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何妨举世嫌迂阔

2009-10-31

瞭望东方周刊 2009年47期
关键词:孟子勇气人性

孟子自己说,要尚友古人,读其书之外,还要知其人论其世。但对孟子,我们知道些什么呢?《史记》传孟子,只说“孟轲,驺入也,受业子思之门人”。对孟子的出身,我们知道的,就是这十来个字,其他的,就得向《孟子》书中探寻了,钩索不出的,只好说一声不知道。

俗话“七十三,八十四”,说的是孟子寿至八十四岁。古人缺医少药,感冒几天就可能死掉,能活到八十多,诚为长寿,可惜的是,这个寿数完全是臆测,因为孟子的生卒年,我们一样也不知道。同样,我们也不知道他的家庭,他的财政情况,他的其他兴趣。在先秦,著书是大事,写的都是大道理、大事件、大人物,对个人生活绝少注意。赫如孔子,我们知道的都很少,何况在当时声望并不甚高的孟子。

《孟子》一书,记录了许多孟子的想法、行事和谈话,但并不是对他的思想的完备叙述,现在人们谈论孟子的思想,好比是见到地上露出一截方方尖尖的东西,便假定埋在地下的是老大一个方尖碑,然后按比例去复原。这种假定多半也不错,但若要老实一些,还是就书论书,《孟子》说过的,便是他的,《孟子》没说过的,便不是他的。何况更可能的是,孟子并没有其他深埋的思想。荀子骂孟子“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便是在批评他的思想不成体系。不过,孟子虽不以思考见长,他的观念还是有种结构,性善论便是那结构的基础了。

现在看战国时代,会觉得它生机勃勃,而那时的人,并不这么想。从春秋开始,士人多认为眼下的社会状态是不合理的,到了战国,这种想法越来越激烈,而且蔓延到所有阶层。大家都认为社会已经半瓦解,诸侯纷争,无有止时,在国家内部,各种不公的事情横行,人们生活得很是痛苦。从老子和孔子开始,读书人的任务就是从这一大片混沌中,恢复或重建出秩序来,当然啦,我们知道,老子认为秩序本身就与人性不合,庄子则以为社会应当彻底瓦解,最好瓦解成粉末。

相反,孟子属于刚健而乐观的一拨人。他的乐观,来自他对人性的信心。他有一句名言,“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自反而缩”,意思就是反省之后,还是觉得自己是对的。孟子想来想去,确信自己对人性看法无可辩驳——人天生就有仁爱之意、同情之心。只要君主能光大其心,便可以仁政聚民,像滚雪球一样,国家越来越强大,然后出动王者之师,把那些不好的国家一举征服,从而天下归仁,人人笑逐颜开。

这很难说是成熟的思想,特别不像是成熟的政治思想。但孟子的出色,在于他的实践。一旦想通,便去推行自己的想法,在五六个国家之间奔走,受了不少委屈,仍然不改其哀秉道直行,这种道德勇气,连孔子也比不上他。孔子是不强人所难的,而孟子呢,你要是不听他的,他会在你耳边唠叨一千遍,直到你或者屈服,或者把他赶走。

他是孤独的。《孟子》一书三万多字,使用第一人称三百多次,在先秦典籍里,频率是最高的。很多方面,他只能依赖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在别人看来,这老头像个怪物,而他自己的脾气也很坏,对其他流派的学说,无不斥为邪曲——孟子的理想国,是仁慈君主的极端专制,这与孔子的社会设计很有些差距,也和多数人的脾性不合,幸好,孟子的感染力不在于他的志向,在于他的勇气。

这种勇气是绝大多数好人缺乏的,相反,那些不“自反”的不怎么好的人,倒一直理直气壮得很。那么,如何自反而缩呢?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意见是对的,到底因为什么呢?因为那是大人物的意见?因为那是多数人的立场?因为它只需要一两个假设?“我认为它是对的因为我认为它是对的?”甚至只是因为自己的样子在镜子里很好看?

这个问题,就不是孟子能够提供答案的了。事实上,在中国的传统中,这个问题获得的关心很少。即使现在,生活中最难的两件事情,仍是“自反而缩”,以及确信自己所持为正确的之后,“虽千万人吾往矣”,而孟子在其中的一个方面,堪称百代楷模。

猜你喜欢

孟子勇气人性
寻找勇气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勇气
“学习”反人性吗
磨刀不误砍柴工
你的勇气如何
前行的勇气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