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考验新能源政策
2009-10-29叔华
叔 华
最近,经常出现在传统产业中的热门词汇“产能过剩”悄然爬上了身为朝阳产业的新能源——风电的头上。
8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点名批评”了包括风电行业在内的新能源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并研究部署5项抑制政策。
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中国风电设备产量达427万千瓦,同比增长135.7%。按照规划,2009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预计只有800万到900万千瓦之间,而目前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前4家产能就已达到1200万千瓦。作为风电产业基础的风电设备制造业,其规模的迅速膨胀,更是远远超过中国风电场的建设速度。
“中國风电设备制造业严重过热”
“产能过剩将导致大批企业倒闭”,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指出,“2010年风电整机组装行业至少会死掉一半”。他解释说,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本身并不存在“过剩”一说,“过剩”的其实是风力发电的设备。
风电设备制造出现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背后,一个重要的推手就是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长的冲动——由于风电行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审批门槛低,而且投资金额大,对地方GDP贡献大。而且,“原来装备制造是不抵扣增值税的,但现在可以抵扣了——只要把装备制造业引到发展风电的地方去,增值税便能够退到当地。”于是,各地地方政府是不惜送土地、放贷款,纷纷上马风电项目。
2003年9月1日,中国第一批风电特许权项目在北京开标,标志着中国政府加大风电发展力度,中国风电行业由此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家发改委[1204号]文件明确规定,“风电场建设中,风电设备国产化率必须达到70%以上,否则不允许建设”,更是令国产风电设备投资飞速升温,并一度造就了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财富神话,“当时一个500千瓦的小型风电机组,成本大约300万到500万元不等,可以卖出800万到1000万元的价钱;只要能有产品下线的厂家,基本上都能拿到订单。”
随着地方政府的各项鼓励政策的出台,国内各大电力央企纷纷闻“机”起舞。单就今年上半年,除了五大发电公司之外,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国家开发投资总公司、中国节能投资公司等其他中央企业也全部进入风电制造领域。
与中国地方政府和央企的投资冲动一样,国外风电设备制造巨头也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以世界排名第一的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商丹麦维斯塔斯公司为例,就投资6亿元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建造了一家年产800套风力发电机的工厂。据悉,首台850千瓦风力发电机已经出厂。2007年中比基金等联合投资的金风科技成功上市之后,其登陆深交所首日股价便冲高至160元,市盈率高达400倍的辉煌业绩更是刺激了大批资本前赴后继地涌入这一新兴领域。
截至2008年年底,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已经从2004年的6家猛增到70多家——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风电设备厂商总和——数量增长了10倍以上;风电的装机容量也从2002年前的46.8万千瓦,迅速发展到1200万千瓦,足足增长了25倍,是“十一五”规划任务的2倍。而预计,到2009年,中国累计装机容量将达2000万千瓦,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风电市场。
风电产业迅猛的发展速度,也让2007年中国政府颁布的到2020年实现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的远期目标,仅仅2年后就显得不合时宜,因为2010年,中国风电的发展即有可能突破这一目标。由此可见,“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不是过热,而是严重过热”。
“大部分的企业都是买图纸”
据统计,中国风电整机生产企业目前已达70余家,然而作为新兴产业,其中绝大多数企业之前并没有做过风力发电机,也不掌握风力发电机的生产技术。那么,它们是靠什么来生产风机的呢?“中国大部分的企业都是靠买图纸、买技术,来迅速实现生产的。”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走的是清一色的引进路线。
风力发电机虽然是高科技产品,生产却很容易,整个过程很像当年组装DVD——买来图纸和风电场签订供货合同后,把四处采购的发电机、变速箱、主轴、控制系统、桨叶等配件装在一起,就成了一台台能够赚取利润的风力发电机。“风机制造厂,就是一个大的组装车间。”
那么,买一套图纸要花多少钱呢?“这个得具体谈。一般产品要是在中国区域销售的话,四五千万元;你要是出口的话那就高了。而且,很多情况都是一张图纸被卖给了国内几家企业。”“即使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还要承受一系列苛刻的条件。”“合约一般会规定,每生产出一台来要付给对方多少钱;有的限制产品是不许出口;而对于买回的图纸,未经授权不可以随意改动等等。”
国内的大批企业通过买图纸、组装风力发电机确实赚到了钱,但这种生产方式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其弊端日益显现。
首先,引进的技术与国内风电场的气候环境是否能适应,往往未经过科学论证。中国的风场环境与国外有很大不同,按照正常的情况,样机至少要经过一年时间来进行测试,然而,在交货期的压力下,只匆匆检测了两个月就安装运营,潜在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很多。而且,因为是买来的图纸,知识产权是对方的,还不能根据客户需求,如在中国风沙严重的内蒙古和宁夏地区,如何防沙尘,如何在低温情况下还能保证很好的运行等,做优化或者改进。同时,盲目的项目上马,也忽视了“先有需求再建项目”和“同一区域生产、同一区域消费”的产业模式培养,不利于市场的有序发展。
其次,技术重复引进、自主创新能力缺失,致使风电成本居高不下,行业利润普遍较低。“风力发电设备整机企业大多是从以前做电力相关设备的厂家转型而来,基本是照搬丹麦、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机型,但由于国内相关技术人员的缺乏,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后期维护成本特别高。
