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电影
2009-11-09石俊
石 俊
摘要:好莱坞电影,从美国多元移民文化中获得充足的生长养分,随着美国通过经济全球化日渐强大的过程在全世界确立了自己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在传媒高度发达的当今世界,好莱坞以电影为手段,对世界上的几乎所有国家发出文化全球化的信号,也激发了许多国家以本土文化作为坚强后盾的有力反击。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翻拍电影中国精神
《无间道》vs《无间行者》——从地狱到天堂的精神转向
《无间道》:东方的价值判断。2002年,香港电影《无间道》以5504万港元的总票房稳坐冠军位置,在观众、影评人中均获一致好评。并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大获全胜。
先不论《无间道》在电影技巧层面和叙事方式上的成功精彩,单就电影主题,就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佛家文化)的积淀。中国的佛家思想认为人生在世都是在受苦,只有放下一切世俗恩怨,才可获极乐。影片最后,唯一活下来的黑帮卧底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生,而是继续在人世中承受更为严厉的谴责。
这样的结局具有东方的、中国的深层文化内涵:死亡也许不是最坏的结局,那些尊重了使命的人即使在人世间受到了极大的痛苦,但死亡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解脱。而那些选择了恶的人,即使在人世也要面临更为凄惨的“无间地狱”。
《无间行者》:西方的人性选择。《无间行者(The depaded)》虽然与《无间道》的故事结构几乎一模一样,甚至其中许多对白都相差无几,但其主题却与原文本发生了根本性的偏移。这部翻拍片的主题是关于对背叛的惩罚——无论你选择所谓的正义还是邪恶,只要你是忠诚的,最终天堂也不会拒绝。
而影片的结局,黑帮卧底虽然将警察和另一个黑帮卧底杀掉以让自己重获自由,但却被另一个警察以黑帮的手段杀害。影片中的两个卧底既对作为警察而光明正大地生活存有相同的希望,但又不得不在自身现实的世界中不停地面对恐惧并抗争。最终胜利者可以说是在善恶复杂的社会中对“忠诚”的始终坚守,即对世间的人性选择。
成功的转向。《无间行者》可以说是彻底地将《无问道》好莱坞化的成功作品。“《无间行者》2006年10月在北美上映一周即以2700万美元票房荣获票房冠军,至2007年2月,奥斯卡评奖尚未开始,这部电影的总票房已经达到了1.28亿美元。”同时,它在第79届奥斯卡电影金像奖上大获成功,囊括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三项重要大奖。这三项大奖向人们证明,《无间行者》与《无间道》的关系不仅仅是“换汤”。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将《无问道》的精神内核完全颠覆,并成功地赋予它适合西方观众的意义。
明显的是,奥斯卡的小金人比金像奖的奖座更让人信服。并没有人为地将这两部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作过测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西方观众更加能够理解并接受的是《无间行者》,而不是其母本。
翻拍电影:文化全球化的拷问
世界电影市场的霸主地位。好莱坞电影事业的强大是不言自明的。整体的现代化的运作机制,以及宏观而周密的资本运营方略,是它能够迅速在全世界确立自身地位的主要依据。好莱坞电影的独立制片人制度,它的类型片工业化创作方式,它庞大覆盖面的院线体制和其他销售方式,以及它的宏大宣传与营销战略和策略,最终促成了好莱坞电影今天的成功。“目前,美国电影上映的地盘,已扩充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放映的电影约有80%出自好莱坞。”至少,好莱坞拥有将一部电影推向全世界观众的优先实力。
同时,全球最具含金量的电影奖项——奥斯卡,是美国创办并使之获得世界承认的。如果说好莱坞只是美国高度商业社会的文化附属产物,那么高度繁荣的经济带来的高度繁荣的文化氛围则在为美国文化起着支柱作用。
翻拍片折射的好莱坞电影。历史上,好莱坞向来乐于借鉴他国的成功电影。1954年黑泽明的《七武士》上映后,1960年就被好莱坞换上了墨西哥背景翻拍成西部片风格的《七侠荡寇志》。近年来,好莱坞的翻拍事业可谓如火如荼。2002年翻拍日本恐怖片经典之作《午夜凶铃》获得了1.3亿美元的高票房,反来又翻拍了日本电影《咒怨》系列,韩国电影《谈谈情,跳跳舞》、《触不到的恋人》、《我的野蛮女友》等。当然,在翻拍片中取得重大成功的非《无间行者》莫属。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第一,好莱坞乐于翻拍亚洲电影;第二,好莱坞翻拍片的原本都是在本国市场上已获成功的较为成熟的类型片。
