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住区复合式公园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研究

2009-10-29张卫强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17期

摘 要:针对当前居住区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单一配置模式问题,分析了复合式公园绿地植物设计目标,阐述了复合式公园绿地植物层次构成,并相应地提出了满足生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复合式公园绿地植物配置设计模式。

关键词:居住区绿地;复合式; 植物配置模式

1 绪论

目前居住区植物景观存在结构简单、层次感不强、群落稳定性差、绿地配置形式呆板、绿化效果不佳等问题。空间层次缺乏错落有致的变化,景观构图也显得比较呆板。开花灌木在群落中比例小,难以突出各个季节的色彩变化,从而导致了布局的机械,在平面布局上缺乏疏密相间的变化,缺乏一种绚烂多彩的画面,植物景观的季相不突出。

2 复合式公园绿地植物设计目标

创造人工植物生态群落景观。根据各种具体状况,创建各种人工植物生态群落景观,如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等。

突出丰富的植物季相景观。按照美学的原理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色泽、质地等外部特征,发挥其干茎、叶色、花色等在各时期的最佳观赏效果,尽可能做到一年四季有景可赏,而且充分体现季节的特色。植物季相变化成为园林景观中最为直观和动人的景色,正如人们经常看到的文字描述像海棠雨、丁香雪、紫藤风、莲叶荷塘等。

加强公园绿地生物多样性。挖掘植物特色,丰富植物种类,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植物配置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轻易放弃了许多优良的物种,否定慢生树种,抛弃小规格苗木都是不尽合理的配置方法。因此,在植物配置中,应该尽量多挖掘植物的各种特点,考虑如何与其他植物搭配。如某些适应性较强的落叶乔木有着丰富的色彩,较快的生长速度,就可与常绿树种以一定的比例搭配,一起构成复层群落的上木部分。落叶树可以打破常绿树一统天下(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局面,为秋天增添丰富的色相,为冬天增添阳光,为春天增添嫩绿的新叶,为夏天增添荫凉。

3 复合式公园绿地植物层次构成

居住区公园绿地中常见的复合式绿地配置类型的设计最终落在了各层次植物的选择上来,推荐一些符合北京居住区植物配置模式,以便于设计时参考。

复合上层的植物。应具有较高的观赏性,较强的抗污性,喜阳,冠型端正,树形俏丽,枝下高较高且枝叶较为稀疏等条件的高大乔木。

其中常绿乔木主要:桧柏、侧柏、雪松、白皮松、油松、华山松、蜀桧、洒金柏等。

常用落叶乔木:银杏、玉兰、望春玉兰、紫叶李、杏梅、碧桃、山桃、毛樱桃、樱花、苹果、山荆子、海棠花、杜梨、山皂荚、合欢、国槐、北京杨、早柳、垂柳、金丝垂柳、核桃揪、榆树等。

复合中层的植物。适合于作中层的植物是以植物耐荫性及光合作用特性为选择依据,并具有较高观赏性及管理粗放的灌木为主。

适合于林下蔽荫条件下的植物:粗极、大叶黄杨、鸡麻、紫薇、连翘、小花漫疏、大目琼花、金银木、棣棠、红瑞木、蓝荆子、柳叶绣线菊、四照花等。

适合于林下半荫或全光照条件下的中层:小叶黄杨、沙地柏、碧桃、紫荆、郁香忍冬、太平花、珍珠梅、紫叶小聚等。

适合于林缘或疏林草地:矮紫杉、山植、紫丁香、黄护、西府海棠、丰花月季、紫叶李、牡丹、榆叶梅、锦代花等。

适宜作下层的植物。适合于作下层的植物多为耐荫地被要求耐荫性极强。

适合于荫蔽林下栽植的有:美国地锦、金银花、扶芳藤、紫花地丁、宽叶麦冬、大花萱草、丹麦草、苔草、荚果蕨等。

适合于生长在林缘及林间空地的植物有:地被菊、山荞麦、紫藤、美国凌霄、二月兰、马蔺等。

4 居住区复合式公园绿地植物设计类型

乔木+灌木+草花+草坪这种模式称这复合式植物配置模式。有利于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可最大程度提高叶面积和绿量,景观层次丰富,季相变化明显,应作为公园绿地的主要结构模式,在北京居住区公园绿地中常用以下几种配置模式。