其三,消化吸收进展慢,核心技术的缺失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大批兆瓦级新型风电机组匆忙投入规模化生产,产品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此外,由于是组装的设备,各种规格都有,也为后来的发电并网造成困难。“据统计,2008年全年,有接近1/3的新增风机因为电网接入问题而不能发电,只能‘晒太阳”,导致部分已并网的风电场由于电没法送出只能放弃发电,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与风能专委会的调研显示,整机制造企业的产品在运行和试制过程中均出现过质量问题。“2007年至2008年两年时间里,多次遭遇国内企业设备不配套、调试出来的机组通不过运行考核等困扰。即使是投入运行的国产机组也多次出现过质量和技术故障。”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指出,“在整机制造基础不扎实的情况下,大批买图纸生产的风机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一旦大规模出现故障,巨额的维修费用,对生产企业和风电场来说,都将是一场灾难”。
自主研发面临尴尬境地
“在江苏几乎每个沿海地级市都提出要打造风电设备产业园,除十来家整机企业外,配件企业也已有几十家。”但真正有自有创新技术的企业很少,基本上都是对国外技术的模仿。厦门大学能源研究所教授林伯强表示,“风电设备制造业作为风电行业产业链条的上游,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大而不强,没有走到技术的前沿。”
几年来都坚持自主研发风电技术的沈阳远大企业集团总经济师贺先文认为,“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不能根据风电场的特点设计风力发电机,一定会给企业留下后患。不但风险非常大的,维修起来成本是惊人的”。
日前,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三部委已经联合发布了《关于发布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2009年版的通知》。其中,风电设备有三项条款已分别从鼓励进口的先进技术、鼓励进口的重要装备及鼓励发展的重点行业三部分中被剔除。而靠着自有技术,沈阳远大则拿到了200台1.5兆瓦风机的订单,为此企业投入了5000多万元的技术研发经费。
目前,国内风电设备企业越来越多,相互压价,利润已比以前降低了不少。以金風科技为例,风机的毛利润率已经从2007年的29.46%,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23.4%;价格方面,一年前,金风科技单机容量1.5兆瓦的GW77-1500机型,价格是6400元/千瓦,同样的产品,在今年5月价格却变成了5400元/千瓦,下跌了将近16%。
此外,电力设备回款比较慢,企业现金流一直很紧张。一些企业不得已追加投资,“由于多次融资,当初投资的股权也被稀释了很多。”“风电设备投资的一个特点是,前期投入成本巨大,属于大投入大回报的典型,由于资金需求大,风电设备企业一般都会进行多次融资,且数额较大,所以整机企业背后往往都是好几家投资人组成的联合投资集团。”一旦失手,投资人损失惨重。
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认为,风电产业要靠规模效益,需要的是技术含量高的大风机,而不是低端的小风机,中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面临非上即下的命运。新能源应该是一个长线的东西,长线的东西最基本的是要亏得起。
“作为新兴行业,初期市场出现过热现象是在所难免的,只有经过痛苦的洗牌后,存活下来的风电企业的产品才能真正经受市场考验。”国内创投元老阚治东如是说,他管理的东方现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于2005年投资华锐电气,已是国内最大的风电设备生产商之一,“相信风电领域接下来很快会出现一些并购案子。”
风电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中国风电产业作为世界第二大市场,就新能源行业发展本身来说,现在都还是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受能源储量、环境污染等制约因素的影响,未来解决中国能源需求的新手段中,风能必是其中之一。
据统计,2009年上半年,中国新增电力装机容量中,新能源占33.45%,而风力发电则占去其中的八成以上(预计到2020年风电装机将突破1.5亿千瓦,行业需求在2009-2010年将会有50%的复合高增长),仅2008年进入风力发电的资金就超过400亿元。
对于中国众多的风机企业而言,“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必须挤进发改委的特许招标。”只有挤入特许招标的企业,或许才能成为此次洗牌后能够剩下的20%,“否则可能就只能等着更强势的企业来整合了”。
2009年5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六期风电特许权招标结果,除华锐、金风、东汽三巨头外,湘电股份、浙江运达、广东明阳也首次入围。“从未来大趋势看,由于企业越来越多,肯定还会有一些企业能进入特许招标名单,但空间已经不大。”中信证券策略报告指出,中长期看,2010年后国内的需求增速将有所放缓,由于目前盲目投资建设带来的产能相对过剩,行业内的整合将势在必行。
这一点在8月26日国务院会议后日趋明朗。会议专门研究部署了5项抑制政策:提高准入门槛(建立准入标准)、强化环境监管(提高环保要求)、严格依法依规供地用地(严控土地审批)、实行严格的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信贷管制)以及建立信息发布制度手段(产业信息透明化),对包括风力发电在内的新能源行业进行引导。
可以预见,“能在洗牌中存活下来的企业,一是具有开发科研能力,能够生产适合当地风场需要的、性价比高的企业;二是能够产生规模效益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的企业;三是能够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
中国的风电产业发展不仅在于风电场的建设,更主要的是应以此为契机推动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升级。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面对风电制造业近年来的迅速崛起,中国亟待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健全风电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为风电设备质量提供保障,并以此推动市场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