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报道的专业化路径
2009-11-09程雪峰
程雪峰
2008年奥运后的中国体育,在指导思想上将实现由金牌至上向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转变;在战略发展重点上将实现奥运争光向全民健身的转移,中国媒体的体育报道也必将以此为重点。然而,中国体育报道中目前存在的专业化误区也将制约着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报道的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入解决中国体育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专业理念淡化宣传色彩
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新闻报道将如何发展是媒体和广大体育爱好者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毫无疑问,走专业化之路已成为中国体育新闻报道的一个共识,然而,这种专业理念的广泛认同与具体报道时的宣传色彩过强的矛盾却是一个中国体育报道发展无法回避的误区。目前。国内媒体的体育报道从业者不缺乏对体育报道专业化理念的认知,缺少的是对体育报道专业化的具体运作。
体育新闻报道专业性很强,体育报道人员要具有专业领域的知识、对赛事新闻的敏锐感受力和责任心,还要有反思精神、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新闻采访与写作素养。这是体育报道专业化最基本的诉求。很多媒体旗帜鲜明地强调体育报道的专业理念,而实际上绝大多数中国媒体的体育报道沿用的仍然是非专业方式。非专业方式是理性缺失,具体来说是报道取向的失位和方法的不当。我国媒体在北京奥运报道中理性缺位导致报道取向失位的问题表现很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媒体的报道加上了政治宣传色彩。
“中国飞人”刘翔这个符号蕴涵了更多的政治色彩与商业利益:他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成为中国田径和中国体育的象征,同时也被大企业塑造成了英俊开朗的明星形象。媒体的体育报道被这种“所指”挟持,把所有非正常的压力都汇聚、转嫁到运动员身上。中国记者问代表德国队比赛的老将丘索维京娜(原为乌兹别克斯坦人)是为德国比赛还是为自己的祖国和儿子比赛,这位老将说:“不知道。但我知道我的儿子一定守在电视机旁,首先我在比赛中得到了快乐。”显而易见,我们对体育观念的理解存在差异。然而,你却不能不说丘索维京娜体现的东西正是奥林匹克运动最本质的东西——她是一个热爱体育、热爱人生的快乐的人。
美国田径盼会执行长马斯巴克认为:“没有一个运动员需要肩负别人预期的目标。”其实,我们没有必要把刘翔、姚明当作中国田径和中国体育的象征,我们也没有必要造什么神。今天的中国绝不需要仅仅一个形象让世界睁大眼睛,无须一个刘翔来承载“黄种人也能够在直道项目上站在世界前列”的重负,或是一块金牌所唤起的宏大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不惜做低俗化的猜测,有的体育名记甚至写文章指出“刘翔应走完比赛”。这种唯感性化的报道无形中成了一种为宣传热情所强加而异化了的体育报道,其结果无论是对刘翔本人,还是对中国田径,乃至对中国体育都构成负面影响。传媒通过体育报道塑造国家形象无可厚非,如果将这种情绪放大到不合理的程度,不仅妨碍体育事业的发展,更是对体育精神的歪曲,甚至有损中国的国家形象。诚然,体育报道可以承担政治任务、宣传任务,但在通常情形下体育报道不能脱离专业性,况且只有建立在专业性基础上的宣传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拓展体育外延注重人性关爱
在“体育全球化”的今天,体育新闻报道不能简单理解为对比赛胜负和金牌多少的信息传播。更应有其多元的文化内容。这是21世纪体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更应成为体育报道的一个方向,而目前中国体育报道却忽视了体育文化外延的拓展。
美国体育研究院学者指出:“任何群体或民族的游戏与运动生活的形式和类型,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他们的文化。”大多数社会学家认为:某一社会组织的体育运动能反映出这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体育新闻报道的国际化带动了受众欣赏视角的国际化,中国媒体不仅关注中国体育的发展,还要关注世界体育的发展;不仅关注竞技体育,还应关注大众体育;不仅关注体育竞赛,还要关注体育经济、体育商务和与体育相关的文化传统。中国体育报道要让体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拓展,这也符合世界体育的发展趋势。
体育新闻报道的使命不仅在于对发生的体育事件做忠实的记录,更在于揭示事件的意义、弘扬奥林匹克和人文关怀精神。这样的体育新闻报道才有深度和广度、感召力和影响力,同时也能体现出体育本身所应具有的社会意义和功能。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我们必须迎接人性化时代的到来。在奥运报道中应引导观众去更多地关注人类和他们的情感世界。”央视体育评论员张斌曾说:“奥运会是技术的较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人性的较量。对对手多一些了解,对自己多一些了解,对人性多一些了解,我们才能少陷入误区,也才能真正地享受奥运的快乐。”