观赏游览型植物配置。观赏型植物群落中季相变化应用最多,在设计中讲究春花、夏叶、秋实、冬干,通过对植物的合理配置,达到四季有景。观赏型植物群落的建设注重艺术美与意境美,运用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微差,对比与协调等美学原则,采用有障有敞、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张有弛等手法造景,富有季相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强调意与形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用植物寓意,联想来创造美的意境,寄托感情。

观赏游览型绿地在居住区中以规则修剪的色块植物为主景的中心游园为主。此植物群落以修剪整齐的金叶女贞、紫叶小檗、大叶黄杨为基调,兼顾四季景观,春有玉兰、樱花、榆叶梅、连翘、丁香、马蔺、二月兰等,夏季栗树花开,秋季柿子满枝头,形成一个景观层次丰富,植物密植,绿量大,景观时序性长的植物景观。

地方文化型植物配置。利用植物的内在品质与当地文化及地理环境紧密结合,形成不同类型的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从而使人们产生各种主观感情与周边环境之间的景观意识,引起共鸣和联想。如松之坚贞不屈,梅之清标雅韵,竹之刚正不阿,兰之幽谷品逸,菊之傲骨凌霜,荷之出污泥而不染,松柏长青、牡丹富贵、桃花幸福等,都是可以与地方文化相结合进行设计的范例。

生态环保型植物配置。生态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是以保护居住社区环境,促进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植物群落。针对居住社区的环境特点,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多用于减少噪音这一环境危害。较好的配置方式就是在社区绿地上采用常绿阔叶乔木+常绿灌木+草皮或地被植物这样的复层种植模式。

居住社区环境公园生态环保型绿地宜以规则式的叠水和景观长廊为主景,其植物群落为:上层:金枝垂柳+白蜡+银杏+樱花+紫叶李+油松(白皮松);中层:金叶女贞+牡丹+紫叶小檗,大叶黄杨+小叶黄杨+桧柏球;下层:大花萱草+冷季型草。

此配置模式多以金枝垂柳、白蜡为主要上层乔木,金枝垂柳金黄色的枝条迎风摇曳多姿,白蜡、银杏秋色叶黄灿灿,天目琼花、金银木、紫丁香、紫薇等开花植物丰富春季及夏季的景观,金叶女贞、紫叶小檗、小叶黄杨色叶植物密植形成基调,围合成层次丰富的植物空间。

保健型植物配置。营造生态保健型植物群落有许多类型,如体疗型植物群落、芳香型植物群落、触摸型植物群落、听觉型植物群落等。设计师应在了解植物生理、生态习性的基础上,熟悉各种植物的保健功效,将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科学搭配,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立体植物群落。

推荐配置模式为(植物群落复层结构为:上层+中层+下层+水生植物)。其中,群落上层乔木垂柳、水杉与主水景相映成辉,婀娜多姿,碧桃与垂柳形成桃红柳绿的景观,元宝枫、栗树以秋色叶渲染秋景。迎春、绣线菊、西府海棠、连翘、榆叶梅、紫薇、金银木等充实春、夏、秋的景观,金银木秋冬之果亮丽红艳,冬季翠绿的白皮松、沙地柏又可构成层次丰富的冬景。水中的从从水葱、菖蒲,朵朵睡莲无不给人以宁静、详和的感觉。

5 结语

居住区绿化种植模式复层结构:乔木(上层植物)+灌木(中层植物)+花卉、地被植物、草(下层植物)构成2-3层的植物种植结构,强调植物群落整体的景观效果及生态效益,在现实工程中值得推广和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使绿化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提高城市居住区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朱钧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夏永梅.居住区绿地利用现状及状况的研究[J].中国园林,2002.3.

[3]施正飞.居住区绿化植物配置与树种选择[J].江苏绿化,2003.4.

[4]瞿春燕.水生植物在生态居住区中的配置应用[J].园林,2008.11.

作者简介:张卫强(1978-),北华大学林学院毕业,本科,助理工程师,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