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
2009-11-09陈瑛
陈 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众传媒手段的日益多样化,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电影以及功能强大的网络,在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思想、见解、娱乐、广告等活动时,表现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等特点。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意识、思维方式、交流途径、语言词汇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在语言词汇方面,大众传媒成为语言变革的积极推动者,不断创造出很多新词新语。据统计,当代汉语中每年出现1000个左右的语文性新词语。大众传媒更是在流行词语的交替更迭中,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
传媒是时代变革的记录者、新词新语的创造者
作为传媒业主要形式的国家报刊、广播、电视、通讯社,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们获取新闻信息和娱乐信息的重要平台,更是引导舆论的有力工具。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新发现、新思想、新事物、新观念,通过传媒向人们传递着各种信息,也传播着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词语。如“改革开放”、“一国两制”、“与时俱进”、“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词语,最能反映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与变化。在经济生活领域中,人们经历了从“包产到户”、“责任田”、“个体户”、“下海”到“经济特区”、“私企”、“股民”、“基金”的时代变化,而传媒就以这些新词新语的形式,记录经济生活中的世事变迁。与此同时,“歌厅”、“迪厅”、“超女”、“驴友”、“贺岁片”等新词语,也体现出人们文化生活中日新月异的变化。
大众传媒促进地方方言的流行
大众传媒具有跨越时空的特点,这使得某一地区的方言或者原本只在局部流行的词语,一夜之间风靡全国,成为人们语言中的时髦词、流行语。
媒体推动了北京话的流行。首都北京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新闻媒体发布的中心,因此北京话作为最有影响、最有声望的方言,其词汇也最容易被全国各地接受和效仿。而且,北京话是普通话的基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词语成为流行元素。例如,北京的“倒爷儿”(倒买倒卖的人)、演艺界的“腕儿”(明星),还有一心想在北京“混”(谋生)的“北漂”们(从其他地区迁入北京,在北京谋求发展,未扎根的人),比比皆是。
近几年,电视喜剧小品的流行,以及反映东北生活题材的影视作品的热播,使东北方言词红遍大江南北。东北话“忽悠”(说话言过其实,吹嘘、欺骗)、“闹心”(被烦·心事骚扰)、小样儿(看不起,贬低的意思)、“整”(弄、做)等。从荧屏走向市井人间,成为尽人皆知,不断被人接受和使用的流行词语。
网络新词与网络文化中的旧词新意
网络作为最重要的传媒方式之一,应用范围广,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给人们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环境下,人们传递、交流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一些与网络、电脑和数字技术相关的新词应运而生,让人目不暇接。网络新词在实现快速输入和交流目的的同时,也是对汉语词汇的补充与发展。
从“网虫”到“灌水”,从“拍砖”到“沙发”,再从“QQ”到“BBS”,网络上的新造词语和旧词新意现象越来越普遍,有些甚至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例如“大虾”(网络高手)、“帖子”(网络论坛中发表的文章)、“沙发”(博主发帖后第一个回帖响应的人)、“顶”(表示支持)、“斑竹”(版主)、“楼上”(上面的帖子)、“楼下”(下面的帖子)、“美眉”(漂亮女生)、“菜鸟”(对技术不熟练的人)、“猫儿”(调制解调器)、“伊妹儿”(电子邮件)。这种被广大网友广泛使用的网络词语,数不胜数。一些词语因为简洁、生动,已经逐渐进入汉语词汇。