北京奥运举行期间,中国媒体报道的前三分之二阶段,焦点主要集中在我国运动员摘金夺银上,报道视角和形式很单一。令人感到欣慰和感慨的是,中国受众已经能更理性地看待胜负,对体育本质有了相当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媒体的报道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已滞后于受众的认识和需求了。媒体报道要强调一种健康的“金牌观”,而不是搞狭隘的民族主义的争金夺银。
推动大众体育增强国民体质
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在战略发展重点上将实现奥运争光向全民健身的转移,中国媒体的体育报道也必须加大这方面的报道力度。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媒体很少涉及大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题材。即使在平时,关于大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报道也很少。
体育运动、赛场竞技是人类的意志、勇敢、竞技水平和竞争精神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它象征着人类向自身的体质和心理索质的挑战和超越,具有很强的人情味和观赏性。而与竞技体育形成互补的是大众健身活动,其中所包含的服务性、实用性等方面同样具有人性化,更为普通人所喜闻乐见。必须承认的是。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与竞技体育的发展形成鲜明的反差。中国体育新闻报道应注意处理好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关系,注意推动基层体育运动和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打实体育运动发展的人才基础,同时增强大众的健身观念和意识。
自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物质财富和休闲时间都在不同程度地增长,各国人民闲暇时间首选大多是从事各种体育活动。近30年来,在世界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多了。近些年,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大众健身体育运动得以开展起来,体育人口也增加很快,但在基础设施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比如社区设施不足、条件简陋、体育场馆收费过高等,而作为竞技体育发展基础的中小学体育设施和体育活动的情况改进不大。中小学生的身体状况由于学习等方面的压力也有整体下降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媒体冷静、客观地分析和报道,以促进有关方面加大体育改革的力度,进而使中国体育事业均衡地发展。
引领审美取向适度娱乐观照
“娱乐”的根本含义就是让人快乐。人们阅读体育新闻或参与体育运动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获得身心的愉悦。体育新闻报道不能忽视娱乐功能。应以适度的方式表现,但绝不能让体育新闻报道“低俗化”。媒体还应加大体育报道“审美认知”的展现力度,提倡适度娱乐与审美认知的互渗互动。但是目前中国体育报道出现相当多格调不高、内容粗俗的东西。
目前的大众传媒重新界定着传播,打破了表层与深层二元对立的深度模式。体育报道抛弃以往的精神定性分析模式,回归体育的本体性阐释,使之从崇高的中心迈出来,走向娱乐、游戏的边缘。体育新闻娱乐化使体育新闻变得活泼、生动、有吸引力。例如,在体育新闻写作过程中加入悬疑、推理等元素,吊起受众的胃口,体育评论有的采用调侃的方式表现出人生体验和喜怒哀乐。体育记者李承鹏、董路、大仙和棋哥等人的“后现代体育评论”摒弃了以往常见的精神指归,代之以游戏化的话语,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感觉。
这种“解构”也是一把双刃剑。体育报道的变化是恢复了信息的决定性地位,满足了受众体育信息消费的需求,但也出现娱乐诉求的异化——报道重点不是放在体育赛事本身上,而是关注跟赛事有关的人、事、物的小道消息上,尤其是热衷于报道运动员的私生活和花边新闻,报道方式低俗化。
应强调的是,体育新闻报道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体育美的追求是现代社会人们对生活方式理念的一种新拓展。体育是一种动感的艺术。体育新闻报道的“审美性”在于将体育的特点表现出来。比如积极、进步、爱戴、感恩和集体荣誉,提升受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取向也是媒体的重要责任。事实也证明。只有高水平的体育新闻报道定位才能长久地引领潮流、吸引受众,如果简单地认为“什么是流行,什么就是需要”,无疑是一种功利性的短期行为,也背离了体育的本质。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