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障人士回归社会的社区服务模式探索

2009-10-28修宏方

学理论·下 2009年9期

修宏方 李 娜

摘要:智障人士及其所在家庭由于自身或外界的多种因素影响,一直处于相对弱势的社会处境中。他们往往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险、医疗保障、康复训练等方面都显得较为被动,无法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社区服务对智障人士回归社会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社区服务的个案管理模式和家庭服务模式是比较适用的服务模式。

关键词:智障人士;回归社会;社区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6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3—0047—03

一、社区服务中的个案管理模式

在从事社区服务中,最常用的工作方法有个案管理和社区工作。“个案管理是一种提供服务的方法,它有专业社会工作者评估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的需要,并安排、协调、监督、评估及倡导一套包括多种项目的服务,以满足特定案主的复杂需求。”[1]它强调的是来自不同的福利及相关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对社会支持网络资源进行开发、协调与管理,为某一群体或某一案主的多重服务进行协调、整合的过程,主张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为有复合需求的案主提供长期性、综合性需求的需要服务,目的是将多重的服务资源通过服务体系输送给案主,增强案主获得和使用资源的能力。

(一)个案取向的个案管理模式

北京慧灵每年都会在各高校招收一批实习社工或志愿者,要求每位实习社工必须选择北京慧灵中的一名学员作为自己的个案对象,对其进行个案跟踪管理。首先社会工作者要对案主每天的言行举止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定期作一次详细的总结和分析,在个案的分析和管理过程中,充分认识学员的每一次细微变化和提高,并根据记录和分析情况,对他们的培训方向和服务方式进行调整。这种方式不但为智障人士提供了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而且为机构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机构职能和效率,也为广大社工专业学生提供了更有效的实践机会。虽然也会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实习社工的经验不足,专业水平不够,在介入的过程中出现发生错误的情况,有时无法理解或解答案主的问题,或许还会有与案主发生冲突的状况等。但总体来说,这种个案管理模式还是利大于弊的。

在智障人士回归社会的社区服务模式中,案主取向的个案管理模式应起主导作用,这种模式是指社会工作者以赋权为导向,聚焦于案主的优势而非问题。首先,个案工作人员对案主的需求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评估,分析案主的个人优势及环境优势。个案工作人员必须鼓励案主及其服务者表达需求,以其需求为本,并为案主分析可供选择的资源,让案主参与到个案计划的制订中,个案工作人员通过协助案主设定目标和为完成目标所需的步骤,使案主提高个人优势意识,当案主获得机会分享影响问题甚至生活决定权时,案主的权力就得到增强。案主参与到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中,其获得资源和运用资源的能力亦将得到提高。另外,定期检讨及修订个案计划也是此模式的一大特色,我们提倡计划跟上案主而非限制案主,这样灵活的贴身服务才能根据案主的不同发展阶段为其赋权。

北京慧灵三原色工作坊实施的个案管理模式便是这种一对一的个案跟踪研究,通过对学员的跟踪记录到进一步分析,并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定期进行培训方案及服务内容的修改,从而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例如:在北京慧灵实习期间,笔者的个案对象是一位23岁的女孩,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笔者发现她的个性比较内向,面对陌生人有点胆怯,工作能力比较差,但她的自理能力比较强,基本能自理,并有很强的自尊心和提升自己的愿望。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制定了详细的介入计划,首先摆正自己的心态,以朋友的身份真心地去理解和帮助她,很快便与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接下来,按计划对其优点加以扩充,对其缺点加以改正,把服务的重点放在培养她的独立性格和工作能力上,主要通过午休时与她交流,让她充分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并鼓励她为自己以后的生活做计划;最后,根据她自身的优势及其家庭生活环境,为其制定了比较详细的基本工作训练计划书,并动员她身边的成员进行共同监督。同时,为了锻炼她的胆识,笔者利用户内或户外的活动过程,主动与她接近,带她多参加集体的活动,并在实践过程中教她一些基本的礼仪知识。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大家都说她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工作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终于在2007年年末走出社区,应聘去一家宾馆从事清扫工作(支持性就业)。虽然最后由于各种原因辞职再次回到了北京慧灵,但笔者相信不用多久,经过她自身和工作人员的努力,她会更好地融入到这个社会中。

