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霍国道主干线商丘郑州高速公路绿化改造方案及技术研究

2009-11-04张国育

科技传播 2009年18期
关键词:高速公路生态

张国育

摘要 通过连霍国道主干线商丘至郑州高速公路绿化现状的分析,提出高速公路绿化改造方案、绿化模式、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方式以及生态保护。

关键词 高速公路; 景观绿化; 生态;植物设计

中图分类号 U41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708(2009)05-0077-02

1工程概况

连霍国道主干线商丘至郑州高速公路自东向西贯穿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郑州市,在省会郑州市东北部与京珠国道主干线相交,是河南省公路网的主骨架,在河南省及整个中原地区的公路运输网中占据重要地位。

2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2.1地形地貌

本项目位于黄河以南,陇海铁路和310国道以北的黄河冲、洪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均系农田。地形开阔,地势自西向东微倾,地面标高80m~130m之间。

2.2地质、水文

该路段所在区域为嵩山古陆的一部分。在构造上位于荥巩背斜的北翼,北东向新生代开封凹陷沉降区的南部。根据河南省构造体系图,路段主要有前三叠系的石佛——陈留隐伏断裂通过,近期构造活动不明显。地表土属第四系全新统。

    本路段属淮河流域贾鲁河水系。贾鲁河及其支流索须河、索河、枯河等都是季节性河流,旱季水枯,补给源均为大气降水。由于滨临黄河,具有丰富的过境水资源。但因郑州人口集中,用水量大,除大量引黄用水外,近年来,已开始大面积开采地下中层水。

2.3气候

沿线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4.1℃~14.6℃,历史极端最高气温42.9℃~43.8℃,极端最低气温-14.7℃~-19.7℃,日平均气温0℃以上的年平均日为293~312天。

本区年平均降水量为567.9~716.1mm,在年内降雨量分布不均,夏季6、8、9三个月降水多而集中,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3.1~68%。年际变化相当不均,历年最大降水量为1342.6mm,最小降水量为298.8mm。

项目区属季风气候区,历年平均风速2.3~4.1m/s。最大风速为20m/s以上,最大风力8级。冬春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和西北风;夏秋多东南风、南风。

霜期为10月至次年4月,有霜期110~174天。最大冻深20cm~30cm。

3绿化改造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连霍国道主干线商丘—郑州段高速公路,从建成通车至今已久,随着路面的大面积整修和加宽,主要部分的绿化已不能满足现在的要求(尤其是中央隔离带的大叶黄杨由于时间长久,枝多叶少,使得景观效果大为降低),虽分段做过改造试验,但明显还是河南高速绿化的老套路、老模式,没有大胆创新。虽然局部效果有所改善,但由于缺少总体规划,总体的面貌没有大的改观。通过对全线绿化的调查研究,提出绿化改造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3.1指导思想

采用生态设计手法,对原有绿化进行调整、充实,增进道路与环境的协调和谐,恢复自然生态美,充分发挥绿化在交通安全运输、景观形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各种功能。

3.2基本原则

1)根据每个绿化单体本身的立地条件、功能要求以及周围环境状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化布局。

2)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及植物的生态学和生物学习性,适地适树地选择树种,特别要重视应用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乡土树种及经过当地长期驯育的优良树种。

3)通过多种绿化手段,协调、弥补和美化道路建造时对环境的破坏和不利影响,使公路巧妙地与大自然融合,提高沿线环境的生态景观质量,维护生态平衡。

4)以植物生态学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结构,配置千姿百态、变幻无穷的景观,部分路段和部位亦可采用规则或抽象式的布置手法,使统一中有变化,丰富多彩。

4改造方案

4.1中央隔离带

4.1.1总体现状及分析

刘江立交至开封东站段(K562+000~K484+000)于1996年建成通车,已有10年之久,中央分隔带原有黄杨绿篱木质化比较严重。开封东站至商丘段(K484+000~K290+900)于2002年建成通车,中央隔离带为蜀桧,长势良好,但种植密度过大,且品种单一。这样虽在安全性上满足防眩的要求,但其景观功能显得相对滞后,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高速公路需要。因而,以下是其存在的三点共性问题:

1)防眩树种及布置形式单一、呆板;

2)树、草均基本为单一的绿色,色彩平淡;

3)部分路段中央带作过改造试验,种植的苗木规格与现状的苗木规格不匹配,整体不协调,虽种植色叶灌木来调配色彩,但还远达不到多元化的要求。

4.1.2解决方法

1)每隔100m交替去掉已严重老化的黄杨绿篱,变换品种及栽种形式。以蜀桧(高1.6m、冠0.8m以上)作为防眩基调树,在此基础上穿插镶嵌色叶、开花类的植物,以形成组合变化段;

