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和对策探析
2009-10-29刘耀辉
刘耀辉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最大的“瓶颈”。因此,笔者从企业、银行、政府三方面认真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探索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案,以切实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成因;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猛,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解决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非国有中小企业的数量目前已经超过了12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9%,几乎涵盖了生产、服务领域的各个行业,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到了70%和45%,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速运转的助推器。然而,在我国深化改革、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和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仍然很多,尤为突出的是融资困难,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最大的“瓶颈”。
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和先天缺陷,我国的融资服务体系不健全,以及政府在相关政策和服务不到位等综合原因造成的。
1.1 中小企业自身“先天不足”是融资难的根本
中小企业大多属于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附加值低,企业风险大
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属于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低,成本相对较高,盈利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创新能力不强,员工素质普遍低下,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负债率偏高。因此,新陈代谢快,稳定性差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一大特点,这就造成了银行贷款在行业选择上将中小企业列入不支持或限制之列。
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上存在较大问题。股权结构单一、家族化管理、独裁型机制、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的短期行为是其集中的表现。在企业发展初期,这些弊病很难显现出来,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劣根性就逐渐暴露出来,这是银行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信用不佳。中小企业群体信用观念淡薄,机会主义盛行,缺乏长期发展目标,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现象具有普遍性。在财务方面人为操纵利润现象较多,财务信息严重失真,企业经营信息透明度差,甚至出于自身短期利益的考虑,造假账、出假报表、偷税漏税,使企业信誉受损,整体形象不佳。
1.2 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成为融资难的关键
金融体制改革不到位,使中小企业贷款服务出现缺失。一方面本应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农村信用社和地方商业银行,片面求大、求强,竞相支持大型企业,而对本该是自己支持重点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置之不理;另一方面我国还没有成立针对中小企业服务的专业性银行和各类基金组织,使中小企业的贷款服务在金融市场上出现缺失。
银企信息不对称 。在信息不对称方面,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加严重。因为中小企业大多都有信息不透明的问题。对于大企业,很多信息是公开的或是通过其它渠道能够收集的。而中小企业的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的、不透明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很难通过一般的渠道获得其信息,也难以获得其偿债能力的信息。
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和风险管理的要求,使银行在贷款投放上趋大避小。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小,时效性强,比较频繁,但每笔贷款手续并不比大企业简化,相比之下,小企业贷款平均成本高、工作量大、贷款收益小;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效益低,稳定性差,风险较大,出于利润最大化和降低风险的双重追求,银行在贷款投放上趋大避小是必然的。
贷款权限过度向上集中。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在改制和加强管理方面,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贷款审批权上收和集中。市、县级的银行机构不是对中小企业没有贷款权,就是贷款条件非常苛刻,在当地鲜有符合贷款条件的。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客观上削弱了基层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能力。
1.3 我国政府长期的国营主导观念挤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国营大中型企业多次实施优惠政策;外资实行减免税收、设立保税区等“超国民待遇”。国企实施的与中小企业不同的市场准入条件和不同的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银行贷款融资条件等“国民待遇”,使得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企业只能享受“亚国民待遇”,经营、融资、发展环境处于不利地位,严重挤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出现目前银行信贷经营中产生“垒大户”倾向。
2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措施探索
第一,完善金融机构体制,改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环境。
发展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根本在于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一要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发展中小企业投资基金。建议由政府牵头成立有一定规模的创业投资公司,提高创业贷款额度,改进服务和管理,给予企业经营方向和管理模式的咨询服务,不断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帮助企业成长。二要大力发展以股票融资为主体的多层次融资体系。自2005年中国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开通以来,一些符合条件的成长性中小企业获得了上市融资的机会,但这只占中小企业的很少一部分,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内主板市场融资,发挥中小企业利用市场机制配制资源的融资渠道作用。三是为中小企业开辟债券融资渠道。作为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我国债券市场仍然未向中小企业开放,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信用,财务状况不佳,但是,确有一批成长性强市场潜力大,资产结构合理且具备较高的信用等级的中小企业,对这些优势企业,仍应向它们开放债券市场,增加它们的融资渠道,允许这些企业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发行短期债券。
第二、完善法律法规,拓宽融资途径
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体系。完善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保证,是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生存依据和操作指南。尽快制定《中小企业担保法》《中小企业融资法》《产业投资基金法》等法律,使中小企业的各种融资渠道都有法可依并积极引导中小企业的投资方向,保障私人投资权益,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中小企业信用度低下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次原因,建立起一个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体系可以有效应对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为中小企业扩展各方面融资渠道提供强有力的信用支持。
第三、加强中小企业自身管理,增强其内在融资能力
规范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的运行绩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与否不仅影响投资决策和资金筹措,而且也影响公司的管理效率和内部凝聚力。因此,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融资能力的必要条件,中小企业一定要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资金管理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前提。我国《小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为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各企业应严格遵守,认真实施。
强化信用观念。中小企业必须强化信用意识,树立诚信形象。从2006年7月份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已在北京、上海等17个省市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各中小企业应积极配合,认真、翔实填报自己的经营信息和资料,打造诚信形象,为今后融资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杜艳丽丁军蓉:治理我国中小企业外部融资难的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2005(7).
[2]贾婷: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对策选择[J].内蒙古统计,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