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容大度 朴拙超凡
2009-11-01刘泽荣
刘泽荣
王超尘先生自幼酷爱书画,早年师从著名国画家孙世灏、张一尊习山水画,后长期从事美术教学及工艺美术设计工作。丹青之余痴迷于书法,篆、隶、真、行、草“五体”皆擅。尤精隶书。上世纪80-90年代,其隶书创作已经成熟,并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所作雍容大度、朴拙凝重;90年代以后,“衰年变法”。成功地探索出“草隶”书法风格。作品恣肆烂漫、脱俗超尘,独树一帜。王超尘先生能独创两种不同风貌的书法体式。为中国当代书法史所罕见。作品多次入选国际国内重大书法展并流传至日本、韩国、新加坡、加拿大、台湾等数十个国家或地区,被国内数十家纪念馆、博物馆及黄鹤楼、岳阳楼、炎帝陵、中国常德诗墙等近百处名胜古迹勒石收藏:著作有《王超尘隶书》、《王超尘书法选》、《王超尘隶书岳阳楼记》、《王超尘隶书桃花源记》、《王超尘隶书醉翁亭记》等。
一、广采博求,参古图新
隶书由篆书蜕变而来,它孕育于战国,产生于秦,发展于汉。魏晋以降,由于隶书受到楷书结构和用笔的影响,人们往往以楷法作隶,此后的隶书就显得拘谨而轻飘。清人远宗汉隶,却不一味摹拟,而是参合汉隶法度,以己之意趣,融合之、变化之、创造之,体现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具有独立的意义。让隶书继汉隶以后又呈现出一个崭新的高峰。
王超尘先生秉承湖南丰厚的楚文化遗韵,受郑簠、何绍基等隶书创新之启迪,广采博求,沉酣隶书研习愈半个世纪。初从汉隶《曹全碑》入手,后研习《张迁碑》、《鲜于璜碑》、《西狭颂》、《衡方碑》等汉隶经典,并从现代流行的各种书体中汲取养料,得其宽博雄强、凝重稚拙之神韵。上世纪70年代中期,其所作逐渐打破了正统汉隶的扁型结体和蚕头雁尾的审美特征,结体取《好大王碑》方正之势;用笔以中锋为主,偏锋、逆锋、侧锋并用;布局奇诡,虚实互映,奇正相生;用墨浓淡相宜,变化多端。
王超尘先生隶书个性化的初步形成,是其不甘心拘泥于传统束缚,试图创作一种富于鲜活力和刺激感的作品,构建独特的个人书法风格,这无疑是可贵的,至少是其在认识继承传统经典的同时如何出新的问题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王超尘先生在艺术实践中认识到艺术个性是艺术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艺术风格必须有着鲜明的个性。但鲜明的个性又不等于是艺术风格。风格就是人,即人的个性、气质、思想感情以及胆略、学识、品格、艺术素养、审美趣味诸方面的总的体现。作者的个性、气质、情感的不同,其书法风格也必然有别。性情刚直、直爽、豁达者,其书法形式上所表现出的就是刚毅、潇洒,俨然一个威武的骑士;性情儒温,内心抑郁者,书法形式上则表现出温文恬静、纤弱秀媚,有如一个纤细的淑女;而内心平静者决不会以驰骋纵横之笔法写出似喷泉奔涌的作品。正如孙过庭所说:“质直者则经健不道,刚很者又倔强无润,矜剑者弊于拘束……”。王超尘先生对艺术个性与风格的内涵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因此,在继承汉隶经典基础上。融汇了时代审美的主流意识和个人思想情愫,为他以后的进一步探索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取精用宏,情趣乃生
任何一个书家,其书法风格总会因自身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素养的提高而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发展轨迹。八大山人五十岁以前师承主要在欧(阳询)黄(庭坚)董(其昌)三家,尤其对董极为崇尚,笔迹几乎乱真,但后其这一切都呈现出异态,形成了独别一格的“八大体”。狂僧怀素,是张旭的再创弟子,但他并非一味“屈从”,而是以“狂”继“颠”,创连绵草之新态……王超尘先生意识到自己的隶书创作,必须在继承的同时有自觉的突破意识,这种突破是对自己的大胆挑战。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是王超尘先生在其创新道路上的艰辛探索并取得“突破”的关键时期。他经过旷日持久的思考探索、实践与综合加工,其隶书个性化风格已经成熟,精品迭出。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与称赞。此时,王超尘先生已近古稀之年,一般而言,进入这个年龄段的人习惯坐享其成。