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在法律教学中的应用

2009-10-29王雪巍薛立辉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17期
关键词:法律教学思维数学

王雪巍 薛立辉

摘 要:在法律教学实践中,许多法律规范及法律案例都很抽象,学习起来往往比较困难,如果结合数学与法律的关系,把数学的思维方法引入法律教学,对于分析法律问题会很有帮助。

关键词:数学;思维;法律教学

法律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法律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力量之一。借助于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可以让法律具体化,加深对法律的记忆与理解,结合法条和法律案例,使大学生在法律学习中获得更大的能力。

1 数学在法律教学中的体现

1.1 数学在法律条文中的体现

我们国家的法律条文中大都有数字,如时效、刑期、举证期限等,在法律规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当债权因为超过诉讼时效而败诉的时;当接到刑事判决书,未在10天内提出上诉而丧失上诉权时,你会发现法律关于数学数字的规定是如此的重要。又如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即刑期是有时间范围的。以期限为例,进行说明。期限,是指能引起权利义务发生、变更和终止即一定法律后果的时间。期限分为期日和期间两种。期日是指不可分的一定时间,如某年、某月、某时。期间是指从某一时至某一时所经过的时间。凡以一定时间为起点,以另一定时间为终点,继续延长的时间,皆为期间。如自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至某年、某月、某时,3个月、30天等。这些数学数字的出现为公、检、法、司、律师、法律学者及学习法律的大学生们确定了数学的法律思维空间,用数学这种慎密的思维方法来分析法律问题。因此,数学推理在侦查、审判、律师辩护、法律案例教学中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1.2 数学在法律案例中的体现

我们在《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中,会发现许多法律案例中都涉及到数字,数字之处隐含着法律案例问题结果如何的玄机,直接涉及到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因此,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则显得举足轻重,数字问题往往是法律案例的关键点所在。下面案例体现的非常充分。2005年3月,张某因投资失误,导致家庭生活陷入困境。无奈,他找到好友王某,请求王某借给他1万元,并保证2年之后归还。王某出于同情,借给张某1万元,并让张某写下了一张借条,借期2年。借条到期后,王某多次口头要求张某还钱,但张某以各种理由推诿,一再要求宽限还款期限,并一直没有还钱。王某无奈,于2009年4月向法院起诉,请求张某还钱并赔偿利息损失。法院受理后,通知张某到庭,张某以诉讼时效已过为由不予偿还。由于王某不能举证其曾催促过此款以及张某曾答应要求其再宽限一定的期限,法院最后判决王某败诉。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的往来,但由于一些人不太清楚诉讼时效制度,而承担了败诉的结果。因此,我国法律对诉讼时效有相应的规定:一般诉讼时效为两年。特别诉讼时效为一年,具体包括4种情形:(1)身体受伤害要求赔偿的;(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经声明的;(3)延付或拒付租金的;(4)寄存财产被丢失或者损毁的。本案例的诉讼时效起算于2007年3月借款到期(王某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时,经过两年即2009年3月时届满(两年)。如果此期间王某有曾催促张某还款的证明(如信件)或张某同意还款的计划或已提起诉讼,则诉讼时效从王某催促的日期或张某还款计划的最后期限或起诉时起重新计算。王某如果每次催促时要求张某写下仍欠的款项或要求张某写下还款的计划或诉诸法院的话,王某也就不会败诉了。可见,数学及思维在此案例中对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法律教学实践中以数学思维方法进行案例分析,会激发大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发挥大学生学习主体的能力。

2 数学在法律规范中的地位

数学作为经济学的基石,为人们提供各种方法和渠道,帮助人们在法律的框架内追求利益。法律与数学都是追求理性上的秩序,都是逻辑推理的产物,其推理的方式极为类似。学好数学是对法律思维、推理极好的加强。数学推理是法律思维方法的重要体现。因为数学问题的一步一步的结论必须用具有公信力、要按理性的数学规则来操作。法律问题中的每一步都必须有充分的理由来支持,不能“想当然”。必须有根有据。毕达哥拉斯认为,数学概念虽然以极为抽象的形式出现,但它们总会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具体的应用,即演绎的方法。这种演绎的方法被大陆法系国家广泛运用,并在司法实践过程中演变为地地道道的三段论演绎推理的过程。在法律问题中,演绎是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律适用到具体的法律问题之中。所以,数学思维在法律教学实践中功不可没,具有强大的价值功能。

