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传播对权威的挑战

2009-11-09戴笑慧冷天虹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6期
关键词:解构权威观点

戴笑慧 冷天虹

摘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社会的很多方面都提出了挑战,对权威的挑战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互联网是如何解构权威的呢?权威又如何在这个新的传播环境下重新建构呢?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关键词:网络权威挑战建构

2008年,一个小市民异想天开地想自己热闹热闹,结果来了个巨大的颠覆。北京市朝阳区的市民老孟拿着自己的山寨版春晚“向央视叫板,给全国人民拜年”,并创办了自己的官方网站。通过网络征集节目、创意,通过网络向全国人民传播。有人说,山寨版春晚从各个方面都打上了草根的烙印,是一场平民的狂欢;同时也是央视近年来节目单调、商业气息浓厚、精品节目少之又少所导致的。但是,正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央视春晚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以权威自居的央视也因网络传播而被解构,网络传播本质上完成了从权威到草根的转变。

什么是权威

维基百科对“权威”的解释是:“权威是人类社会中某种不容置疑的强制性力量,要求人们无条件遵从。这是人类社会自身的需要,她在很多方面构成了权力的基础。权威可以是神,也可以是人,还可以是抽象的法律或者对人类共同生活的某种理解。”我个人认为这个解释更多地倾向于政治领域,认为权威是政权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新华词典》的解释是:“权威是指最有威望、最有支配作用的力量。某个人、某种思想体系或某种组织,由于其活动内容的价值、功绩或品德被社会所公认,就具有权威的意义。权威的适用范围、基础和体现者本身,随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需要一定的权威。任何权威都是相对的。权威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新华词典》的解释更广泛,说明其不仅仅是以强制力量为基础的政治权威,还包括个人权威、思想权威等。

作为一种令人信服的威望和力量,权威历来就存在。上帝是权威、教皇是权威、君主是权威、黑帮的帮主也是权威……权威无处不在,权威无时不有。但都无一例外,它都是凭借某种力量为基础的,可以是强制力量,也可以是舆论力量。

在专制社会,权威是君主维持统治的工具。在我国封建社会,无论是孔子所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还是汉朝叔孙通建礼仪、明秩序,其目的都是使“威立于上,民服于下”,甚至不择手段地制造权威,为自己正名。例如传说朱元璋出生的时候满院红光;三国演义里把刘备描述成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的怪物。凡此种种,不过都是为了在民众中间树立“君命天授”的形象罢了,以此获得一种让民众敬畏的权威。

但市场经济下的社会,思想多元化、价值取向各异、观点充分竞争,这本身就使得公众的一致认同感在流失。我国的传统媒介,附属于政治的命运而使得它所传播的声音和政府的取向并无二致,所传播的思想仍然在“主旋律”的旗帜下飘扬。而互联网的接人,在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其迅捷性、包容性、交互性的特点形成了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公众对公共问题的看法因互联网的介入而更加互相歧视,强化于公众的权威意识在互联网上被解构得支离破碎。总之,互联网的出现和传播对传统的权威造成了挑战。

互联网的独特特征是解构权威的关键

对于互联网较之传统媒介的优势,早有人论述,而在这些独特特征里面,哪些成了解构权威的关键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网络传播的迅捷性使得信息垄断和封闭变得困难重重。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某些官员习惯于封闭信息、报喜不报忧。2003年非典时期,信息的封锁造成谣言四起、恐惧蔓延;2008年西藏“3·14”事件因相关部门信息公布迟滞,结果授人以柄,被人群起而攻之。这都说明我国政府的某些官员不习惯信息的公布与透明,以维持其妄想的“权威”。

而互联网信息的发布不再有固定的信源,每个上网者都可能是信息的发布者;同时因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点对面模式和传播的迅捷性使得控制信息的成本大大提高,甚至根本无法控制。网络上汹涌的信息潮流,使得公众的知情权得以满足,政府不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娘。因控制信息而形成的权威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荡然无存。

以2009年2月9日晚上央视大火为例,央视新建“裤衩楼”发生大火之后,官方报道姗姗来迟,而且只有寥寥数语。殊不知。网络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新华社记者脚步的速度,就在大火发生后的几分钟,环球网率先发布图片和资讯,随后就有网易等主流媒体纷纷跟进,把此事件当作头条置于首页。马上就有有关部门内部要求各大网络主流媒体关于淡化央视着火的指令。

然而钳制住了主流网站,可现场图片还是源源不断地传递出来,火灾现场附近的市民更用数码设备拍下了时间短暂却很珍贵的视频,在事发后半小时内上传至youtube网。

借这次机会,有很多网友表达了对央视的不满,有网友留言如下:“首先感谢CCTV!为了让全国人民欢度元宵节,元宵夜燃放了一个价值上亿元的大烟花!那场面,那是相当的壮观!那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警旗招展,人山人海!不差钱!同时也向全世界证明:做人,不能太CCTV啦!否则,躲得过初一,也躲不过十五”……。

公众对于央视着火的好奇,甚至可以说是幸灾乐祸,我个人认为是央视新闻一贯的报道风格造成了公众对其的厌恶。几十年不变的新闻联播播报模式,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一片大好的模板风格、报喜不报忧的习惯使得央视广受诟病。还有一个原因是,央视能够投资大笔钱兴建“裤衩楼”的奢华之举也让公众对垄断所获的利益大为不满。此次大火,正好为公众提供了嘲讽的机会。

网络的虚拟性为“观点的自由市场”提供了条件。1644年,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出版了宣扬自由主义的论著《论出版自由》,它宣称应该允许大家都来发表观点和意见,在公众的辩论中。好的和真的观点总会战胜谎言和欺骗。这个观点后来被称为弥尔顿“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原理”,继而被作为保障媒介自由的理论基础。

