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时期舆论的把关和引导
2009-11-09廖冲
廖 冲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强烈地震,举世关注,人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关于地震的各种消息。随后,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都及时报道了这场惨烈的大地震。
面对这一重大突发事件,我们该如何引导关于大地震的舆论,让全世界更快更详细地了解有关四川地震的信息,不使民众产生恐慌心理,并争取国际援助呢?作为新闻把关人之一的政府部门采取了全面、迅速、坦诚的信息公开。
“把关人”又称为“守门人”(gatekeep-er),是由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在研究群体传播的过程时,他认为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根据公正的规则或者是“把关人”的标准,决定信息是否可以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
传播学认为“把关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把关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媒介是全社会信息流通的把关人;从大众传媒内部来看,在新闻的提供、采集、写作、编辑和报道的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把关人,编辑对新闻的取舍又是最重要的。
把关人的把关行为可以分为抑制与疏导。前者是指把关人准予某些新闻流通的行为,后者是指禁止一些新闻流通或将其暂时搁置的行为。把关人“把关”的标准主要是来自作为自身原有经验、看法、兴趣等的总和的预存立场。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等各因素的影响。一句话,把关人是根据自己对受众需要与兴趣的理解在众多的新闻中加以选择的。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存在着把关人的把关行为,不管这些行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各级新闻媒介在地震中是如何履行把关人职责的。
危机出现。政府迅速启动应急机制
现代社会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就是相信个体(公民)是智慧的,是能够作出正确判断的。只有让公众及时掌握危机信号,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救治措施,才能够把危机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根据危机传播中的“3T”原则,即tell it our own(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信息公开制度是危机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它要求从危机爆发伊始,政府就要在第一时间迅速公开危机信息,不断地向社会发出预警,让人民群众及时、客观和充分知情。如果关于危机损害的各种流言已经出现,政府就更要加强信息的公开,以减少社会的恐慌。
此次四川汶川地震中,中国政府应急机制启动的迅速有效,是这一理念得到贯彻的最好体现。第一,迅速发布地震灾情。就在地震发生后不到10分钟,中国地震局就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了消息,并及时发布了各地的震感信息。第二,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同时向公众发布各部门应急行动的具体信息。第三,当社会上有不实信息出现时,地震局有针对性地利用媒体迅速辟谣。同时作为新媒体的手机短信与互联网络扮演了极为重要的信息披露平台的功能。网络及时将汶川地震的事件详情报道出来,让人们对地震有了统一而正确的认识,在全国范围内稳定了民心,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救灾工作。在此次地震灾害的处理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政府在危机信息公开中表现出的不遮掩、不回避的积极态度。从地震震级的测定、死亡人数的提供到救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不一一告知公众。
放宽限制,增加新闻信息透明度
作为中国新闻舆论把关人的宣传部门又是如何表现的呢?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以前在信息公开上行动往往较为保守,而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国政府所体现的开放度让国际社会印象深刻。地震发生后,政府在采访权上继续放开,邀请中外记者团前往地震灾区采访。当时。在四川地震灾区的中外媒体已有数十家,其中既有美联社、路透社、《纽约时报》等外国媒体记者,也有《香港经济日报》、澳门澳亚卫视、台湾中央社等港澳台媒体记者。政府积极帮助他们进行采访报道,不人为设障。在政府的支持下,国内媒体的报道迅速有力,呈现出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品格。这样积极的态度也影响了外国媒体。许多以往对中国戴着有色眼镜的西方媒体回到了其对待自然灾害一贯的处理方式,即对受灾人民的同情、对救灾行动的支持,报道几乎全呈正面性。
地震发生后全球数百家媒体聚集灾区,记者之多、言论空间之大、现场直播时间之长。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里程碑。中国媒体与公权力的博弈,造就了政府、媒体与民众多赢的格局,也赢得国际社会不绝的掌声。
掌握主动,有效贯彻新闻发布制度
此次地震发生后,从2008年5月13日开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四川省地方政府新闻办公室每天至少举行一次新闻发布会,接受国内外记者的采访,向全社会通报此次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工作的进展情况,主要议题从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进展情况,农牧业灾情、农业抗震救灾、灾区农产品供应、人畜共患病防治以及农业生产等有关情况,抗震救灾的通信保障、设备工具保障情况和救灾保电情况到地震灾区群众生活安排情况,救灾捐赠款物接收、使用和监督情况等,内容涉及救灾工作的方方面面。
作为这次四川大地震新闻把关人之一的新闻发言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发布充分、全面的危机信息;阐释政府处理危机的政策;回答公众关注的问题;及时引导答疑并澄清谣言,稳定民心等。在这样一个信息公开的过程中,除了做到及时、迅速之外,信息提供的全面和充分更是重中之重,包括危机的发生发展情况、危害性及其影响、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社会和公众应注意的事项、危机处理的经验教训等都要向全社会公开。全面公开信息不仅不会对政府形象造成影响,反而会激发公众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政府决策的可信度和可行度,降低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成本,更有利于危机的解决。
以人为本。积极与公众双向交流
在公共危机中,政府通过新闻发布会澄清事实,传递真实消息,能够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但是这仍然只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政府的声音传递给公众很容易,而公众的反馈资源却相对稀缺,政府与公众间理想的模式是双向对称模式,它提倡传受双方的相互理解、重视双方的反馈,目的在于与公众交流和沟通,并从公众的反馈信息中寻找最佳的、切中要害的有效传播手段。传统的大众传媒发布的信息经过了传媒“把关人”的过滤,它可以为危机决策提供有效信息,但更有必要由政府部门直接倾听民众的意见和看法,真正感知百姓的想法,建立政府与公众直接沟通的渠道,及时根据公众反馈调整舆论引导方向。现代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提供了这种可能性,网络所独有的民间性与互动性使得它在危机信息的传递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针对救灾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救灾帐篷出现在成都某小区,公众担心捐款被贪污、挪用,以及孤儿领养等问题,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公众网络的举报、反映,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就公众所关心的问题作出解释、说明,避免在公众中产生误解。
加强监控,正确引导舆论
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后,公安部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都,并向全国公安机关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公安机关迅速开展抗震抢险救灾工作,同时,要密切关注社会动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稳定人心的工作,对借机故意制造散布谣言、蛊惑煽动的别有用心者,要依法予以严厉打击。要加强对手机、互联网的监控,正确引导舆论。
大众传媒的“把关”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理解把关活动的实质之际,我们不应仅止于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分析,而是应该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因素考虑在内。在震区,关于大地震的各种新闻素材比比皆是,电视台及时报道国家政府的决策和行动、救灾工作的最新进展,展现那些救援中发生的动人事迹,从理性的视角出发,没有过多地强调震后的血腥场面,更没有对死亡人数等进行刻意炒作,主要展示灾难来临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人的本能反应,展示灾害面前人的坚强,揭示人善良的本性,体现人间真情和人文关怀,这使得观众一次又一次被感动,也推动了全国上下同心协力抗震救灾氛围的形成。
总之,在这次四川大地震舆论的把关人中,不管是记者、编辑,还是电视台、报纸等媒体,抑或政府的相关部门,都表现出空前的一致性,大家都将目光聚集到灾情、救灾等重大事件中,体现出危难时刻中华民族极强的民族凝聚力,弘扬了民族精神。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