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古诗流光溢彩

2009-11-09周秀静

现代教师与教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训练古诗语言

周秀静

【摘要】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立意深刻,想象丰富,感情炽烈,语言凝炼。不少优美的古诗千古传诵,家喻户晓。教学古诗要有诗情画意,鲜活语言。笔者从"析语言特色,赏语言境界,导语言能力"入手,训练语言,陶冶情操,培养想象,感悟古诗的魅力,让古诗夯实孩子们的人生底蕴。

【关键词】古诗、语言、训练、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作品,是凝炼优美的名篇佳作,是营造经典诵读,生长学生言语的范例。很多名师匠心独运,让古诗教学既不违背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又不失古诗特性的教学思路,引领学生走进诗境,让诗魂融入生命,做成了经典课堂,获得古诗教学的真谛,值得我们学习、探究。

1.析语言特色

诗是最精炼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看似寥寥数语,实则内涵丰富。低年级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初读时往往不明其意。如“一岁一枯荣”就把“每年秋天,野草枯黄了。到了第二年春天,嫩绿的草从泥土里钻出来。岁岁循环,年年如此。”的意思浓缩在五个字中。“春眠不觉晓”是说谁在春天时睡觉,补充了主语“我”就成了一个完整的句子。“飞入菜花无处寻”省略了“黄蝶”。“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分别省略了“诗人、童子”。教学时应该串珠成环,穿针引线,不能停留在字字俱到的翻译上,要引导学生去分析、补足省略部分,让学生由解词而会意,并理解诗意。窦桂梅老师执教《游园不值》时,从“值”字入手问学生:“雨过天晴,我们和叶绍翁一起游园,在“不遇”中又会遇到什么?”学生说到“苍苔”、“柴扉”、“红杏”,还谈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了解,美美地体会了春天美景带来的愉悦,当然也理解了诗意。

古诗中,因受格律的限制,或为增加诗的韵味,语序常作适当的变换,如按正常语序理解,那就不能说通或有饽诗人的原意,这是学生学习古诗的难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语言的这一特点,进行分析,调整。如《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一句,抓住其语序倒置的特点,根据问题“什么远远地向上延伸?”不难看出,这一句的常规语序应该是“寒山石径远上斜”。又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其实是说“朝辞彩云间白帝”。“处处闻啼鸟”则为“闻处处鸟啼”,“锄禾日当午”就是“日当午锄禾”,“春色满园关不住”即“关不住满园春色”。教师抓住这些“触点”,让学生通过朗诵、比较、揣摩,这些看似深奥的诗句学习时也能迎刃而解。

写诗最讲究遣词炼句,把诗句中最重要的中心词炼好了,诗句就会为之增色。许多名句正是因为有了经诗人反复锤炼熠熠生辉的诗眼而传诵千古。著名的“推敲”故事就是说明这个道理的。小语教材中的古诗也不乏这样的诗句。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这一语言特点,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意,更能使学生认识到遣词炼句的重要性。如“不知细叶谁裁出”的“裁”字,使人读来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巧妙,造物主的神奇。“黄四娘家花满蹊”的“满”用得多么恰当,让人见字思意,吟诵之间即鲜花盈目。“一道残阳铺水中”是写“太阳西沉,阳光斜照在水面上,就像慢慢铺过来一样”,“铺”是“照”的意思,用“照”就不能描绘出落日光线的柔和。“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挂”字则形象地道出瀑布此时在人们的视觉中宛如一幅巨大雄浑的山水画,镶嵌在远方,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想……这些传神之笔,为学生遣词炼句提供了具体的范例。孙双金老师教学名篇《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扣住“绿”字细细品味,引用王安石“推敲”的典故,把“绿”换成“到”、“过”等,引导学生想象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机,体会“一字千金”的佳话。

2.赏语言境界

古诗艺术手法灵巧,像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歌,或铿锵激昂,或轻松活泼;又像一幅幅隽永深远的画面,或色彩斑斓,或宁静淡雅。读了《早发白帝城》,我们仿佛正随遇赦的诗人乘舟东归,猿声不绝于耳;读了《早春》,我们也似乎置身于皇城天街,嗅到了旺盛的春天气息;读了《三衢道中》,我们亦好似泛舟于绿波之中,信步于山间小道,满目苍翠,鸟啼盈耳。而不同的诗人创作相同题材的作品,又是形同神不似。

