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桥头跳车问题的几点体会
2009-10-29王立明
王立明
摘要:本文分析了桥涵头跳车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关键词:桥涵台背;跳车;原因;处理措施
1 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道路交通量的不断增加,高等级公路的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人们对路面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路面的耐久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一大批高速公路的建成一些质量问题也被人们越来越重视,桥涵头跳车现象就是其中主要质量问题之一。这一问题不但直接影响人们乘车的舒适性、安全性,同时会加剧汽车零部件和轮胎的损坏,并使路面积水,加速路面的破坏。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就桥涵头跳车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2 桥涵头产生跳车现象的原因:
2.1 桥梁、涵洞的台背填土由于压实机械的作业面狭小而压实不到位,特别是对台墙后侧及翼墙内侧,要使其达到规定要求更有一定难度,从而导致该处路基压实质量下降,通车后引起路基的压缩沉降。
2.2 台背填料与台身的刚度差别大,造成不均匀沉降。
2.3 台背后路基地质条件与其他路段不同,地形起伏较大,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
2.4 桥涵处台背填筑高度较大,产生的基底应力也相应增大,因此产生的地基沉降也较其他路段大。
2.5 在桥梁、涵洞与路基结合处常会产生细小缩裂缝,雨水渗入后,使路基产生病害,导致该处路基发生沉陷。
2.6 桥梁伸缩疑缝在选型和施工时考虑不周、处理不当,产生跳车现象。
2.7 桥涵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台背回填,未经一段时间自然沉降,易导致跳车现象。
分析以上原因,桥涵台背处产生跳车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路基压缩沉降和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
3 消除或避免桥涵头跳车现象的措施:
3.1 填料应尽可能采用砂类土或渗水性材料,并应保证材料质量,填料的细料含量不宜过大。当采用非渗水性土时,应在土中加入石灰、水泥等稳定材料进行处理。桥涵台背处路基的压缩沉降量一般较大。为保证填筑质量,一般应选用内摩擦角较大的透水性材料,如碎石、砂砾等。另外,使用此类材料也利于较好的排出渗入到台背缝隙中的雨水。
3.2 桥涵台背应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分层松铺厚度宜小于20cm,当采用小型夯具时,松铺厚度不宜大于15cm。并应充分 压(夯)实到规定要求。目前也有一些建设项目采用水撼法施工,其分层松铺厚度可适当增大,加水后充分振捣,效果也很不错。
3.3 台背后填筑透水性材料,应满足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要求。在通常情况下,桥涵填土范围按照规定台背填土顺路线方向长度,顶部为距翼墙尾端不小于台高加2m;底部距基础内缘不小于2m;拱桥台背填土长度不小于台高的3-4倍;涵洞填土长度每侧不应小于2倍孔径长度。
3.4 桥台背后填土宜与锥坡同时进行,涵洞缺口填土应在两侧对称均匀分层回填压实。
3.5 挡墙背面填料宜选用砾石土或砂类土,墙趾部分的基坑应及时回填压实,并做成向外倾斜的横坡。填土过程中,应防止雨水的侵害,回填结束后顶部应及时封闭。
3.6 为消除桥台和台后填方段的差异沉降变形,需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尤其是特殊路基。正确处理好桥背软弱土地基是减少工后沉降、控制桥头跳车的重要技术措施。常用的方法有换土法、超载预压法、减少附加应力法、排水回结法、粉体搅拌桩法等复合地基法。
3.7 桥头设计过渡段,即在一定长度范围内铺设过渡性路面或设置搭板,可以使在柔性结构路段产生的较大沉降通过过渡段或搭板至桥涵结构物上,车辆行驶就不至于产生跳车现象。
3.8 在靠近构造物背后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也可在桥台与填方结合处及过渡段的路面下设置垫层,防止路面下渗水进入填方。对中间为砂砾填料,两侧为土类填料的填方与加固地基的连接处做纵向集水管和横向排水管,以排泄填方与加固地基之间的下渗水。
3.9 通常情况下,宜先进行桥涵施工,待桥涵经过一段时间自然沉降后,再进行台背填土。在北方地区,一般是第一年进行桥涵施工,经地第一年冬季和第二年春季的自然沉降后,再进行台背填土,这样也可以有效的防止桥涵头跳车现象的发生。
4 结束语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任何科学的工艺和先进的设备都离不开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想要消除桥涵头跳车这一现象,达到行车舒适性、安全性,减少经济损失,就要从路基施工准备阶段开始重视。提高所有参建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加强质量意识。现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要切实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保证按施工规范和设计文件施工,做到层层把关,强化施工管理完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提高施工质量,才能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问题,使工程质量和社会效益得到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