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韩创业板的沉浮之路
2009-11-06
创业板是高风险、高回报的证券市场,近几十年来,世界各主要经济强国纷纷开办创业板市场,尽管涌现出美国纳斯达克等成功的典范,但也出现了不少举步维艰、甚至半路夭折的失败典型,其中德国和韩国创业板的大起大落最令人瞩目。
德国“新市场”曾经很辉煌
1997年3月,德国创立了“新市场”(Neuer Markt),也被称为“欧洲版纳斯达克”。“新市场”的创立是为了促进德国高科技和新兴企业的发展,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与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德国的股票交易市场规模相对较小,而且在对小型新兴企业的支持上有点落后。
应该承认,严谨的德国监管部门还是制订了相当严密的“新市场”准入规则的,不过,也有一些公司获得了过渡时期的豁免权。
“新市场”开板之初可谓惨淡经营,第一天只有两家公司上市。但上世纪90年代末是“新市场”的黄金发展期。1998年“新市场”股票同比上涨达139.9%,让投资者尝到了甜头。1999年,IT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大发展,德国“新市场”也水涨船高,到年底,上市公司已达198家。
“新市场”的表现,让经营者、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个个欣喜若狂。正是在这种狂喜的驱使下,“新市场”在2000年再次大规模扩容,接纳更多的上市公司加盟,当年就接纳133家德国企业和56家外国企业的上市申请,总市值达到法兰克福证交所总市值的26.56%。值得一提的是,最初两年,所有上市公司股票中仅有1支收益率为负,如此良好的表现自然让申请如雪片般飞来,“新市场”的规模和指数在2000年初达到鼎盛。
“新市场”成“失败”代名词
然而,好景不长,也是在2000年,投资者开始冷落“新市场”的股票。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一度如神话般的IT财富梦开始破灭,许多“新市场”上市公司出现亏损,甚至濒临破产清盘,年底结算,“新市场”股指同比下跌了39%。
监管部门似乎并未重视市场给出的危险警告。2001年初,“新市场”在全世界范围内投放大量广告,进行招股宣传,并宣称“危机是暂时的,收益是长久的”。然而事与愿违,2001、2002两年,新股发行几乎难以为继,招股先是缩水,最终近乎完全停顿。同时,由于连续不断的公司破产,以及内幕交易、操纵股价等丑闻的发生,“新市场”名声大大受损。
投资者们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德国电信运营商MobilCom是第一个在“新市场”上市的,到了2002年9月,它已是濒临破产。不仅那些投资新兴公司的投资者叫苦不迭,就连德国电信的市值也缩水了90%,当年出现创纪录的271亿美元亏损。一手将德国电信带上私有化道路的总裁兼CEO罗恩·索默被迫下台。很多人认为:“是从头再来的时候了”。当月27日,德国证券交易所宣布,要在2003年年底前关闭“新市场”—— 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德国创业板。
事实上,2002年9月底,“新市场”已经寿终正寝。当月,“新市场”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与2000年的高峰期相比,缩水了96%。英国广播公司在当月26日的一篇文章中称,“‘新市场的毁灭标志着投资者跟科技股的热恋结束了”。美国《纽约时报》则在次日的报道中评论说,“‘新市场俨然成了‘失败的同义词”。
客观地说,“新市场”早期的成功,对德国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贡献很大,而且还在德国这样一个一向怀疑市场的国家,培育了股权文化——2002年大约20%的德国人(1300万人)拥有股票或债券,而1997年这一比例仅为9%。但是,美国《屏幕时讯》杂志在2002年9月26日讽刺“新市场”的夭折,打比方称“一个买了几间电影作坊的小老板不知天高地厚,妄想跟好莱坞叫板,下场必然如此”。这固然是偏激之语,但“新市场”的失败却有其背后复杂的原因,基础薄弱、上市公司过多过滥、行业选择面过窄等因素让德国“新市场”难以持续辉煌。
韩国高斯达克一波三折
1996年7月推出的韩国创业板——高斯达克(KOSDAQ),如今被称为纳斯达克之外,少数较成功的创业板之一,但它也走过了一条一波三折的坎坷之路。
韩国创办高斯达克的初衷,同样是为新兴高科技企业服务,但由于当时韩国的风险企业还处于初创阶段,高斯达克一开始并不为人们所青睐。
1997年韩国发生金融危机后,新上台的金大中政府进行企业结构调整,决定大力发展科技含量大、回报率高而风险也大的中小企业。这一调整使韩国风险企业蓬勃发展起来,作为韩国唯一为高技术企业服务的市场,高斯达克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
1999年,高斯达克取得巨大成功,上市公司数量激增,日均交易量也由1998年的55亿韩元猛增至1999年6月的2322亿韩元。1999-2000年,高斯达克迅速走强,市场股指甚至被推到2834.4点的历史高位。
但是,随着股价攀升,投机气氛变浓,再加上高斯达克上市公司中IT企业比例过高,2000年起,伴随着IT泡沫的破灭,高斯达克的股指一路狂跌,最低跌到234.71点。高斯达克遭到了重创,10年间,最初在高斯达克上市的343家企业有 209家被淘汰出局。风雨飘摇的高斯达克一度被认为会倒闭。
2005年1月,高斯达克、韩国证交所、韩国期交所合并为韩国证券期货交易所(KRX),高斯达克这才渡过难关。在这之后,韩国加强了市场监管,高斯达克发展为世界上成交量、换手率仅次于纳斯达克的创业板市场。然而高斯达克也为起死回生付出了惨重代价:目前其市场规模远小于1999年鼎盛时期,且严格地说,其独立性已名存实亡。
产业过度集中于IT业,导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监管不力,扩张过快,不少创投公司将市场融资直接用于高斯达克的市场炒作,加剧了市场混乱和泡沫化。据统计,2003年至 2005年,高斯达克市场被揭发进行虚假公示的上市企业达190家。这些或许是2005年前高斯达克浮沉的最大教训。▲
陶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