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欧洲最大碳交易所
2009-11-06
“奥巴马访华不会达成中美气候变化协议”,美国《华尔街日报》10月29日的这一报道引起了做碳交易生意的张先生的注意。作为中国一家新能源集团公司的董事,张先生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在即,我希望目前获得认证的碳减排项目不会中断,现有的国际减排机制还会继续下去”。
张先生的担忧并非没有理由。这位香港出生的中国人介绍说,此前他在美国最大的电力公司从事水电项目的投资与开发,目前在中国从事沼气发电、污水处理的投资项目。他的主要工作是帮助中国的水电项目,申请获得联合国核准的减排认证指标,而这一指标是能够在碳交易所挂牌出售的。其中的奥秘就是,被联合国核准认证的这些减排指标,可以按照市场价来交易,而这一切归功于国际上成熟的、规范的“碳交易市场”。
碳排放额度可货币化
碳交易所对于中国老百姓还是一个比较陌生而神秘的词语。日前,《环球时报》记者前往德国莱比锡,探访位于该市的欧洲能源交易所——它同时也是欧洲最大的碳排放交易所。令记者感到颇为意外的是,这家交易所并没有传统的交易大厅,没有一般交易所拥有的不断闪烁的电子大屏幕和繁忙的交易员。取而代之的是一间间办公室,几十名员工在各自的办公室内办公。
交易所员工电脑液晶屏上的数字不断地跳跃变换,上面显示着世界各地统计出来的碳排放最新数据、各地碳排放量最高和最低的企业名称、目前每吨碳排放的价格等等。记者在一台电脑显示器上看到,一家德国新能源公司手中有多余的碳排放额度,并愿意出售给一家有购买需求的日本钢铁厂。通过该交易所的交易平台系统,这笔交易由交易所代为结算,并由交易所充当保证人的角色,从而为买卖双方降低信用风险。
据悉,欧洲能源交易所的前身是德国政府在2000年成立的莱比锡电力交易中心。2002年该中心与位于法兰克福的欧洲能源交易市场合并,成为今天的欧洲能源交易所。之后,欧洲能源交易所的交易也扩展到碳排放领域。目前,碳交易包括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其业务已逐步拓展到欧洲的近20个国家。
欧洲能源交易所新闻主管贝肯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主要是得益于2005年设立的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ETS)。”在此机制下,制造污染的企业被授予可交易碳排放配额,因此重污染企业能够从低碳排放企业那里购买到额外的配额。
事实上,“碳交易”作为一个经济概念起源于1997年签订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在2008年至2012年的承诺期内,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其中欧盟8%,美国7%,日本6%。不过,发达国家认为它们进一步减排的成本高、难度大。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和印度,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两者相比,发达国家认为与其自己高成本减排,不如到发展中国家低价收购减排指标,完成减排承诺。于是,碳交易所就应运而生。
全球碳交易额爆炸性成长
据悉,欧洲已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之一,每年总交易额超过400亿欧元。除了莱比锡的欧洲能源交易所外,伦敦、阿姆斯特丹、巴黎也都有碳交易所。此外,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国家信托也在进行碳交易活动。根据世界银行今年5月发布的《2009年度碳交易市场国别和趋势报告》的数据,尽管2008年全球经历了金融危机,当年全球碳交易总额仍比2007年翻了一倍,达到1260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网站公布的数据,2006年全球碳交易的市场规模仅为300亿美元,这一市场目前正在以每年100%的惊人速度增长。
贝肯对记者表示,目前的碳交易都是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进行的,未来哥本哈根框架一旦达成,交易总额可能成倍暴增。因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美国抵制了《京都议定书》,并没有参与进来。而作为碳排放大国的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原先的碳排放机制中并不承担减排义务。而这一切有可能在今年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有所改变。
清华大学-野村综合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松野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世界第一,但是小布什政府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发展中国家也不在该条约约束之内,缺乏美、中、印实质性参与的全球减排机制显得“比较理想化”。不过,今后5年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非常严峻,这一点已获得全球领导人的一致认同,不排除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达成协议的可能性。
事实上,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以来,已经改变了布什前政府在减排问题上的单边主义立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更是表示,将要重新夺回美国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领导权。为此,奥巴马政府推出了“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目前已获众议院批准。奥巴马政府希望在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之前能够完成立法工作。美国能源法案引入了和《京都议定书》类似的“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根据该法案,美国选择2005年为基年,到2012年减排3%,到2020年减排17%,到2030年减排42%, 到2050年减排83%。美国的排量限制是强制要求所有美国企业参与,并希望主要温室气体排放者——欧盟、日本、“金砖四国”、墨西哥和南非等都参加到这个架构中来。
不过,对于美国的这一要求,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却并不认同。中印两国不久前在气候变化领域达成了共识:中印两国都需要承担差异化的责任,但是发达国家应当带头,继续削减它们的温室气体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财务资源、技术转移和能力建设支持。
分析人士表示,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减排问题上的立场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差异能否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弥合目前尚难定论。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作为节能减排重要机制的碳交易将继续下去,而且交易额还将会进一步膨胀。
中国应加快建碳交易金融市场
中国目前拥有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但目前这三家交易所还是以节能环保技术的转让交易为主,距离金融性质的碳交易所还有一定距离。可以说,中国在碳金融市场的建设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种状况也导致中国企业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最终的成交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去甚远,在国际上毫无定价权可言。
中银国际的分析师彼得·姚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称,中国在碳交易市场上的中介服务效率很低,“卖碳”的项目要真正得到联合国认证批准一般需要1-2年的时间。考虑到2012年之后的“后京都时代”面临的不确定风险,中国需要加快建设碳交易金融市场。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负责人杨志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应积极参与构建碳市场,谋求碳市场定价权,否则,正处在全球碳交易产业链最底端的中国,将面临国际石油市场中丧失定价权的前车之鉴。
不过,也有一些专家对此持谨慎态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丁一凡研究员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一些国际人士有“通过碳交易可以减少碳排放”的观点,不过,实际情况究竟如何现在还不清楚,需要谨慎对待。国外一些交易所推出形形色色的碳金融衍生品,比较虚,不排除制造新一轮泡沫的可能。中国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关键还是大力发展“替代能源”相关的实体经济,脚踏实地前进,要防止头脑发热地把环境气候问题当做“赚钱的大买卖”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