但王超尘先生是一个功力型与表现型相结合的书家,也就是说,他既有功力型书家所表现的固守一端、锲而不舍、坚持到底、定力极强的特性,又有表现型书家勤思考、善思辨、敢冒险、富有想象力与领悟力的容智与创新的欲望。经过反复的慎重思考之后,他“衰年变法”。他认为,艺术的探索过程本身就是人本追求精神愉悦,发现自我价值、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不进则退。1989年,王超尘先生与著名书画大师赖少其在长沙会晤。赖先生在学习借鉴碑刻书法上极富创新的才智令王超尘先生钦佩已久,而赖少其对王超尘先生衰年变法的勇气更是佩服至极。赖先生说:“你的隶书个性鲜明,我很喜欢,如果再加入点灵动,则更是趣味无穷。”并建议从清人郑簠、郑板桥的创新思路中去找灵感。自此,王超尘先生在郑簠“始知朴而自古。拙而自奇”中领悟到了自己书法创新机杼,从险峻恣逸的《石门倾》、瑰丽烂漫的《爨宝子碑》、自然率真的《广武将军碑》、浑穆沉雄的《泰山金刚经》以及大篆《散氏盘》、秦篆《诏版》之恣肆烂漫的结体与构图中;从六朝《禅国山碑》之以天玺笔法入隶,清代郑簠《卢仝新月诗轴》及《浣溪沙词轴》等隶书作品将篆、隶、楷三者移花接木而秀成新株,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书法中隶楷参半的“六分半书”独出的“杂交”优势手段中得到启发,同时。他也广泛吸纳当今书坛俊彦在其创新上的新思想、新成果,遂将篆、隶、楷、行、草不同书体笔意、结体,方、圆、雄、险不同艺术审美的风格经过“加、减、乘、除”的反复筛选和“杂交”优势的艺术处理,最终将其熔于一炉。沉酣三十年。自知真古拙,趄奇怪之妙。终于在原有成熟的书法风格基础上又成功地探索出了恣肆浪漫、独树一帜的“草隶”书法风格,使原有的凝重典雅、雄浑豪迈、秀丽圆润之风貌进一步得到提升,增强了古拙、苍朴、灵动、恣肆等美的内涵与情趣。王超尘先生能同时独创两种不同风貌的书法体式。并被社会所公认,这在当代中国书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书法实践与丰硕成果不仅奠定了王超尘先生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独特地位,并成为衰年变法成功的又一典范,而且丰富了我国书法艺术宝库。
三、精深博大,性灵神超
在当代隶书创作环境相对寂静、冷落的大背景下,王超尘先生能“专注一心”。乐此不疲,这与他思想观念的超前和个人性情淡泊有关。他认为:隶书艺术高古超迈、精深博大,其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与思想意蕴还没有被当代人所深刻认识,沉寂是短暂的、表面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素质的不断提高,隶书的繁荣景象指日可待。中国传统佛教流行“安般守意”法。“安般”指出入息,即呼吸,“守意”指专注一心。它是用数息的方法,令浮躁不安的散乱之心平静下来,使心灵“空”、“净”,达到摒弃万念,“净化守一”。隶书的肃穆之态、安逸之神、舒坦之迹正合佛学原理。学习隶书就如同坐禅修道,久之可使“六根清净,一尘不染”。王超尘先生对艺术研习的
这些独到见解与淡泊明志的超然心性,是他在书坛默默耕耘的基本动力。
“以形写神”,“借物写心”是中国传统绘画抒写性情的重要手段。书法亦如是,但其前提是必须具有广博的学识修养与生活体验。王超尘先生出生在一个充满宗教气氛的家庭,他从小就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与传统文化的熏陶,年青时代在学校从事美术、音乐教学,后来到湖南湘绣研究所从事工艺美术设计。知识触角与见识更加宽博。同时,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对中国的“儒、释、道”传统哲学思想领悟颇深,对京剧、对湘西北民间傩戏的参悟,以及对音乐、对太极拳法的研习等相关学养的充实他一直未曾中断。六十多年的艺术实践和积淀与丰富的生活阅历,为他的隶书创作赋予了丰厚的思想意蕴与个人性情。绘画的构图、诗歌的意境、漫画的夸张、音乐的节律。舞蹈(太极拳)的造型等美的意象在王超尘先生书法作品中得到充分彰现。尤其是对宇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结构布局处理,做到了和谐、生动、多样统一,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可以说。多方面的综合修养成就了王超尘先生书法独创的体式与精神内涵。其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方正的结体取势“借物写心”。