(二)系统取向的个案管理模式

系统取向的个案管理模式认为社会问题或案主的问题主要在于个人或群体在系统中的关系失调,它侧重于在案主体系、资源体系、服务运作体系及目标体系之间的协调与运作。例如:北京慧灵为了让智障人士达到自立、自理,回归社会,利用社区资源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参与社区生活的机会,通过组织娱乐休闲活动,乘公交车去公园,参观探访老人院、博物馆、社区文体中心,到商店、超市购物等活动,让智障人士学习独立承担责任,培养其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公共秩序的意识,提高参与和使用社区资源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同时,北京慧灵除了训练学员掌握日常生活的技能外,还通过小组活动和个别训练提高自理能力和业务水平。北京慧灵对智障人士的训练是因人而异、依人所好的。根据每个智障人士的残障程度,按个人喜好、能力高低,安排他们开展不同的活动,做不同的事情。为此,北京慧灵三原色设置了厨房服务组、手工艺工作组、绘画组和表演组等,将个人的能力及其面对的各种问题与需求与机构提供的相关服务相结合,通过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协调与运作,最大限度地开发智障人士的潜能。

综上所述,对于智障人士回归社会的社区服务模式而言,在社区中,我们要求给社区所有智障人士建立案主档案,通过积极地了解和确认特定的工作情境和智障人士的工作表现特征及需要训练和辅助的程度,社区要根据评估结果,对智障人士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培训,具体安排对本社区智障人士的支持性服务。根据时间的推移定期整理、分析和研究案主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间段对每个智障人士的发展和工作做具体的调整和改变,并制定详细的计划,争取采用这种方式,使智障人士的康复训练达到预想的效果,真正做到自理、自立,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

二、社区服务中的家庭服务模式

家庭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心灵上的一个归宿。“社区服务模式能为残疾人士提供更加类似于家庭生活的环境与服务,这有助于残疾人士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朋友尽可能多,有助于他们参与正常生活、重返社会。”[2]在社区家庭服务模式中,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家庭服务方式。

(一)针对智障人士本人的家庭服务

一般来说,家庭被我们看作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个体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团体,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照顾、相互扶持。在北京慧灵,却在用另一种方式在诠释着家庭。北京慧灵成立了慧灵家庭(北京慧灵称其为“家庭式住宿服务”),智障人士若有家庭或经济上的困难,都可以长期或短期入住慧灵家庭。

这些“家庭”与普通人家有着相同的家庭布置,有客厅、卧室、阳台、家具电器等,每个“家庭”由一位“家庭妈妈”照顾不超过6名的“家庭成员”,“家庭妈妈”把智障人士都视为自己的儿女一般,带他(她)们一起生活,料理家务,清洁个人卫生或环境卫生,买菜做饭或带他们一起去为“家庭”购物等等,在这种平等、开放的家庭环境下,提高智障人士的家庭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培养他们一些生活的常识和基本自理能力。例如,慧灵家庭每周都会安排一次超市购物,去超市购物之前,“家庭妈妈”会把一周要购买的主要物品成编成几个纸条,然后按智障人士的能力把纸条分发给他们,让他们进入超市后,根据纸条上的内容,独自购买纸条上所写的商品,最后购齐后在指定的地点集合(整个过程会有社工进行指导)。在超市中,服务人员对他们都已不陌生,有的已经很熟悉,会热心地帮助他们,这让笔者印象深刻。这种参与性强的活动让智障人士真正了解生活,接触社会,更好地融于社会。在这种特殊的“家庭”中,有平等、参与、共享的氛围,一家人共同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有利于打破了智障人士的孤僻心理,发现并发展成年智障人士的潜能,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促进生活自理能力和交往能力的提高。也让社区居民能更好的认识了解他们,带动社区内其他的居民。

在北京慧灵,我们接待了一位25岁来自沈阳的男孩,初次与他接触的时候,我们了解到他存在很大的语言障碍,很沉默,也害怕与陌生人接触。据案主的父母介绍,他是小时候由于疾病导致智力障碍,因为无法医治,在他八岁的时候,父母把他送进了当地的启智学校,进行学习和基本康复训练培训,那段时间他的沟通能力和自理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提高,能与亲人、朋友做简单的交流,回家会经常与父母交流在学校发生的事,还会做一些比如洗碗、拖地等简单劳动。但随着案主年龄的增长,从启智学校毕业后,在当地没有找到合适的接收组织或机构,再加上家长每天都要上班,没时间照顾他,就把他独自关在一个屋子里,虽然为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但渐渐地,父母发现自己的儿子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行动也越来越迟缓,还害怕接触陌生人,他们很焦急但不知怎么做,一次偶然机会在网上看到了北京慧灵。对于这样的案主,北京慧灵采取了社区“家庭照顾”的方式,让他在社区中进行康复训练,并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经过工作人员和智障人士自身的努力,案主有了很大的变化,他克服了与人交往的恐惧、打破了自我封闭的心理,并学会了一些基本的自理活动,渐渐融入北京慧灵集体、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

