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的划时代价值

2009-11-05

决策与信息 2009年10期
关键词:邓小平积极性利益

范 磊

邓小平的农业经济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他从重视农民利益入手,把农民积极性的调动和农民利益的满足结合起来;把对农民利益问题的认识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结合起来;把农民利益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大局结合起来的思想,为我国农业经济科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对当前“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深远的时代意义。

一、立足国情,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

邓小平多次强调,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他认为,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业能不能发展,这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生活的小康和富裕,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生活的小康和富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全面的现代化。只有近十亿农民进入了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小平同志多次谆谆告诫全党:“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可以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是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最基础的内容。

“民以食为天”,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邓小平深刻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认为人口多、耕地少,占世界10%的耕地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只能靠自己解决。假如我国粮食生产出了大问题,任何国家也救不了我们。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放松农业生产,想靠大量进口粮食过日子,是不切实际的危险想法。邓小平反复告诫我们,不管天下发生了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了肚子,一切就好办了。这就十分清楚地说明,考虑中国问题,首先必须要考虑农业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问题。他认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他指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工业的发展,商品的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之上”,他还认为“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农业发展了就不会拖现代化的后腿,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问题就会解决。

二、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给农民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利益

邓小平尊重群众,时刻关注农民群众的意愿。非常强调农民问题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意义,明晰了以加强农业基础,发展农业经济,搞好农村工作来解决农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新思路。并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把农民问题当做中国最基本的问题、改革的先导、发展的基础、稳定的根本。把农民问题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联系起来,认真总结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骤、方法进行了深入思考。首先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人民的需要,提出以农民个人利益取代抽象的集体利益,充分肯定了农民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把农民积极性的调动和农民物质利益的满足有机结合起来。他说:“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假如只讲牺牲不讲物质利益,那是唯心论。”邓小平摒弃了过去只重视精神而忽视物质利益的做法,提出重视物质利益,实行多劳多得,提倡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从理论和实践上肯定了农民追求正当物质利益的合理性。

邓小平尊重农民意愿,时刻关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尊重农民的意愿。“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哪个地方比较轻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村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他在1980年《关于农业政策问题》中指出,发展农业生产关键是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就必须“从当地具体条件和群众愿意出发,这一点很重要。”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他毫不隐讳他的思想是从群众中来的,并善于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的聪明。另外他还认为,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农村生产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富起来。农业本身的问题,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明确指出:“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邓小平自始至终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主题。并由此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伟大进程。

三、把农民利益与社会稳定的大局联系起来,使农民利益的重要性在社会发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大国,农民利益的实现和保护程度关系到中国社会稳定的大局。邓小平指出:“中国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80%的人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也是不行的。”“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可见邓小平对农民在中国社会稳定中的作用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他指出了农民是影响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政治变量,其价值不可低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农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日益增强,他们的社会作用越来越显著。要稳定农民,必须关注他们的愿望,满足他们的利益。而农民对政府的态度,则取决于他们的利益是否得到应有的实现和保护。只有农民的利益不断得到实现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农民对政府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才会增强,社会才能获得稳定的根基。可见,邓小平同志把农民利益从单纯的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来思考,把农民利益问题的解决与保护中国社会稳定的大局联系起来,这对于正在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中国来说,其所蕴涵的时代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四、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新重农思想提供了精神营养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实行的都是“以农为本”的重农主义,但邓小平的重农思想和历史上传统的重农思想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历史上的“重农”以重税为前提,实行的是剥农、夺农的重农政策。而邓小平的重农思想则是从重视农民利益入手,把农民利益纳入社会主义改革的范畴,建立以利益为核心的机制,既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又能使农民的利益得到实现和保护;既能使农民得到看得见的物质利益,真正地共同富裕起来,又能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的重农思想中所蕴涵的对农民利益问题的深切关注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新“重农”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一个呼应新时期发展战略统领全局的新提法,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也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所奉行的新重农思想是把加强农业基础、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首位的发展目标和政策导向。针对农村发展中存在的诸多深层次矛盾,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以改革作为解决农民利益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在重农方面进行大胆的政策创新。如以工补农、工业反哺农业、取消农业税、农村义务教育、合作医疗、农民社保试行等,通过重视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来逐步解决“三农”问题。

猜你喜欢

邓小平积极性利益
激发兴趣,走出误区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I Love You, Dear China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调动高校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