我们不能否认前人对于人类追求自由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认识有失偏颇。自从媒介的“把关人”概念提出以来,传统媒介的控制便受到人们的关注。这说明,由于传统媒介单向传播的模式无法形成弥尔顿所设想的“观点的自由市场”。政府、少数精英掌握着话语霸权。绝大多数公众被挡在了这堵无形的围墙之外。

而互联网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的传播模式是点对面、交互式的传播模式,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是信息的发布者。同时每个人又能够轻松地参与到讨论中去,使得各种意见能够充分竞争。虽然互联网也有舆论控制,但始终是迟延的、有限的,较之传统媒介有天壤之变。在互联网上真的和假的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观点千差万别、百家争鸣,最后能够被受众认可的是合乎大多数人的思维逻辑

和社会规范的观点和思想。在这里,政府强加于人们的各种观念和思想不再有效,传统精英也无法凭借各种光环使其观点得到认同。

以网易12月25日的一条新闻报道为例:24日,茅于轼出任理事长的北京某研究所发布“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的研究报告,称确保18亿亩耕地以保障粮食安全的观点是错误的,耕地保护会导致房价大涨,导致与会的国家粮食储备局原局长高铁生怒而退场。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网络、传统媒介的大辩论。在此。我们不去讨论茅的观点正确与否,但是却可以从这里看出国家部门、专家学者、普通公众都参与到这场讨论中来,使得各方观点、利害得失都表露无遗。一种观点、单方面的意见失去了市场,无论它多么权威。

网络的虚拟性、自由参与性、平等性为观点的自由表达和竞争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使得弥尔顿幻想的“观点的自由市场”成为现实,传统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

如何重塑权威

如果说网络传播为普通民众解构权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是仍然只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权威的流失也可能是当事者所作所为造成的结果。所谓“公道自在人心”,要想民众信任政府、尊重学术、认同社会规范,必须有各行各业的良性发展。

政府权威的流失。无可否认,我们国家正走在民主建设的进程当中,权利之间缺乏足够的制衡机制。由此导致的腐败蔓延、不正之风滋长、政府诚信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政府在民众中的威信和声望一落千丈。

在2008年的杨佳袭警案中,本来一个残忍伤害无辜的刽子手按理说应该罪不容恕,可却得到很多网民的支持和同情。有网民冠之以“刀客”之名。更有甚者还有网友作诗一首以纪念杨佳:“理亏不纠生杨佳,仇恨血祭杀人刀;执法不公出武松,挖心取肝称英豪。自古民心不可欺,言有规则行有道。正义长存天地阔,万古千秋不动摇!”

一个让民众信任、放心、廉洁的政府才是一个权威的政府,才是一个有希望的政府。在新媒介的传播环境下,政府的所作所为都被公众看得清清楚楚。因此,政府要树立威信。首先得自己自律,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学术权威丧失殆尽。尊师重教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优良传统,教师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可近些年来,学术腐败令人触目惊心,甚至与官场抛眉弄眼、勾勾搭搭。学者专家为津贴待遇剽窃抄袭司空见惯;考场上枪手如过江之鲫。教育的腐败是社会最大的腐败,比官场腐败更让人无法容忍,因为它毒害的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借助网络剽窃抄袭是最常见的手段,通过粘贴、复制。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就可以完成一篇论文,有的时候干脆直接享用别人的成果,这方面在新闻中多有报道。

专家、学者、老师带头造假,学生便会仿而效之,学术风气一塌糊涂,你能指望这样的风气里能够培养出国家的栋梁之才来吗?整个教育体制不变、整个学术风气不变,将会导致公众对教育失去敬重,学术失去权威。

现实中的公众社会认同感在消失。一个有序的社会,总有许多值得大家共同认可的社会规范、价值取向,如此社会才会和谐。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的急剧转型时期,传统道德规范土崩瓦解。新的社会规范正在建构之中。因此,现实中的人们总是生活得很吃力,因为生存而绷紧了神经。而虚拟的网络似乎是他们最后的乐土。网民在这里歇斯底里,不着边际地嘲讽与自我欺骗,其实都不过是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困惑与无奈。

网易新闻2008年10月14日关于《中国网友发起“团购冰岛”行动》报道:10月9日,由于受到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有“温泉岛国”美称的国家冰岛将面临破产的危机。中国网友出于恶搞,遂发起了“团购冰岛”行动。

根据网易的民意调查,截至10月13日下午6时,已经有2887名网友表示会参与“收购”冰岛的活动,另外有4000多名网友表示关注此事。此外,根据网易论坛的一项关于“你会参与‘收购冰岛这个国家吗”的调查显示,超过3600名网友表示会“参与收购冰岛”的活动,占投票总人数的75%;仅有100多位网友表示不会参与“收购”行动;另外有超过20%的网友称此事与自己无关,是“路过打酱油”的,大约有1200人。

《青年周刊》发表评论认为,中国网友发起“团购冰岛”活动不过是自嘲和梦想,是一种不着边际的狂欢。其实,网络应该为构建共同的社会认同而不懈努力,而不应该只是成为现实发泄的一个出口:社会规范应该尽快建立,让民众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如此,国家才可能真正地和谐、平安。

结语

网络的独特特征把政府、学术、个人权威解构得支离破碎,这是时代发展无可阻挡的。可是,网络对权威的解构也仅仅可能是外部条件,只有政府的良性作为、学者的严谨治学、公众的道德回归才有可能在新的传播条件下重建起社会赖以良性发展的共同规范。试图以权威为名的各种手段、言论都将在互联网得到充分地考验,而真理最终会战胜谎言和欺骗。

编校:施宇

猜你喜欢

解构权威观点
还原
解构“剧本杀”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观点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权威的影子
业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