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彩荧屏记录时代变迁

2009-11-03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09年8期

孟 黎

1956年,《一口菜饼子》这部只有20分钟的“直播电视小戏”开启了中国电视剧的序幕。“文革”期间,电视剧创作一片空白。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电视剧创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产量每年不足百部增至500多部,成为世界第一电视剧生产大国和播出大国。在大众文化的诸多形式中,电视剧是中国百姓消闲娱乐的重要形式。有学者作过专门比较,一部热门电视剧一个晚上的观众就相当于全国所有舞台艺术一年的观众总和。有专家认为,一部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史,就是生动的中国社会变迁史。优秀的电视剧就像一根坚韧的线,把社会转变、经济变化、观念冲突等多重社会变革一一串联,以平实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30年前,港台剧和日剧让长期处在闭塞、单调文化下的人们爱上了电视剧;30年间,中国电视剧不断升级自己的功能,从记录生活,到反映现象,再到引领话题;30年后,中国电视剧在日剧、韩剧和美剧的夹攻下寻找突破口,探求自己的机会与空间。

开放初期:外来剧的饕餮大餐

改革开放初期,刚刚经历巨变的中国人极度渴望丰富的精神生活,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电视剧日益占领了国人文化生活的阵地,一批引进的“外来剧”走进了千家万户,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崭新的认知。

伴随着“万里长城永不倒”的高亢旋律,抵抗外侮、惩恶扬善的《霍元甲》作为第一部引入内地的港台剧,掀起了收视旋风,其主题曲成为第一首流行的粤语歌曲,“精武门”文化一度成为香港影视业的一张大牌。“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一首荡气回肠的歌曲,一场别开生面的爱情,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一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上海滩》形成了席卷全国的大众文化热潮,被称为“香港象征”的周润发一袭风衣,和女主角赵雅芝共撑一把伞,在纷纷雪花中漫步,成为一代电视观众心中永恒的爱情画面,那种美得令人心醉的情景,成为多少少男少女追逐的梦境。

1984年,一部至今仍被称为华人电视史上开山巨作的《射雕英雄传》再一次让国民热血沸腾。播出时,有电视机的人家都会坐满左邻右舍,直至节目结束。黄蓉的扮演者翁美玲成为了大众偶像,当时许多小学生的文具盒、书皮上都粘着她的照片,而她红颜早逝也成为人人悲叹的一件憾事。武侠电视剧是成人的童话世界,观看金庸的武侠剧时的那种亢奋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完美记忆。

国外剧方面,讲述八佰伴创始人阿信个人奋斗故事的日本电视剧《阿信》,与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极为吻合,成为励志经典;另一部日剧《血疑》教会了刚从“文革”狂暴中走出来的人们如何享受亲情和爱情。

这些电视剧中,许文强酷酷的表情,霍大侠的中分发型,还有大岛茂的大领衬衫,都成为人们模仿的对象,电视剧简直成了当年的生活教科书了。

首创阶段:名著翻拍的高峰

1985年被称为中国电视连续剧原创的起点,文学名著接二连三被搬上荧幕。

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是反映抗日战争的经典剧目,展示了中华民族危亡时刻的众生百态,感动、振奋了整整一代人。著名艺术家骆玉笙演唱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更是家喻户晓,那雄浑、苍凉的唱腔,令人闻之无不动容。当时这部戏捧红了不少人,有李婉芬、周国志等,著名导演赵宝刚也是从这部戏中走出来的。如今,这部戏的导演林汝为已经是耄耋老人了,该剧的一些老演员也已不在人世,然而,当年该剧播出时万人空巷的情景至今仍让中老年人记忆犹新。

1986年5月,电视剧《红楼梦》创下了70%的收视率,被红学家周汝昌称之为“首尾全龙第一功”,剧中充满古典情韵的配乐与插曲令人难忘;《西游记》播出后反响巨大;1987年拍摄的《三国演义》更是气势空前。《红楼梦》和《西游记》至今仍然广受欢迎,每年都会重播。

在国民不富足、不知“戏说”为何物的年代,电视制作人对每一分钱、每一个镜头都慎重对待。一部《西游记》拍了整整6年,仅一个“特技”就能忙活一周,如“偷吃人参果”那一集,镇元大仙出庙门时要有一个升降镜头,于是剧组用两根竹竿绑在一起,架在房檐上,再拿一个竹椅子把摄影师捆在上面,派人在二楼拿绳子往上拽椅子,就这么完成了所谓的“升降镜头”。如今,四大名著的翻拍高调出场,沸沸扬扬地抢占娱乐版面,无一例外地“未拍先红”。但是在高投入、高科技的条件下,能否超越经典却饱受争议。

这是中国电视剧的首创阶段,中国电视剧在传统经典中找到了支点。同时,一部直面现实的《新星》也创造了高达92%的收视率,周里京塑造的李向南为改革家做了形象定位:有魄力有眼光而且亲民,作风上少说多做,敢和保守势力硬碰硬,表情上则严峻、深沉。这部电视剧的成功说明,观众最关心的还是现实社会的问题。

