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梳妆
2009-11-03叶永烈
叶永烈
上月,韩国《文化日报》的记者前来采访,提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你的眼中,当今中国是什么样的形象?”我即答日:“当今中国是一个布满脚手架的国家!”他听罢,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连声说妙……
其实,“布满脚手架”的印象,不论近在眼前,还是远在天边,处处比比皆是。就在我家阳台对面,便矗立着一大排脚手架。我在用电脑打这篇文章时,水泥搅拌机的轰鸣声正不绝于耳。至于“天边”,无论去夏在北方边陲黑河,还是今春在南海明珠海口,映入眼帘的,也是密密匝匝的脚手架。
给我的印象最深的,还是“红色之路”上的脚手架。
这几年,我沿着中国革命的红色之路采访,沉浸在历史与现实的强烈交叉之中。有着“红色摇篮”之称的井冈山,黄泥墙,茅草,那里仍保存着当年毛泽东的旧居。原来山顶只有几十间这样的草屋而已:如今,居然也布满了脚手架——那是用井冈山翠竹搭成的。一大批现代化的“广厦”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成了一座山中之城——“井冈山市”。那里兼革命圣地和旅游胜地于一身,光是山上旅馆的床位便达5000多张!
坐落在黔北腹地的遵义,以遵义会议著称于世。我很惊讶,这座古城也触目皆是脚手架。我寻访毛泽东旧居,来到丁字口,那里新楼林立,繁华如同上海南京路。而当年毛泽东却是从这里提着马灯,沿着泥巴路步行十几分钟前往“柏天顺”酱园出席遵义会议,好不容易,我在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小巷——古寺巷内,找到毛泽东旧居。那幢二层花园洋房,黔军旅长易少荃的公馆,是当年遵义城里最豪华的建筑。如今已落入一片高楼的包围之中。为了从不同角度俯摄易公馆全貌,我叩开附近一幢居民楼三至五层的房门。步入这些寻常百姓家,我发现,家家有沙发,彩电,冰箱,洗衣机……在遵义。旅游者既从会议会址得到革命传统教育,又从“酒文化展览”“蜡染时装表演”中领略贵州现代风采。
黄土地上的“红都”延安。那宝塔之下。裹着白毛巾的农民们世居窑洞。这几年新盖的大楼,在那里汇聚成一座新城。窑洞傍山掘,新楼平地起,泾渭分明。在毛泽东住过的杨家岭窑洞里,见到他膝盖上打着大补丁的照片:在大街上,年轻人已是“金利来”的世界。不过,在我看来,从大补丁到“金利来”,正是“红都”半个世纪风云的缩影。我曾看到一大片脚手架,建筑物的半圆形“脑袋”已经展露,那是延安火车站。别出心裁的设计师,特地把车站设计成拱形——窑洞的象征。
中国的革命是从当年最贫困的地方爆发的。“红色之路”如今充满春意。
走南闯北,我仿佛觉得那些脚手架是一块巨大的幕布,一位姑娘正在幕后精心打扮。一旦梳妆毕,除去幕布,天仙般的姑娘就款款而出。
华夏大地如今时时、处处可见“幕布”。整个中国都在梳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