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群星闪耀安徽
2009-11-02余治淮
余治淮
我的书桌上摊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部巨著:《老子》和《庄子》。这两位出生在淮北平原的安徽老乡,在中国乃至世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老子留传后世的唯一作品是《道德经》,这篇只有5000余字的经典,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内容极其丰富。书中,老子提出“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稍后的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的“道法自然”观点,他的《庄子》一书,理性的精神和思维堪称一时之冠。
我常想,没有大海一般深邃的思想,没有大海一般广阔的胸怀,是写不出《老子》、《庄子》这样流芳百世的巨著的,可老子出生在安徽亳州,庄子出生在与他相邻的蒙城,尽管史学界对他们的出生地存有异议,但后世发掘的许多资料都佐证了他们确确实实是安徽人。只是,无论是亳州还是蒙城,都是中国内陆的两个城市,根据古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观点,生长在亳州、蒙城的老子、庄子,是无法写出那样博大精深、汪洋恣肆的文字的。
然而,到了亳州和蒙城,我才突然感悟到,淮北平原才是一个更为丰富生动的海洋。那广袤无垠的大地,像海洋一般平荡浩瀚:春天是嫩绿的海,夏天是碧绿的海,秋天是金黄的海,而冬天,大雪纷飞,它又成了洁白的海。世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有着其他地域生存者无法比拟的胸襟和豪爽。
行走在淮北平原,我的思绪跃回2000多年前,仿佛看到,骑着青牛的老子,面容清癯、神情淡然,行走于阡陌之间,五千余言的《道德经》在他心中一字一字地揣摩、锤炼。紧随其后的庄子,披散头发,赤着双足,行走在乡间土路上,他面带微笑,一路高歌,那洒脱愉悦的情感,感染着沿途的人们。而他们的思想,超越了时空的局限。2300年后,依然鲜活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如果说,生长在安徽北部的老子、庄子所创立的哲学思想是一幢大厦的架构,那么迟于他们1400多年、出生在安徽最南部——古徽州的朱熹以及更后的戴震所创立的哲学思想,便是这幢大厦中的精美部件。
朱熹、戴震同样推崇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只是在老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进行更为生动的阐述和诠释。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朱熹则提出圣人要“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老子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戴震则提出:“古圣人,贤人以体民情,遂民意为得理”。
朱熹、戴震的这些理论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对维护封建统治起到积极的作用,以致宋、元、明、清都把朱熹的学术理论推崇为儒学正宗。而戴震的民本思想,则被后世许多学者称为东方民主思想的曙光。
如果说老庄哲学思想的形成,得益于一马平川的淮北平原,朱熹、戴震的哲学思想则得益于皖南钟灵毓秀的青山绿水。他们的思维虽无老庄一泄千里的气势,却有一种涓细清澈的韵味,他们的论述“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阅历会有不同的感悟,而且常常会给人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朱熹、戴震二人一生都深爱自己家乡那良好的生态环境,朱熹曾在故乡留下“新安大好山水”的摩岩石刻。而由朱熹、戴震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徽州乡规民约,对保护“新安大好山水”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安徽这方水土,历史上养育过众多像老子、庄子、朱熹、戴震这样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人物。我想到安庆的天柱山和天柱山下的陈独秀。安庆天柱山峰耸千仞,如柱倚天,素有“南国第一”的美称,山有奇峰124座,苍翠秀润、古径幽深,山岚水色,变化莫测。李白赞美它是“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正是这“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的天柱山下出生的陈独秀,最早将“共产主义”这一擎天巨柱引进中国,成为当时“思想界的明星”、“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可谓是秉有天柱山奇秀之气的一时风流人物。
此外,淮南王刘安,老子的同乡曹操、华佗,淮北的嵇康,池州的杜荀鹤,凤阳的朱元璋,全椒的吴敬梓,合肥的包拯、李鸿章,绩溪的胡适……都是安徽这方山水滋养出来的文化名人。这些安徽本籍的文化人,事迹和作品中很少涉及故乡的山水,也许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历史上,赞誉安徽山水神韵的,倒大多是客居游宦安徽的名人。
早在11岁时便随父移居安徽宿州的白居易,16岁在符离写下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篇。同为唐朝,诗人杜牧曾任安徽池州刺史,在任期间,游遍池州名山秀水,一首《清明》七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将江南春日秀色、民俗风情描述得淋漓尽致。
还是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在贬任安徽巢湖时,在和县历阳镇修建了一所简易住所,并撰《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进入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巢湖含山县写下《游褒禅山记》,提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以一篇千古妙文记下了作者在安徽山水的遗踪。欧阳修则在滁州写下《醉翁亭记》,一段“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写尽了在皖文人对自然山水的风雅态度。
到了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在登安徽黄山时写下了“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评语。
不过,对安徽山水情有独钟的还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李白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大起大落。晚年旅居安徽,一住便是13年,游遍了安徽的山山水水,所到之处,颇受当地官宦士绅及平民百姓的爱戴,因而也在安徽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在马鞍山,他写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在宣城敬亭山,他写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黄山黟县,他写下:“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在泾县,他写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能得到这么多名人的眷顾,安徽确实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这也使得每个生于斯长于斯就职于斯者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