孙双金老师教学《赠汪伦》这首送别诗时,巧妙设计了“精读一首,赏读一组”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精读《赠汪伦》,遵循形象感知的原则,引领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明白汪伦以歌送别李白,表达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然后赏读《送孟浩然之广陵》,知道李白以目相送孟浩然。《别董大》里高适面对纷飞大雪,大雁南归的凄凉景象,道出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劝慰。这是以话相送。《渭城曲》是以酒相送。最后学生感悟了说到底诗人是以心相送,以情相送。这时,学生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体诗歌,而且有效地吸收了语言,转化了语言,领会了这一类诗歌的语言魅力及表达方式,拓展了阅读面,提高了阅读效率。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古诗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如果就诗论诗,就句译句,学生往往不能进入诗的意境,领会其中的韵味。因此要在直译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突破,有所提高。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意境,感受它和谐的韵律,欣赏它丰富的色彩,体会诗人的情怀。《所见》这首古诗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一个欲捕鸣蝉的牧童形象,也为读者留下了空白,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想象扩充,说说牧童的面部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学生自然会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又如《小池》一诗,气韵生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随诗人走近小池,感悟那宁静环境中的生动景象。

吉春亚老师教学《游园不值》时,初读说诗意,然后就让学生想象一下,假如推开了柴门,满园会是怎样的春色?请你们描述一下看到的满园春色。学生尽情地发挥想象,他们的话语闪烁着奇异的光彩。学生的言语能力在富有创意的表达中显现长进,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在个性化的言语表达中展现出来。接着老师又问:“其他诗人看到这满园春色,又吟出怎样优美的诗章?”这一问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古诗,师生共同回忆,共同诵读诗句。拓展阅读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并能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欣赏古诗语言特色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拓展想象,训练语言,学生所能感受到的已远远超过了文字的本身,显示出古诗语言的无穷魅力,这是进行语言训练的关键。

3.导语言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古诗的文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设计多种多样的形式,指导朗读,想象画面,畅谈感受。使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这是语言训练的目的。

解词析句,在理解古诗内容中学习方法,这是运用语言能力的训练。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学生理解了“欲——要,穷——穷尽,目——看”后,表达句意仍很困难,可通过填空“想把(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一层楼)”。这样疏通理解,学生会惊奇地发现诗人把这个深刻的意思,只用十个字表达出来,是多么简洁!把“月落乌啼霜满天”分解为“月落”、“乌啼”、“霜满天”,学生便能清楚地想象出诗人的所见所闻。又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抓住其巧作比喻的特点来析句,描绘燕山夜色就相当容易。妙的是吉春亚老师教学《游园不值》时,告诉学生叶绍翁是借鉴了前人的诗句写下《游园不值》的,让学生学习古诗,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学生大发诗兴,模仿已经学过的古诗,借鉴改造自己背诵过的小诗。他们的话语是课堂感受和以往知识积累相互作用后迸发出的智慧火花,是心灵诗化后生成的精神产物。

描述诗境,在想象创造中掌握方法。诗人抒发感情,通过形象构成意境,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描述诗境能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方法。如《舟夜书所见》,引导学生开展想象,抓住“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河星”的景色变化,描绘漆黑的夜晚,河面上孤灯闪烁的美妙景色。将古诗的语言符号转化成具体可感、立体灵动的意象。学生掌握此方法,是培养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想象画面,在审美活动中提高能力。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故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想象画面。如教《小池》,可先让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然后在画有小池塘的画面上添补部分景物:小荷、蜻蜓,再描述画面,学生便在审美过程中提高了语言能力。如一位老师教学《竹石》时,师生自主诵读想象画面,相互交流;再让小组讨论:假设事物会说话,此时“咬定青山”的根会说什么?来自东西南北的风霜雪雨又会说什么?然后引读:面对这样的竹子,面对这样的诗人,我们怎么不由衷赞叹——齐诵《竹石》。透过简洁的文字想象画面也是渗透审美情趣的方法。

总之,充分利用古诗的语言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地设计教学方法,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相信祖宗留下来的这笔丰厚的遗作,会流光溢彩。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师》第2005年第7-8期

[2]《小学教学参考》第2006年第11期

[3]《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收稿日期:2009-09-17

猜你喜欢

训练古诗语言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劳劳亭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