黄金时代:现实主义的勃发

1990年,我国第一部室内剧《渴望》诞生,它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通俗剧创作显现出强劲发展的势头,视角开始回归平民情结,瞄准人情冷暖。《渴望》主人公刘慧芳就是一种真诚的呼唤,她感动了亿万中国人,给人情渐趋冷淡的社会带来了一种期望,所以,该剧播出时才会出现举国轰动的场面,被称之为“渴望现象”。

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八卦人间冷暖,开创了中国电视系列喜剧的先河。该剧取材于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热门话题,寓庄于谐,令人捧腹,发人深省。调侃、幽默、讽刺、戏谑的元素,丰富了中国电视剧的美学品格。李冬宝和戈玲式的幽默,令人耳目一新。第一部海外拍摄剧《北京人在纽约》展现了北京人在纽约的“淘金梦”,“如果你爱他,请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请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段经典台词便出自这部电视剧。第一部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描绘出一幅上世纪90年代都市青年爱情、立志的长卷,剧中有爱情、有梦想、有流行、有浪漫,同时也有现实中的无奈与困惑。

这一阶段,电视连续剧在艺术手法、播出方式等方面显示出全新特征,取材直面现实人生,从创作上确立了电视剧作为一种独立艺术的地位,开创了中国电视剧的一个黄金时代。国人觉得国产剧越来越好看了。

娱乐时代:娱乐精神的追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大众的审美趣味开始向娱乐化转变。

《还珠格格》让“爱情教母”琼瑶实现了最成功的转型。不同于琼瑶以前塑造的那些中分长发、眼神痴怨、风花雪月的女主角,这个学习不好、会一点“三脚猫”武功、讲义气、大大咧咧的小燕子既不会吟诗作赋,也不懂卖弄性感,却俘获了众多少年的心。不管你喜不喜欢她,以小燕子为代表的野蛮女友类型开始走红。

三世同堂、嬉笑怒骂的《我爱我家》让大家觉得“贫过了”,其明显的媚俗倾向、露骨的商业诉求和八面玲珑的市侩风格,也受到精英们的痛斥,但它在开拓电视剧类型方面作出了贡献。

此时,“戏说”类电视剧在中国形成了巨大市场。《宰相刘罗锅》让“戏说”成为热点后,接踵而来的《康熙微服私访记》成为续拍最多的系列电视剧。这些片子不仅给观众提供一种解构历史理念的颠覆性快感,而且释放了当代人日益严重的生存紧张感和压力感。虽经常被贬为艺术水准偏低,但也有其存在的广阔空间。

与此同时,公安题材电视剧也注入了娱乐元素。《永不瞑目》不仅故事好看,再加上陆毅、苏瑾这样的俊男美女,极具时尚感。国家形象、政权力量和社会正义等主旋律为公安题材故事提供正统包装,而犯罪奇观、生死考验的主料配以男女爱情作佐料,也极具娱乐特点。

再突破:主旋律的新景观

一般而言,为配合主导文化而创作的文艺作品大多政治性太强,往往是“领导叫好,观众寥寥”,然而《亮剑》《历史的天空》让人耳目一新,原来主旋律也可以这样拍。这些电视剧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引领了大众审美风尚。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5.26%的收视率摘得央视电视剧收视桂冠。这部青春励志剧摈弃了传统的革命题材创作模式,把艺术创新与革命传统题材紧密结合,注重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以平民视角透视伟人,在历史的厚重中把握现实脉搏,刻画出一个青春现代版的青年毛泽东形象。这种表达方式是历史剧的新突破。社会反响证明,电视剧有效地将领袖人物的励志情怀、积极的生活态度传递给了观众,这对当今社会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爱国爱民思想的树立,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7年,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主人公许三多凭借“钝感力量”被评为“年度新锐人物”。理由是:“许三多身上的钝感力量,是一种社会稀缺资源,是快速成功学、浮躁社会的反义词。”许三多,一位“傻根”式的士兵,他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铭。一个无论从任何条件看都无法跟明星身份扯上关系的演员王宝强,却成了真正的明星。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精良的大制作影视剧面世,在各地收视冠军宝座上轮番出现的电视剧,题材也日益多元化:军事剧、家庭情感剧、青春偶像剧……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电视剧在娱乐中所占的分量虽有所下降,但仍不乏重量级电视剧出炉——《闯关东》的轰动效应,《金婚》的观众共鸣……

业内人士认为,30年中国电视剧取得了巨大进步,数量世界第一,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电视剧越来越显示出娱乐属性和商业属性,故而精品难觅。撒切尔夫人曾说:“中国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思想。”这话刺耳,但对今天的影视创作者仍有警示作用,如何把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结合起来,仍是中国电视剧创作值得探讨的话题。

(摘编自《金融时报》2008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