(二)针对智障人士家长的家庭服务

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造成智障者自我封闭、社会适应不良的一部分原因来自家庭本身,在智障人士的家庭中,家长面临着很多压力,其中包括经济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压力。智障人士的家长往往存在内疚、自责与迷茫的心理,加上缺乏外部支持,在习得性无助感和“家丑不外传”观念的驱使下,容易走向自我排斥,从而选择将智障子女与社会隔离。另外,“有研究表明:父母及其他成人对弱智儿童的低期望以及在生活等方面过分的包办代替,使得这些孩子本来就极需发展的适应行为丧失了接受锻炼的机会。这样,他们的适应行为只能长期的停留在原有的发展水平上,使其更加依赖于他人的帮助。”[3]但父母的衰老和离世,又无法终身陪伴照顾他们,所以智障人士的家人对改变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愿望十分强烈。这也是我们进行干预,提供服务的支持力量。

社工的介入可以使家长对智障人士进行重新认识,缓解家长的心理压力。同时,社工也可以为家庭争取外部资源的支持和帮助,改善家长与外界的隔离状态,使其以一个良好的心态配合智障人士回归社会的工作。北京慧灵为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为智残人士家庭成员组织教育、社会与休闲活动、智障人士看护人员交流会议等活动来提高他们对智障人士的认识水平和看护能力。二是为智障人士家庭提供咨询,家长可随时与机构工作人员就学员的情况进行交流与沟通。三是组织智障人士家长交流情感、经验与困难,相互帮助与支持。同时还为智障人士及其家庭组织与正常人士共同娱乐的活动来促进他们之间的融合。例如:北京慧灵曾举办过一次“亲子游”活动,此次活动邀请慧灵所有学员及他们的父母一起进行春游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家长们看到了自己有缺陷的孩子与社会的接触很融洽,他们行动基本可以自理,一路上很热情地与社区居民打招呼,人们的目光不同于以往的诧异或嘲笑,更多的是理解、欢迎和关爱,在这里笔者看到很多家长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表情。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北京慧灵组织了家长与智障子女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智障人士与智障人士之间的互动节目与活动,不仅促进了智障人士家长对孩子进行重新认识,同时加强了智障人士家长间互相交流沟通,建立互相帮助与支持的联络体系,进一步增强了智障人士家长教育子女的信心。社工也会根据不同的学员传授家长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家庭和社区共同为了智障人士回归社会作出努力。

上述两种模式构成的综合性家庭服务网络是北京慧灵社区服务模式的特色服务之一,它与机构的日间活动中心、日间训练中心,以及多种医疗、职业治疗、物理治疗等智障人士康复服务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的智障人士社区康复与服务模式。在这种社区服务模式中,智障人士不仅得到了社区成员的接纳,而且得到了他们的积极支持。他们不再需要从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庭和社区中“剥离”出来,送进封闭式的机构,而是在现实社区环境中通过有效的支持,过上一种与正常人相当的常态生活。

智障人士回归社会的社区服务模式主张智障人士回归社会不仅是要对一个人一个家庭进行服务,而是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智障人士,通过高度整合社会资源,使智障人士获得生存发展空间和生存的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使之真正达到自理、自立。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政府出台政策,还需要组织建立社会化工作方式,使卫生、医疗、教育、就业、维权、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等方面都改变观念,通力合作创设减少歧视增加关怀的社会环境等。这一社会模式的运用不仅可以改变智障人士本人及其家庭的命运,也会对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做出新的探索和贡献。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残人联合会,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主编.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邓猛.社区融合理念下的残疾人康复服务模式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5,(8):23-26.

[3]张福娟.智力落后儿童适应行为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2,(2):170-174.

(责任编辑/石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