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业绩评价要素视角下的企业业绩评价基础理论研究

2009-10-29王玲俊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18期
关键词:业绩评价基础理论

陈 健 王玲俊

摘要:企业业绩评价由来已久,但对于业绩评价的基础理论却一直存在争议。文章以业绩评价要素为出发点,通过先分后总的顺序来研究企业业绩评价的基础理论。最后,得出企业业绩评价的五个基础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权变理论、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

关键词:业绩评价;企业业绩评价;评价要素;基础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8-0066-03

业绩评价实践已有较长的历史,现代企业业绩评价的开端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初杜邦公司开始使用投资报酬率。我国的业绩评价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的,当时国家开始推行企业经济核算制,相应地企业内部开展了班组经济核算,这可以说是我国业绩评价的萌芽。此后,以统计和财政部门为主,全国性的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得以建立并不断的完善。2002年,财政部修订了1999年颁布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使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理论体系更加科学。但迄今为止,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业绩评价基础理论框架。理论的来源是实践,同时又指导和预测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所以,为了更好的开展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实践,对业绩评价基础理论框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业绩评价要素概述

虽然我国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业绩评价基础理论框架,但对业绩评价构成要素这一问题的看法已基本趋于一致。如今的研究者普遍应用的业绩评价要素体系是由杜胜利在1999年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完整的企业绩效评价系统应由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报告等七部分组成。本文以这一业绩评价要素体系为出发点,来构建企业业绩评价的基础理论框架,下面分别介绍这七个业绩评价要素:

(一)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是业绩评价的行为主体。一般指与评价对象存在利益关系、关心评价对象业绩状况的相关利益人,包括资本的所有者、经营管理者、相关利益主体、政府部门等。从业绩评价的产生及发展来看,它是为解决经济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委托代理矛盾而建立的,这些矛盾主要包括资产所有者(委托人)和经营管理者(代理人)之间的矛盾,也包括政府部门以及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和企业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双方构成了系统的主客体。

(二)评价客体

评价客体是绩效评价的行为对象,包括被评价的企业和企业的经营者两个方面。一般由评价主体根据其需要和实际情况确定,例如政府可以将国有大中型企业、国家重点企业列为评价对象;企业集团总公司可以将子公司列为评价对象;投资者可以将被投资者列为评价对象等等。

(三)评价目标

正如上面1中所提到的,解决委托代理矛盾是建立业绩评价的初衷,在业绩评价实践中,为了实现这一终极目标,评价主体必须针对评价客体设计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合理的评价方法来进行评价。业绩评价目标是整个评价过程的灵魂,它是根据评价主体的需求而确定的,对整个评价系统设计和运行起指导性作用。

(四)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评价对象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即对评价对象在哪些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指标的选取要依据评价目标和评价对象的需要设计,要能够反映评价对象的特征。评价指标有财务方面的,如权益净利率、销售利润率、每股收益率等;也有非财务方面的,如市场占有能力、顾客满意度等。在进行评价指标的研究时,需要注意的是要区分对企业的评价还是对管理者的评价,因为对于两者评价目的是不同的,应分别设计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五)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就是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评判的具体尺度。通过评价标准,可据以将评价对象的好坏、强弱等特征转化为可以具体进行计算的度量。如果没有评价标准,也就没有了评价的参照,那么评价也就无从谈起。由于评价的目标、范围和出发点不同,必然要有相应的评价标准与之相适应。并且,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评价标准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评价标准是相对的、发展的、变化的。

(六)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企业绩效评价的具体手段,即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来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进行实际运用,以取得公正的评价结果。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

(七)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是评价工作最终结果的表现形式,是结论性的文件,体现了对客体的价值判断,它主要对评价主体产生影响。评价报告必须客观、公正、准确地反映企业情况,准确描述企业的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情况、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等,并对企业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以上七个要素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所谓的业绩评价系统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业绩评价系统综合考虑了业绩评价的各个要素,显示了业绩评价的整个过程。根据这一系统,我们可以站在评价要素的角度上来对业绩评价进行重新定义,即业绩评价是以解决委托代理矛盾为目标,由评价主体设计特定的指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标准来对评价客体所进行的评价活动,最终的评价结果以评价报告的形式来显示。下面,我们将以先分后总的顺序来探讨业绩评价的基础理论。

