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三毛
2009-11-03邓可
邓 可
[跟着你七流浪]
三毛一生大事记
本名陈平,浙江定海人,1943年3月26日(农历二月二十一日)生于四川重庆
幼年时期的三毛即显现出对书本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
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自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深厚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住画家习画。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先生的特许,到该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3年之间,先后就读于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利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对她的人生历练和语文进修有很大的助益。
1970年回台湾,受张其昀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台,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
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了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并受当时担任《联合报》主编平鑫涛先生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三毛在父母扶持下,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台湾定居。
同年1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
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年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程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一偿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她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畅所欲言]
——你认识的三毛访问三毛,就好像读一本万壑千峰、一路奇花异树,令人莫辨虚实的书。她敏感、忧虑、没有安全感,是个同时喜欢查泰莱夫人和芸娘的一个女人。
她说,她一生不写爱情故事,只写自己的故事。然而她的故事,就如同爱情一样的奇妙。
你所认识的三毛又是怎样的呢?
(互动环节:讲述知道的三毛)
[走近一点]
三毛父女应答
妹妹:这是近年来你写出的最好的一篇文章,写出了生命的真正意义,不说教,但不知不觉中说了一个大教。谦卑中显示了无比的意义。我读后深为感动,深为有这样一枝小草而骄傲。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整个宇宙的生命,感觉有了曙光和朝阳。草,虽烧不尽,但仍应呵护,不要践踏。
父留七二、四、八
——父亲看了三毛的《朝阳为谁升起》后写给她的信。
三毛的回信(节选)
等你这一句话,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肯定了我在这个家庭里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虚。
这一生,丈夫欣赏我。手足欣赏我,都解不开我心里那个死结,因为我的父亲,你,你只是无边无涯地爱我;固执,盲目而且无可奈何。而不知,除了是你的女儿,值得你理所当然的爱之外,我也还有一点点不属于这个身份也可以有的一点点美丽,值得你欣赏。爸爸,你对我,没有信心。
对我来说,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
你的一句话,就定了文章的生死。世界上,在我心目里,你是最严格的批评家。其实你并不存心,是我自己给自己打的死结,只因我太看重你。
注:本当称“你”为“您”,因为“天地君亲师”,尊称是该有的,可是一向唤爸爸是“你”,就这样写了。
[问题与交流]
看了父女应答,引起了你什么触动?你觉得亲情于一个人的成长有何作用?
(互动环节:探究人生与社会的相关问题)
[再近一点]
《野火烧不尽》节选
上完了学期最后一堂课,站在最喜爱的一班学生的面前,向他们致谢,道谢他们在这四个月里的鼓励、支持、了解、用功和这份永不跷课的纪录。
然后,我站在讲台上。向全体学生微微的弯下身去,说“谢谢你们所给我的一切。”
学生们一个一个经过我,有的对我笑一笑,有的,上来说:“老师,谢谢你。”
已是傍晚了,我捧着大叠的作业,慢慢走回宿舍。山上的冬日总也是风雨,每一场课后筋疲力尽近乎虚脱的累,是繁华落尽之后的欣慰、喜悦、踏实和平安。
于是,我去买一个便当,顺路带回家,灯下的夜和生命,交付给批改到深更的散文和报告。
答案,已经来了。追求和执著,在课室那一堂又一堂全力付出的燃烧里,得到了肯定。
四个月,为学生念了多少本书,想了多少吸引他们、启发他们的读书写作的花样?
在一张张大孩子的脸上,我,已清楚看见自己耕耘出来的青禾。
在那每一堂安静专注得连掉一根针也听得出来的课室里,只有我的声音,在讲述一场繁华鲜活的人世和美丽。
“老师,你还是走吧!在这儿,真懂得你的又有几个?与其在台湾教化出几批陶陶然不知有他的工匠,莫如好好的在外域落地生根,寻着幸福。化生一树林中国枝干的新品种。自然不能恨你的走,不是——”
这一封没有具名的信,字迹眼熟,必是我孩子中的一个塞到宿舍的门缝中来的。
这封信,没有要我留下,只因为痛惜。
看完信,第一个想的是称呼;这一代的孩子不太会用您,而常常用你,该不该讲一讲您字里的距离之美和含意?一字之差,差了下面那个心字,便不相同了,虽是小节,下学期仍是提一提比较周全。
爱我的孩子,你以为老师这份付出得不回当得的代价?要我走却又不恨我走,又有多少无言的情意、怅然和了解。写信给我的孩子,虽然你低估了老师,也低估了同学,这全是出于一片爱师之心才写的肺腑之言,老师感谢你。孩子,看重你的老师——你是看重了,谢谢——。老师不是飞蛾扑火的浪漫烈士,老师骨干里是个有良知的生意人,讲课,自然会问:自己给了学生些什么?学生又给了老师什么?如果只是给,而没有收,老师便退;如果只是收而没有给。老师更当退。但是急流勇退之前的持、守、进、执的坚持仍然有待时间的考验和自我价值的判断与选择。
春蚕到死,蜡炬成灰的境界并不算最高,但老师的功力目前正走在这一步上,再提升,只在等待自然的造化,目前不能强求,便顺其自然的执著下去吧。
这封信里提到工匠两字,我个人,却恰恰十分欣赏工匠的本分和不知有他的陶陶然。如果同学里。真能造出几个做人本本分分的工匠来,也算是授业部分的成绩了。
再不然——庐山烟雨浙江湖,不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物。还可以——起脚再寻浙江潮啊。(注:原诗末句“庐山烟雨”四字,被沈君山先生改为“起脚再寻”。)
教学,是一件有耕耘有收获又有大快乐的事情。一心要做的农夫,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一百亩田。手里拿着不同的一把又一把种子,心里放出了血,口里传出了藏在生命中丰盛、艳羡和神秘的信息,种子怎么舍得不发芽生根再茁壮?