数学对法律文化影响非常深远,定量的数学分析方法和数学思维对法律研究在现实领域已有许多成果出现。如在法的经济学分析、法律的博弈分析、法制系统研究及司法实践等方面,数学方法的运用成为研究法学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新手段。典型运用博弈论对法律行为进行分析的集大成者是道格拉斯G.拜尔、罗伯特H.格特纳、兰德尔C.皮克,他们的合著《法律的博弈分析》已成为这方面影响较大的著作。所以,数学思维在法律理论和实践中的应用已颇有建树。

3 数学在法律案例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数学是最讲规则的,数学需要严谨,数学离不开推理,推理的过程就是进行论证的过程。一些人学不好数学,是因为他们不重视规则,总“想当然”,结果搞得乱七八糟。法律也是讲规则的,自以为有理的官司未必能赢,因为判决是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进行的,这就是通常说的法律无情。数学在法律案例教学中具有辅助作用,主要通过数学思维体现出来的,法律教育是以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培养合格法律专业人才为内容的教育活动,法律案例是讲授教学的重要形式。法律案例教学法的主要优点是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法律环境,提供在校园里进行法律实践的机会。不同的法律规范都有其对应的原则,如刑法有罪刑法定原则,合同法有当事人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等,这些原则都是法律中的公理。其次,针对当事人每的权利和义务,法律又规定了其相适应的具体的法律条文,即法律规则,我们可以把其理解为法律定理。最后,针法律可能对同一行为在不同时期作出过不同的规定,进行综合运算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法律中的原则、规则就为裁判文书的进行数学推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大学生根据数学的思维方法,运用法律公理、法律定理,根据已知的条件加以严密的逻辑分析,从而得出唯一正确结论,并把这个逻辑分析的过程进行记录,从而完成法律知识的消化过程。运用数学推理,从已知走向未知,每一项事实和每一条法律环环相扣,法官在适用法律上就会避免漏洞,使条理更清楚,层次更明确。当事人、法官一眼就能看明白,这就是数学推理的优势。因此,通过数学思维方法分析法律问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4 正确运用数学推理,促使法律裁判公正有序

同一起案件,不同的法官依据现行法律,会做出不相同的法律裁判,并且每名法官都认为裁判所依据的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这好比一个数学问题,不同的学生解析,得出不同结果。导致中国司法标准不统一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官审理案件的逻辑思维过程没有统一。以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为例,合同法条文大多是从德国移植过来,但我们却没有采用德国的法律案例分析法。即正确运用数学推理的方法。实践中运用数学推理会出现两个误区。其一、违背数学推理。一些法官审理案件,倾重于考虑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不考虑法律效果。主要原因就是脱离了数学的推理模式。如,法院判决甲当事人承担5000元赔偿费,可甲当事人家非常困难,法院判决他仅赔偿200元,这是于法无据的。法院要在数学严密逻辑推理基础上判决甲承担5000元赔偿费用,但考虑到甲当事人的困难,可以与对方乙当事人商量,如乙当事人同意赔偿200元则可,否则法院是不能下此判决的。其二、要客观对待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对于每一名法官在审判中非常重要,但自由裁量要建立在数学严密逻辑推理之上。根据刑法规定可以在3年以上10年以下之间处以刑期,如一审法官通过数学推理,从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犯罪构成要件上进行充分论证,二审法官如认可一审法官推理的正确性,虽在自由裁量上有自己的看法,二审法官应尊重一审法官的意见为好,维持原判决。否则,二审法官新的自由裁量的判决,仍会造成不相同的法律裁判。

猜你喜欢

法律教学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