从文化选择到文化全球化。在好莱坞,奥斯卡扮演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角色。即使其他国家不引进奥斯卡获奖作品,但每年的奥斯卡颁奖礼都成为电影界的盛会,也成为好莱坞文化选择的启示。现在,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电影人都以其优秀的民族文化特质为好莱坞今天的电影事业作出了长足的贡献。
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在其《狱中札记》中提出“文化霸权”理论。葛兰西认为:“在当代西方国家,资产阶级不仅依赖军队和暴力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而且在更大程度上还不断地通过各种文化宣传,向人们兜售自己的价值观念,从而让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他们的世界观,以此来维持他们的统治地位。”
对于翻拍电影这一特殊文化产品体现的霸权,学者们具有明确的批判。“通过翻拍影片的巨大影响,美国不仅对原片中的意识形态观念和道德价值标准进行了改写,也对原国家、原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进行了颠覆,甚至还巧妙地进行了自己的意识形态灌输与政治暗示。”这种危机意识,激起了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反响,出现了各种对文化霸权的抵抗,以及对本土文化的挽救行为。
全球化下的新格局
霸权危机意识。很大程度上,文化帝国主义的命名既和民族主义的思考与表达密切相关,也可以说是全球化的另一种符号诠释。尽管民族主义立场的狭隘性似乎已经被全球化的包容性、开放性所跨越,但全球化并不能、也没有取消民族主义的文化诉求,因为全球化可能意味着像好莱坞这样的娱乐文化占据流通的主导地位,也可能意味着理论上交错纷繁的文化流通,实际上成为一种单向的倾销和灌输,从而导致垒球化内部的民族文化诉求和呼吁始终存在。
“汤林森在《文化帝国主义》一书中的一个重要论据是民族国家都有文化认同问题,民族国家通过其语言、伦理、习俗、精神价值的认同,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的统一。……而文化传统的维系,则是文化认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当中国的年轻一代越来越多地接受新世界的规则,理解西方的文化产物时,人们不禁开始担忧文化霸权对中国的侵蚀。
开放的必须。纯粹的本土文化是不存在的,本土之所以为本土也是在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明晰自身发展的脉络和方向、不断辨识自身的优势和精髓,从而传承下来。西方文化通过宗教,东方文化通过礼教,让得到本民族认同的文化得以仪式性地保存,给一代又一代人创造出一个历史的文明的身份来历。
我们说《无间道》有着中国文化的内核,但它的成功还依赖众多其他的原因。西方先进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手法与从西方发展起来的对人性复杂的描写的思潮,可以说成就了今天的《无间道》。
一种文化要获得生长的养分,必然会从其他文化中吸取与自身价值相适应的部分。同时,一种文化只有在与其他文化的竞争博弈中,才能显现自身的独特与价值,也才更有可能获得本民族的认同,得到传承与发展。
博弈的筹码——中国精神。2007年底,电影《集结号》获得大面积的好评和高票房反响。《集结号》通过其主角谷子地经历的国内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战争结束后执著地为自己连队47名战死士兵“平反”的故事。许多人将这部电影比作“中国的拯救大兵瑞恩”,因为《集结号》的核心精神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拯救大兵瑞恩》表达的是对战争的控诉和巨大的人文关怀,而《集结号》之所以获得观众的认可,除拍出了“人性”以外,更是对中国人的人性精神作出了有力的解释。在《集结号》中,人的勇敢与怯弱并存,但军人的尊严让他们坚持。相比于《拯救大兵瑞恩》有“八个换一个”的理想化的人道主义精神,《集结号》以其真实性获得了人们的肯定,并且这是中国精神的真实性。我们有可能经历过体制不完善带给个体的忽视,但我们也有坚定的信念、血性的人格。
由此,我们看到了在与好莱坞电影文化霸权的博弈中中国电影的成功开始。无论在技巧还是形式上有多少与世界电影的融合,但精神层面对中国文化的坚守,是我们信心的来源。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