网络新词“晒”,曾经大行其道,频繁出现,受到广大网民的喜爱。大凡可以与他人分享、公之于众的东西,都可以拿出来“晒一晒”。由此衍生出“晒工资”、“晒基金”、“晒亏损”、“晒爱情”等多种用法。“晒”源自英文“share”(分享),网民用汉语的“晒”来翻译“share”,基本词义相近,读音也很相似,形象、生动,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因此“晒”一词备受青睐。
此外,新潮的网络给原有词汇和古老的汉字赋予了新鲜的含义,让人看到网络文化中旧词新意的另类解读。现代网络语言中,“山寨”、“雷”被人们频繁使用,可谓红得发紫。“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由山寨机引发的山寨现象蔓延到整个网络,山寨明星、山寨红楼梦、山寨春晚,随后山寨现象又意外地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在短短数月之间,从手机到明星,再到春晚,现在似乎已经无事不山寨了,“山寨”一词的走红实在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另外一个网络新词“雷”,可以释义为震惊,受到了惊吓。常指看到某些文字、现象,脑子里忽然“轰”的一声,感觉像被雷击一样。“被雷到”、“雷人”常用来形容极度震惊、无奈和恐怖。
古汉语中的生僻字也成为网络语言中的新宠。比如,“囿”(古汉字),音同“炯”。出处《韩愈诗》中“虫鸣室幽幽,月吐窻囧囧”。此字的字形看起来很像人无奈的表情。在网络文化中,“囧”的意思就是悲伤、无奈、极为郁闷。
古汉字“槑”,音同“梅”。跟“囧”类似,都是因形取义。由于此字由两个“呆”字组成,被网民形象地用作很呆、很傻、傻到家的意思。
大众传媒对外来语言文化的吸收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大众传媒不断吸纳外来语的某些文化成分,创造出许多新的源于英语的流行词语,使汉语词汇变得更加丰富、鲜活,更具表现力。很多被人们喜爱、频繁使用的汉语词汇都能找到英语的影子,例如“酷”(cool)、“粉丝”(fans)、“秀”(show)、“博客”(blog)、“黑客”(heck-er)、“下载”(download)、“贴士”(tips)、“克隆”(clone)、“蹦极”(bongee)、“丁克”(dink)、“伟哥”(viagra)等。而且在中西文化传播与交融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这种汉语借用外语词汇的现象还会日益增加。
传媒语言中频繁出现的中英文语码转换,成为大众传媒受到英语语言影响的又一种变化趋势。语码转化是指一个句段或语篇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现象。语码转换通常以英文字母与汉语词素混合使用的形式出现,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不计其数,例如PK(player killing,单挑、对决)、AA制、VIP卡、卡拉OK、甲A、维C、IP电话、e时代等。有些英语字母缩写或直接的英语单词,也进入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中,成为新鲜、有生命力的词语。如曾经红极一时的“MTV”(音乐电视),当代热门词“BBS”是英语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指电子公告板系统,在国内被称为论坛。再如DJ(迪斯科舞厅的司仪)、SOHO(泛指在家办公,家庭办公室或小型创业者)等用法,也常见于媒体。
媒体中常提到的“上班族”(有固定工作的人)、“追星族”(指把明星作为崇拜偶像的青少年)、“月光族”(指不留积蓄,每月把收入花光的人)读者一定不会陌生。“族”一词从日语中吸收而来,指一种类型的人或物的聚合。像这样,媒体受异国文化的影响,而创造出来并进入汉语的流行词语还有很多。例如,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或译水门丑闻)是美国历史上的政治丑闻,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水门事件之后,每当国家领导人遭遇执政危机或执政丑闻,便通常会被国际新闻界冠之以“门”(gate)的名称,如“伊朗门”、“拉链门”、“虐囚门”等。娱乐媒体似乎也很青睐这个词,无论打开报纸、杂志,还是打开电子读物,“虎照门”、“艳照门”、“牵手门”等,这样或那样的“门”就会闯入读者的视野。
总之,传媒是时代变革的记录者,是最新动态信息的传播者,也是词语变化的风向标。新词新语、流行词语是时代变化发展的产物,记录着人们生活的变化和观念的更新,使得汉语词汇变得更加丰富,更富有表现力。大众媒体为新词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新词语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大众传媒也肩负着汉语词汇规范使用与和谐发展的使命。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