2)增加地被植物。增加如红花酢浆草、阔叶麦冬、葱兰、白三叶等,成片地种植;

3)增加低矮花灌木。如月季、木槿、紫叶李、连翘、醉鱼草及紫薇等;

4)在高速路的各个站区、立交区入口处做重点处理。宜绿则绿,避免黄土裸露,加大花灌木和地被的种植,力争达到季季景不同的效果。

通过上述措施,形成防眩树带,形式多样,高低错落,地被色彩成片变幻,以形成花团锦簇、生动活泼的绿色长廊。

4.2.2分段具体实施方案

1)郑州刘江立交至开封东站段

(1)K562+000~K540+000

该段全长18km,大概10min~15min车程,中分带现状为大叶黄杨(改造段除外)。以防眩效果较好的蜀桧作基调树种,行间距1m,再每隔三株种植2m长的红叶李密植组团。下层选用常绿且开花的麦冬作地被,在丰富季相景观变化的同时,上层、下层植物可以在不同的季节相互弥补。

(2)K540+000~K536+000

该段全长4km,现状刺柏长势良好,很好的达到防眩效果。每隔10m去掉2m的刺柏,补充上4株紫薇,达到与全段统一的效果。

(3)K536+000~K510+000

该段全长26km,大概13min~18min车程,现状隔离带为大叶黄杨(改造段除外)。以防眩效果较好的蜀桧作基调树种,形成统一的风格,行间距1m,再每隔三株种植2m长的紫薇或木槿密植组团。在常绿的蜀桧下层选用花期较长的红花酢浆草或常绿且开花的葱兰作为地被,在落叶花灌木紫薇或木槿下层选用半常绿色叶灌木金叶女贞货常绿灌木小叶女贞作绿篱,弥补紫薇或木槿落叶后的防眩和景观效果。

(4)K510+000~K484+000

该段全长26km,大概13min~18min车程,现状隔离带为大叶黄杨(改造段除外)。以防眩效果较好的蜀桧作基调树种,形成统一的风格,行间距1m,再每隔五株种植约2*2m长的醉鱼草或连翘密植组团。蜀桧下层选用花期较长的红花酢浆草或常绿的葱兰作为地被。

(5)改造过的绿化段

该绿化段属于2005年改造的,每段长约200m,每个2km一段,共32段。主要栽植模式:黄杨球+红叶李、紫薇或木槿。但由于苗木规格过小或是栽植密度不够,所以景观效果并不是很好。建议保留,但需加大现有种植花灌木的密度和地被植物(红花酢浆草),局部栽植进行适当调整,已达到防眩和景观的双重效果。

4.2路肩绿化

4.2.1现状分析

护栏板与边坡间绿带约1m宽,现状种植多为紫穗槐,部分路段长势良好,达到一定效果,但是全段并不完整,没有形成整体性。整段较长,种植一个品种,难免显得单调、呆板。

4.2.2解决方案

保留原有部分路段的紫穗槐,在缺失路段补充一些生命力强的花灌木来丰富高速路护栏板与边坡间绿带的变化。每隔5m增加一簇矮紫薇(或连翘、醉鱼草)。既丰富路段的季相景观,又能起到一定的水土保持的效果。

4.3沿路两侧绿化带

4.3.1现状分析

沿路两侧绿化带是指道路两侧边沟以外隔离栅以内的绿化带。宽度不一,一般要求在5m左右。现状隔离栅以外种植的防护林基本以杨树为主,部分路段缺失。经过十几年的生长,已形成一定规模,很好地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吸收灰尘、废气、减少污染、改善小环境气候的作用,但向内发展缺乏层次变化,隔离栅以内的土地黄土裸露。

4.3.2解决方案

1)桩号K562+000~K499+000隔离栅内现有1~2排杨树,保持原状不变。

2)从K499+000往东,隔离栅内是基本没有树的路段。由于此段不仅地下水位较高,而且有盐碱地,所以选择种植一排垂柳,株距5m。

3)从K499+000往东,隔离栅内有旱柳及馒头柳的路段。为了保持统一的效果,补齐缺失的同时,增加品种种植的长度。

5结论

高速公路绿化工程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才能使绿化工程建成后在满足高速公路防眩、防护等基本要求的同时,起到美化高速公路和改善周围景观的作用,给过往的司乘人员营造一种人在车里坐,车在画中行的良好感觉。

猜你喜欢

高速公路生态
高速公路养护与管理探讨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为什么高速公路上不用路灯照明
高速公路与PPP
生态
高速公路上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