书法是陶冶作者情操、表达作者志向和喜怒哀乐之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书本心画,可以观人”(清·莫友芝)。王超尘先生独特的“正统”隶书创作结体取势喜用方正。作品表现出正大阳刚气象。“方正”,这在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中象征着“正直”、“沉稳”、“诚实”。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念(即喜爱与憎恶)反映出来的。人品高尚的人以助人为乐事,以对社会奉献为荣耀。因此,人们就以“正直”、“原则”、“德善”等道德尺度来衡量“君子”。王超尘先生忠于职守。勤奋务实,用书法艺术修性养神,不求闻达,淡泊超然,以“平常心是道”来处世做事,是谓君子也。故其于书之结体取势则以“方正”为多,是其正直、敦厚、博大之“心情”在其笔墨中的坦露。
2、是以恣肆烂漫的章法布局抒情达意。
“书如其人”。以王超尘先生的《岳阳楼记》、《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作品为例,前者为其“正统”的成熟型隶书体势,端庄典雅,有儒雅君子之风,后者为探索型的“草隶”风格,有明显的行草书奔走流畅的审美特质,尤其在章法布局上,有行无列,大小参差其间,特别讲求变化,如“吾”、“而”、“不”、“廉”、“公”等字。有的笔画多寡不一,有的墨色浓淡相异,有的造型大小有别等等。其布局的疏密开合,气韵的抑、扬、顿、挫极具音律之美,令人心旷神怡。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伸、屈、挪、让之态自然诙谐,恣肆烂漫,天然成趣,真可谓一笔一精神,一字一世界。通过奇诡的章法布局所营造的意蕴,令观赏者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感悟出作者“陛情”的悠然自适与坦荡率真“灵性”的奔涌与腾跃。
3、用灵活多变的笔墨造境传神。
“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对深一层的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宗白华)人们对书法艺术的价值认同,恰恰是从其依附的学识、修养、性情的多少及书写内容之亲和度来判断。而书法艺术本体内在的抽象思想意蕴也只能归于书写等形式变化无常的表呈。王超尘先生对隶书创作的千百次锤炼,使其作品隐含着鲜活的生命张力。如《潇湘夜雨》作品,其每一个单字,犹如一个活蹦乱跳的生命,隐约浮现在观赏者的眼前。情趣生动盎然。王超尘先生隶书用笔与用墨极富独创性。如在用笔上。长画多以卧笔自左至右顺势而成,由于笔肚着纸,吃墨饱满,线型厚重,行笔速度徐疾有节,用力提按有度,线条浓淡层次分明。因此笔画有凸起的立体感。线的两侧略有飞白残痕,笔画在纸中运行的角度、速度、力度把控得恰到好处,线型厚重如铸、圆浑如指,起笔露锋、逆锋变化奇谲,收笔亦快慢相间,加上行笔时的微微擅抖,线型变化有的如“屋漏痕”。有的如“拆钗股”,有的如“奔蛇走虺”,活力无穷。长竖画则多以中锋行之,折笔和短竖多侧锋掠过;用墨极其讲究,或浓或淡,或湿或桔,任其自然。有时根据布局或韵致需要突然使用“涨墨”。先蘸清水,再蘸浓墨,起笔、收笔迟缓,有如太极运手,舒展平缓,千金之力通过身、膀、腕注入笔端,令墨色在冲淡、湿润中产生“凝”点,水与墨之层次分明,笔画沉着含蓄,于稚嫩、淡雅中尽显凝炼之美。布局大小相间,大者任其大,小者任其小,如“龙”、“涛”、“墨”等字。通过其用笔、用墨的节奏变化和结体的夸张造势,令人联想或感受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悦耳之音和群星丽空呈天趣的自然之美。那“鱼”的跳跃、“没”的奔走、“吼”的威猛、“墨”的稚拙、“何”的呼应等意象神奇活现地跃然纸上。通过书法艺术多元创作的意境营造,使观赏者与作者一起通过想象、联想,回。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和谐之美,共同体验到一种精神心理的愉悦,体验到一种身心自由畅美的欢娱。这或许是王超尘先生倾其所能在书法艺术上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吧。
2009年3月28日修定于无闲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