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大佬”需做“强”哥
2009-11-05李卓
李 卓
有媒体形象地总结,中国500强还是“大老粗”:“大”——中国企业500强中,六成多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老”——传统行业占较大比重,中石化连续5年名列榜首;“粗”——其中不少企业的业绩靠的是行业红利、资源红利和政策红利,而非技术红利、管理红利。
经济危机下流行着一句笑话:经济的复苏需要泡沫。近日“中国企业500强”的出炉在某种程度上就吹起了这样一个泡泡——名单显示: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中,钢铁企业65家入围,数目名列全部第一;同时,媒体泛指的“黑色冶金及延压加工业”的营业收入,其实主要也就是钢铁企业的营业收入,占据500强企业的11.4%,是500强营业收入最多的行业。
数字并不代表真相
数字是强大而震撼的,而真相是否同样如此?
“500强只是体现企业大小的问题,按入围企业个数和营业收入来看没有太大参考价值,做得‘大,不代表做得‘强,数字背后不一定反映真实状况。”对此,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信息统计部主任薛壬海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从数据分析显示,2004年~2009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的钢铁企业分别为57、60、71、89、89、65家。虽然有起伏,但入围数目一直名列前茅。
薛壬海对记者解释,今年钢铁企业入围个数比去年减少了24家,除了入围底线门槛的提高(中国企业500强入围底线从2004年的30.6亿元增加到现在的105亿元),也受到2008年经济危机的很大影响。而按照“500强”的计量方法,营业收入是包括企业海外的全部收入,虽然钢铁企业入围的企业营业收入平均值从2004年的145亿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455亿元,但事实上,今年上半年多数钢企仍然处于亏损状态。
8月份,银行联合信息网发布研究报告显示,上半年,中国钢铁行业销售毛利率仅为5.28%,较去年同期下降4.53个百分点,盈利能力降至2004年以来的最低点,多数钢企出于亏损边缘。
中国冶金建设协会市场服务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作出了同样的分析:“从数据上看,2009年入围500强的钢铁企业营业收入平均值相比2008年提升了177亿元,但营业收入上升排到第一不代表盈利能力排到第一,其中很大一部分和市场的钢铁需求有关,很多钢铁企业并没有实现盈利,‘营业收入只是钢铁市场需求推高的‘营业额所致。”
“目前世界来讲还找不到更多的材料对钢替代,中国目前大量的建设发展都需要大批的钢,市场需求会持续很大,所以中国的钢铁生产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发展仍将强劲,500强中‘钢铁主体的这种现象将仍然持续。”上述工作人员说。
做“强”仍是硬道理
泡沫总是大而虚的,泡沫的幻觉也总是异常美好。从数字来看,钢铁企业获得中国企业500强两个之最,乍看的确很强势。
早在2007年,英国CRU国际分析公司就表示,到2010年,中国黑色冶金企业生产规模将大幅增长,预计占据世界钢铁生产的42%,届时,将彻底摆脱对进口铁矿石原料和焦煤的依赖。
对此,中国冶金建设协会市场服务部的这位工作人员对记者分析:中国黑色冶金(主要指钢铁方面)目前的确已经占到了世界产量的37%~40%左右,但要想彻底摆脱对进口铁矿石原料和焦煤的依赖,目前来说不太可能。中国钢铁企业约一半的生产原料(铁矿石)仍然需要大量进口,大而不强的现状使得钢铁行业集中度非常低,进而很难聚拢在进口铁矿石谈判上的话语权,成本压力非常大。这些问题都有待通过淘汰落后和兼并重组把“大”做“强”以后解决。
薛壬海同时对记者表示,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等客观因素影响下,世界各国钢铁企业无论产量还是营业收入都纷纷下滑,而中国钢铁企业不仅没有下滑反而提高,这充分体现了中国钢铁企业足够“大”的规模,并且这种“大”随着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还将持续扩容,接下来需要完善和面对的,就是如何把“大”做“强”。
中国企业500强的评选也越来越遭到舆论的质疑。据统计,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资产同比提高19.2%,增速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但是营业收入同比提高19.7%,增速放慢了5.3个百分点,而净利润更是同比下降13.23%,增速陡降87.43个百分点。而收入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也分别比上年降低了1.7个百分点和3.28个百分点。
对于这一现象,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直言,“今天评的500强,实际上还是500大,企业不仅要做大,更重要的是要做强,强而不大,没有足够的影响力,但不至于垮,大而不强,迟早要垮,垮的影响也会足够大。”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拥有约1200多家的钢铁企业,2008年,前十大钢厂钢材总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38.4%,这与全球钢铁行业集中度高达70%以上的发展格局相距甚远。而今年中钢协前段公布的一项“钢铁产业整合现状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整合的前五大钢铁集团总产量也仅占全国总产量的28.61%,这与今年3月份公布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的“45%”同样相差甚远。由此足见,中国钢铁企业“大而不强”的虚症已十分明显。泡沫吹嘘下的钢铁“大”盘终须冷静认识,继续坚定落实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的钢铁产业振兴规划,积极回归“强”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