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执政为民的生动实践 科学发展的和谐乐章

2009-10-28袁仁庆邓永龙李朝晖

当代贵州 2009年17期
关键词:盘县村寨文明

袁仁庆 邓永龙 李朝晖 张 华

“百村文明”工程是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新农村建设的“孵化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助推器”。深深根植于盘县这块红色的土地。越来越被广大干部群众认可。

贵州“西大门”的盘县,世誉“煤电之城”。2003年,盘县县委、县政府致力破解“三农”难题,提出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目标”;2006年继而推出“五个基本”的发展战略。“百村文明”、“千户安居”、“万户温饱”工程随即启动。“百村文明”工程开展六年来。集中体现了盘县县委、县政府执政为民的新理念,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城乡和谐的新举措,为“两欠”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奏出了科学发展的和谐乐章。

“百村文明”:科学发展的和谐乐章

“百村文明”工程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一核心,采用统筹兼顾的方法,从农业大县和资源大县的实际出发,顺应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奏响了富于时代特色的生动乐章。

党政重视,形成合力。2003年,县委组织县直相关单位、37个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以及宣传委员100余人前往遵义余庆县学习借鉴“四在农家”经验,年底在盘江镇召开村镇精神文明建设观摩会。2005年,将“百村文明”工程列为“十件实事”之一,2006年列入乡镇目标考核内容。2008年,整合资金1100多万元,实施整村推进,由此“引”出9486.29余万元的“百村文明”工程总投资,达到了花小钱办大事,小马拉大车的效果。“县乡财政补一点,有关部门帮一点,集体群众筹一点,社会力量捐一点”,形成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良好格局。

强基固本,增强后劲。“百村文明”工程紧紧围绕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和提高基本素质的目标,不断增强了农村发展潜力和后劲。为避免一哄而起、大拆大建和“政绩工程”等倾向,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预先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逐步推进,因而出现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生动景象。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6.9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40元;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总产值达176.5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绿色食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壯大,有的村初步形成了农商贸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新格局,一批在“百村文明”中成长起来的“能人”,如今成了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

产业主导,文化铸魂。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改善了,群众的求富爱美之心更加强烈,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由此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式的小农经营模式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富裕起来的农民积极加入到美化、绿化村寨的实际行动中,进一步提升精神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科技示范户”以及“学习之家”、“好公婆”、“好儿媳”等评选活动,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以此向各种陈规陋习宣战,遏制了歪风邪气,营造了良好道德风尚,“星级文明户”创建户数已占全县农户的40%。很多村寨还自发地组成了秧歌队、锣鼓队、篮球队等,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西冲镇小河村组织了文艺宣传队,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经常被邀请参加商业性演出,2008年,女子龙灯队还在全省农民运动会获得了道德风尚奖项。淤泥乡麻朗垤村是个纯彝族村寨,过去一家有红白喜事,全村人都放下手中活计去“帮忙”,一“帮”就是个把星期十来天,很多人家就此被吃穷。村支“两委”下决心移除这一陋习,群众大会上,村民们对这一提议极力支持,高票通过,并成立了村红白喜事理事会,统一负责各家婚丧嫁娶诸多事宜,既杜绝了浪费,又发展了生产。

示范引导。逐步推进。盘县“百村文明”发轫于1999年的“精神文明示范村”创建活动。当时各选择了一个富裕村、温饱村、贫困村进行创建,没有硬性指标,只有“结合实际,量力而行;改善条件,提高素质”的指导思想。三年过去,三个村在丰富创建内容上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并分别辐射和带动了一些村寨,为“百村文明”工程的推广普及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2003年底,又在盘江镇胜江村等五个村寨试点的基础上,通过示范观摩会的形式才予以在全县推开。2008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到的99,5%,农民参合率达98.44%,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全面铺开,农村就业结构显著改善,非农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3%,贫困人口由1998年的36.68万人减少到2009年初的24.32万人,减少了12.36万人。可以说,“百村文明”工程就是一个不断示范探索、不断丰富完善、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这也是“百村文明”工程为什么受到广大农民广泛拥护、满意和赞成的根本原因。

“百村文明”:执政为民的生动实践

盘县“百村文明”工程以“五改三建一规范”为主要内容,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以及提高农民素质,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为基本目标,以政府主导、群众投入、企业帮扶、示范带动、典型领跑为基本运行模式,有计划地在全县450个行政村2000多个自然村寨中逐步推开。

彰显了科学发展的生机与活力。盘县县委、县政府科学分析准确把握县情,选准了“百村文明”工程这个抓手,从农村破题,推动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盘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53.5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3114元,财政总收入达27.32亿元;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经济强县第2位,西部百强县第25位,全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百强第29位,提前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前两步战略目标,开始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逐步成为贵州西部新的重要增长极。一位诗词爱好者感慨家乡变化,写下“发展快,高速度,家乡喜讯传无数,名牌轿车开入户,茅屋草堂变别墅,万家乐欢幸福”的诗句。

奏响了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新乐章。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盘县矿群矛盾、工农纠纷越来越突出,不仅影响煤矿的正常生产。还影响到农村的和谐稳定。在“百村文明”工程的生动实践中,县委、县政府研究出台了构建和谐矿区的“1+11”文件,对矿区新农村建设、煤矿开采行为、群众利益补偿、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治理、危害和谐矿区建设行为处理等进行规范,确保老百姓的经济利益。“1+11”文件运行以来,因矿群纠纷停产的25对煤矿相继恢复了生产。人们的心态变得平和、理智,很多村寨基本做到民事纠纷“不出村”,有的甚至为“零调解”。

顺应了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要求。2003年以来,盘县“百村文明”创建工程全面展开,截止2008年底,已有377个村寨完成创建任务,受益农户7.13万户。“四在农家”活动深入开展,不断强化富的措施,丰富学的内容,创造乐的条件,改善美的环境。在省级一类贫困乡马场乡工程完工之时,当地群众由衷地发出了“党和政府想得比我们爹娘老子还要周到”的肺腑之言。

激发了贫困山区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新热情。“百村文明”工程不但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而且激发了群众的内在动力,形成了村村争着干,群众推着干部干的热潮。创建工作中,群众自筹资金往往数倍于财政补助资金,大部分工程都是群众踊跃投工投劳建成。

“百村文明”: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百村文明”工程是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新农村建设的“孵化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助推器”,深深根植于盘县这块红色的土地,越来越被广大干部群众认可。

启示之一:抓住根本,把握实质,坚持把党的主张政策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真正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民最需要什么、最盼望什么,只有农民心里最清楚。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始终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内在要求,转化为人民群众统筹城乡、跨越发展的积极动力,激发出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强大智慧和力量。

启示之二:扭住发展,瞄准和谐,始终把群众呼声当做第一信号。对于解决安全生产、地质灾害、环境保护、矿群矛盾、征地拆迁、社会治安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盘县连续打响了煤炭安全生产、决战交通等“五大战役”,使出加强地方煤矿安全生产“三大杀手锏”,坚持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启示之三:关注民生,情系百姓,始终把群众利益置于最高位置。“百村文明”工程推动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让改革发展的成果为全县人民共享,进一步树立了党执政为民的形象,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启示之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始终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最高追求。坚持增强以城带乡、以工哺农能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突出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猜你喜欢

盘县村寨文明
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路径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锅巴粥
对不文明说“不”
盘县关工委开展“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活动
文明歌
六盘水:盘县1月份税收实现高增长
盘县老年门球队在协作赛上获第一名
盘县老年大学建立老年书画教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