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案例教学的几点反思
2009-11-03杜红
杜 红
政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讲授教学理论时,如何使用好案例是尤为关键的。案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是把空洞的理论具体化、简单化、生动化的具体体现,它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案例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的前提下,选取典型的又能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的案例,精心设计问题来引导和启发学生,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案例选择应有思想教育性
思想教育是政治课教学的本质职能,是每位政治教师的神圣职责。这就要求课堂举例始终要把思想性和教育性放在首位。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天下事",而且这个时期又恰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是否正确、是否坚定,很大程度上和政治教师的积极引导密切相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必然承担着传授知识和德育教育的双重任务,在案例的选择上尽量做到寓德育于案例中。比如,在"职业道德基本内容"这一框题,教材里运用了孔繁森、雷锋、李素丽、袁隆平等人的先进事迹,我们在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事例的同时,加入学生较为熟知的先进人物的其他事迹,丰富人物的形象,加深学生的认识。在讲解"正当防卫"这一概念时,我先向学生例举了就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刚由法院判决的一个防卫过当的例子,然后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当事人,你怎样做才能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不违法?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
2.案例的选择应有针对性
教学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案例的选取必须和所要讲授的理论知识相一致,既要扣题,又要产生很强的说服力,做到有的放矢,寓理于例,明理授教。我们对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曾有过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面对半瓶酒,悲观者发出感慨:“糟糕,只剩下一半了”;乐观者说:“太好了,还有一半”。我用这个事例联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理论,让学生自由讨论,谈谈看法。最后总结出学习心态等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我们只能精心选材,力求少而精,尽量使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材料,做到就地取材,离学生生活、学习环境近一些,离他们的心理近一些,这样学生才感到可亲可信。
3.案例教学的选择应有启发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呈现一个案例,而要对其所举事例讲清讲透,并能通过巧设疑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评说,以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明白教师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这个例子又是怎样说明相关知识的,从而使他们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职业与职业演变"这一框题,针对机电班学生,我例举了一个学机电专业的学生李明毕业后成功就业、创业的案例,让学生讨论:你从这个案例中受到的启示是什么?什么是职业?它有哪些特点?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锻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造了条件。
4.案例的选择应有时代性
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具有滞后性,与现实总有一定的时间差。这就要求我们留心国内、国外重大时事政策,搜集与教材相关的鲜活事例,将新的方针、政策、新事件、新技术成果引入课堂,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了解社会的兴趣,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增强政治课的理论说服力,纠正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偏颇的观点。
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政治教师,前面的路还很长,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使自己的课堂更具魅力。
收稿日期:2009-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