答应我的恩师张其昀先生,只回国执教一年,也看见我们的主任高辉阳先生交付在老师手中那份自由与尊重。这都不够留住我自私的心,这不够,如果那块分给我的田,不肯回报我生的欢喜、颜色和果实,我仍然没有留下采的理由和爱。
田在发芽了,守田的人,你能不能走?
听到了青禾在生长的声音,那么快速的拼命长向天空,那生长的乡声,如火、燃烧了午夜梦回时无法取代的寒冷和孤寂。
我的孩子们,再谢你们一次。当一个人三次向你道谢的时候,他,已是你的了。
孩子,你们是我的心肝宝贝,我的双手和双肩暂时挑着各位,挑到你们长成了树苗,被移植到另一个环境去生长的时候,我大概才能够明白一个母亲看见儿女远走高飞时的眼泪和快乐。
要老师一年还是永远?请回答我,我的学生们,请回答我。做母亲的爱,当婴儿诞生的那一刹,却已是一生一世,地老天荒。
[问题与交流]
1三毛的文笔,有什么特点?这对你写文章有何启示?
2看了《野火烧不尽》,你有什么感悟?你觉得师生应如何相处,你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互动环节:对作家风格的把握,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动动笔吧]
——三毛经典语录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
锁上我的记忆,锁上我的忧伤,不再想你,怎么可能再想你,快乐是禁地,生死之后,找不到进去的钥匙。
不要去看那个伤口,它有一天会结疤的,疤痕不褪。可它不会再痛。
世上的欢乐幸福,总结起来只有几种,而千行的眼泪,却有千种不同的疼痛,那打不开的泪结,只有交给时间去解。
世间最平和的快乐就是静观天地与人世慢慢地品味H{它的和谐。
生活,是一种缓缓如夏日流水般地前进,我们不要焦急,我们三十岁的时候,不应该去急五十岁的事情,我们生的时候,不必去期望死的来临,这一切,总会来的。
风淡云轻,细水长流何止君子之交,爱情不也是如此才叫落花流水,天上人间。
因为上帝恒久不变的大爱,我就能学着去爱这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
雨中的日子总是湿的,不知是雨还是自己总在弄湿这个流光……
红尘十丈,茫茫的人海,竟还是自己的来处。
流去的种种,化为一群一群蝴蝶,虽然早已明白了,世上的生命,大半朝生暮死,而蝴蝶也是朝生暮死的东西。可是依然为着它的色彩目眩神迷,觉着生命所有的神秘与极美已在蜕变中张显了全部的答案。
我迎着朝阳站在大海的面前,对自己说:如果时光不能倒流,就让这一切,随风而去吧。
有时候我们要对自己残忍一点,不能纵容自己的伤心失望;有时候我们要对自己深爱的人残忍一点,将对他们的爱的记忆搁置。
孩子真情流露的时候,好似总是背着你们,你们向我显明最深的爱的时候,也好似恰巧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什么时候,我们能够面对面的看一眼,不再隐藏彼此,也不只在文章里偷偷地写出来,什么时候我才肯明明白白的将这份真诚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向你们交代得清清楚楚呢。
[佐希点评]
读一个作家,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的。这个交流选材选得好,选取三毛的方方面面,其中又侧重经典文章和经典语句,点面结合得好。三毛和席慕容等一批台湾作家给大陆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空气,专题阅读三毛,可以让学生了解得更深入;读了《野火烧不尽》,也让佐希更明白了作为教师的责任。谢谢三毛,谢谢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