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躲猫猫”事件看网络监督的优势及问题
2009-11-09陈琰
陈 琰
摘要:2009年伊始,多事的网络媒介就事件频发,最受广大网民关注的莫过于“躲猫猫”事件。网民在这一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大网络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充分发挥了其舆论干预与监督的作用。由此看到,互联网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也是一种价值观、一种追求真理的方式。但是在其彰显了网络舆论监督优势的同时也暴露出其监督缺陷,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监督,趋利避害,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关键词:网民媒体政府舆论监督
你今天“躲猫猫”了吗?这样一个网络雷语,在2009年横空出世,与2008年底的俯卧撑得到了同等的江湖地位,被网民称之为中国当代的武林气功。你今天“躲猫猫”了吗?珍爱生命远离躲猫猫。网民在以自己的黑色幽默质疑并探求这期命案的真相。
事件发生在2009年2月12日,24岁的云南青年李荞明因在云南省普宁县看守所内受伤不治身亡,第二天,当地警方宣布死因乃是李养明在看守所监区内玩“躲猫猫”时意外撞墙。这个新闻被《云南信息报》报道后顿时雷倒亿万网民。
面对日渐高涨的舆情,新华社云南分社记者出身的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说出了这样的话:“我们不愿做第二个周老虎。”伍皓认为要用网络的办法解决网络舆论,即要成立一个由网民主导的“躲猫猫事件”调查委员会。这开了网络时代政府应对公众事件的先河,因此广受关注。在这一事件中,网民对于公众事件的关注从网络进入现实,这也是政府第一次向网民的质询运用回应的方式做了重大尝试。
彰显了网络的舆论监督优势
优势之一——开放性,零门槛。在讨论过程中,一个随机形成的BBS成员圈子,极有可能形成一个相同的意见群体。这个群体的人自发地聚集在意见领袖周围,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以证实群体意见的准确性。而网友的簇拥,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促使这两个帖子一直高居论坛板块的首页显著位置,吸引更多的网友参与到该论题的讨论之中。这些相同的意见群体之间沟通交流,互通有无,形成了巨大的意见流,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
优势之二——无利益驱动,追求事实真相。由于网络受众人数众多,来自各行各业,专业经验丰富,“躲猫猫”事件中,随着议题的推进,网友们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提出新的富有针对性的见解。因为具有以上特点,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新闻真相的追求,使得部分话语权真正回到了普通民众中-。网民的意见很快得到了回应,2月20日,在云南省有关部门的组织下,这个有着浓厚传媒从业背景的网民组成的调查组,开始代表网民去普宁展开调查。这个调查组由4名相关部门成员、3名媒体代表、8名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组成。
优势之三——加大了舆论监督的范围和力度。网络的迅速发展让舆论监督在方式上实现从上至下到由下而上、从依赖权力到自主施力的回归。传统媒体借助网络突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封锁,减少权力部门的干预,扩大了监督的对象和范围。由于媒体和受众关注度高,所以一些重要的舆论监督案例都持续的时间较长。并且,针对受众担心不了了之的心理,各大网站都一直关注事态的发展,对处理结果进行追踪报道,互联网为所有人创造了一个言论自由的平台,话语权不再专属于政府,人人都可以独立思考,通过写作和探索,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矛头直接指向当地政府,发出要求当地政府部门给出真相并作出合理解释的正义之声。所有舆论汇集成为一点,即质疑政府部门的信息,并形成排山倒海之势。
此前有过媒体从业经验的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对此事作出的积极回应。透明公开的举措,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中是非常明智的。它的一个重大意义。就在于在一个信息日趋多元化的时代,在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社会,必须学会容纳多种声音。在前几年发生的几个网络事件当中,我们也能从中很清晰地看到网络媒体交互性所带来的舆论力量和监督效力。网络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传播与更新速度快、范围广、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融合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性质等优势,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写作和探索,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记者。对国家、对政府、对社会、对日常的生活,自发性地发挥着舆论监督的作用。单纯地用封锁消息,粗暴地使用行政权力去堵舆情,只能使得淤塞的舆情井喷至不可控制,消息在正规的途径上不能得以有效的传播,就会使谣言在暗地里以不可控的速度传播。
虽然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舆论监督的优势,但是耐人寻味的是,在当地政府的积极配合下,事情却并未像公众所期待的那样顺利发展。躲猫猫调查委员会吸收了网民的参与,并由网民出任正副主任,在调查活动中却从未能发挥网民的特点和优势,肩负神圣使命的委员会最终却失望而归。整个调查的过程就像走过场,最终的调查报告也无实质性的结论。调查团人员在整个调查中缺乏专业表现,以及应对警方拒绝的无力,本已高涨的舆情强烈反弹,到底是一次尊重舆情的创举,还是一场拙劣的公关秀?猜测、讽刺、挖苦与谩骂充塞网络。渴求真相的网民觉得又被愚弄了一把,愤怒不已。甚至对调查委员展开人肉搜索,俨然成为针对权利的二次监督。网友对调查委员会中的网民代表进行“人肉搜索”,发现调查委员会主任、网民“风之末端”很可能是昆明某报社工会的宣传干部,调查委员会副主任、网民“边民”则是在当地某电视上经常露脸的“热心观众”,两人的草根网民身份大可怀疑。于是许多网民怀疑“躲猫猫”调查委员会是官方的“托儿”,认为整个调查其实是一场并不成功的“网民参与秀”。如此被动且近乎“失控”的局面,显然是所有人始料来及的。
显现出来的问题——我们如何进行网络舆论监督
“躲猫猫”事件从另一个侧面充分说明,对于网络的民主监督在呈现出好的发展趋势的同时,问题也同步而来。“躲猫猫”事件的最终意义不在于显示了网络监督民主化步伐的迈进,更在于向我们提出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方式方法还有待认真的研究。在成立所谓的委员会时,由谁选择、选择的是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一个事件,组成调查人员的知识结构,相应的法律知识是否具备,谁应该有资格去质询、探究这个事件,又由谁来决定、由谁来担当,也是这个事件背后的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否则,像这次的事件一样,网民参与变成了网民参观,就背离了原来的宗旨。
究其原因,调查委员会只是一个临时性组织,不是一个具有法律权力的正式机构,委员会成员到达普宁县看守所后,因为受到法律限制等多种原因,他们提出的种种要求都遭到了拒绝,所以拿不出详尽的材料,只能交一个流水账,这自然不可能告诉人们什么真相,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吸收网民作为调查委员会成员固然是一种进步,但是在缺少相应的法律支撑和政策支持的情况下,网络调查员并没有因此获得特别的公信力和合法性,那么这种隔岸观火、走马观花就是一种必然了。
诚如网民“风之末端”所说:“如果我们委员会的法律水平更高一些,还可以进一步做些事情……遗憾的是就我们所听的和所看的难以作出结论。”当然无论媒介和网民对于调查结果的质询和否定、不满和质疑,乃至于对调查委员会成员的搜索,从另一方面都显示出了大众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和理性思辨能力。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和主动,显现出当地政府对于社会情境中网络舆论的重视与理解,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同时,这一事件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网络如何行使其舆论监督的权利,让网民们离开网络,真正零距离走进具体事件当中去调查类似“躲猫猫”这种与网民身份和网络生态没有联系的事件中。是不是真的就是一种正确、有益的网络监督。这扩大了网民的参与还是限制了他们的参与呢?
政府、公众、媒体,从来都共生在一个媒介环境中,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拥有一个开放和民主的政府政治、大批知情和参与的公众以及作为公共论坛的媒体。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