二、评价要素视角下的企业业绩评价基础理论探讨

(一)分述

1.业绩评价是以解决委托代理矛盾为目标的,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业绩评价首要的基础理论应是产生在现代公司制条件下的委托代理理论,它是揭示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发展和协调机制及其有效性的理论,主要讨论的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逆向选择、道德危机及机制设计问题。我国的研究者也普遍认为这一理论是业绩评价的基础理论,如孙薇、刘俊勇在他们的《企业业绩评价:战略的观点》一书和姚正海在其《高技术企业业绩评价问题研究》一书中所提到的。

2.业绩评价需由评价主体设计特定的指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标准来对评价客体进行评价,这句话中包含了多个评价要素:

(1)评价主体。从上文所提到的评价主体的概念来看,评价主体其实就是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但这并不表示评价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仅从评价主体这一要素上,我们并不能看出任何基础理论。

(2)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从评价指标的设计来看,需要针对评价客体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并且它要综合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这一点刚好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思想相附,也就是说,评价指标这一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其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结成的一系列契约,是各种利益相关者协商、交易的结果,承载着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要求,无论是投资者、管理人员、员工、顾客、供应商、还是政府部门、社区等,他们都对企业进行了专用性投资并承担由此所带来的风险,企业应当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负责。并且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领域中,企业业绩评价是整个理论的核心,这是因为诸如谁来进行企业业绩评价、评价企业的什么业绩、采用何种方法来评价、评价结果如何应用于企业的管理等问题实际上就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内容。

而从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共同特性来看,它们都具有一种相对的、变化的特性,这种特性与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权变理论的核心思想刚好一致。权变理论认为,要使一个企业组织有效地满足环境变化的需要,则应使其各个子系统要素的设计与环境的变化保持连续的一致性。根据该观点,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业绩评价系统的建立(主要体现在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方法的选取)应有权变的观念,建立一种权变的业绩评价的方法结构。

(3)评价客体。业绩评价的客体毋庸置疑是企业的业绩,而企业是一个人造的开放系统,其经营既受外部因素影响,又受内部环境条件的制约。因此,构建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就要从系统的观念出发,借助系统分析及运筹学、控制论等其他方法,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相关要素的分析,对系统内整体与局部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进行综合考察,以设计出满足实践需要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如何来实现这一过程,系统论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

3.评价报告。如果作为个体单独地来研究评价报告,它仅仅具有其自身的含义,而没有体现任何的基础理论。但评价报告作为业绩评价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它显示的评价结果能起到反馈的作用,使企业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二)总述

根据哲学的观点,整体的各个部分有各自独特的功能,但当部分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时候,便会产生新的功能。现在,我们把以上七个要素组合在一起,把它当作一个整体,也就是所谓的业绩评价系统,来看看业绩评价系统会体现出什么新的基础理论。

业绩评价是企业管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必须有利于企业长期目标的实现,突出企业整体利益,体现外向型决策的需求。为此,业绩评价必须与战略管理有机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用战略管理理论来指导业绩评价工作。显然,战略管理的思想贯串于整个业绩评价工作中,战略管理理论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业绩评价的一个基础理论。企业战略管理要求业绩评价系统为战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信息支持,通过业绩评价能够检验战略的一致性、协调性、可行性和优势特征,有助于剖析企业经营状况,正确引导经营行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王化成认为,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和战略修正四个阶段,战略管理对业绩评价的影响在于与战略管理过程相适应。业绩评价过程也分为四个阶段,即: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控制与管理、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从评价要素这一角度来看,企业业绩评价的基础理论包括: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权变理论、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其模型可用图2表示:

参考文献

[1]孟建明.企业经营业绩评估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社,2002.

[2]孙薇,刘俊勇.企业业绩评价:战略的观点[M].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

[3]杜胜利.企业经营业绩评价[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姚正海.高技术企业业绩评价问题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5]梁杰,王海燕.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理论框架的构建[J].商业研究,2001,(1).

[6]马璐.企业战略性绩效评价系统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陈健(1985-),男,江苏江阴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理论与实务;王玲俊(1984-),女,江苏丹阳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理论与实务。

猜你喜欢

业绩评价基础理论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
高速公路智慧服务区基础理论探析
关于徐州路兴内部业绩评价的研究
国外碳财务相关研究回顾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理、情、技”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