加上全球变暖,温度升高,缺乏降雨而形成的条件,这个特殊气象带往往覆盖在北纬38度~70度之间,而这一地区在中国恰好是冬小麦产区。

科学的分析报道,深层次揭示干旱成因,有助于消除人们的疑惑心理甚至恐慌心理,能够正确面对灾害,积极投入抗旱工作,以人类的顽强精神同自然灾害做斗争。同样,弘扬科学精神也需要对灾情进行反思和总结,如此次旱灾,也暴露出农业生产建设方面的不足:水利设施不配套,农业生产仍延续传统耕作方式。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灾害出现后,新闻媒体要真实报道灾情,以帮助人们直面灾祸,同时,也要积极报道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抗灾救灾的情况。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激发人们的信心,从中得到力量和希望,灾害报道同样要高扬时代的主旋律。

此次“抗旱浇麦保丰收”主题报道重点在于“抗灾”、“救灾”和“保丰收”,顽强抗旱,力保不减产,争取丰收是报道的主旋律。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大投入,紧急行动,社会各界踊跃相助构成了此次报道的主要内容。

高扬人性魅力。灾害发生后,人始终应成为报道的重点。因此,灾害报道的人性因素格外突出。在抗灾救灾过程中,无论是抗灾群体还是个人,都闪耀着顽强的人类精神火花,从他们的身上,能强烈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和友爱。正是这种无私的爱,帮助灾民渡过难关,走出困境,并在全社会弘扬了团结协作、真诚奉献的新风尚。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抗灾旱灾旱情
基于不同旱情指数的石羊河流域春旱监测研究
胡春华强调:切实抓好春耕生产和抗灾夺丰收工作
今年水稻抗灾夺丰收技术意见
王文涛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 全力减灾救灾确保今年抗灾夺丰收
板栗“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葫芦岛市旱灾风险评价
打好农业防汛抗灾主动仗
黑龙江省旱灾等级划分及旱情分布研究
云南省旱情信息系统升级及完善
广西:首个水文地方标准《旱情评价指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