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媒体与古诗教学的美育效果

2009-10-28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5期
关键词:图画古诗意境

佟 伟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本身具有韵律和谐、诗画合一、感情充沛、意境深远的特点。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我们应借助其特点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笔者在教学中感到,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

段,能有效挖掘古诗的美育因素,增强古诗教学的美育效果。

一、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古诗短小精练、形象生动、韵律优美、节奏分明,充盈着音乐的旋律和美感,读来朗朗上口。教学时选择恰当时机用多媒体播放古诗的配乐朗诵,让学生用心听、随着读,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从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节奏中,学生可以感悟到重点字、词、句所表达的形象美、色彩美、音乐美。和谐的音乐背景,能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同时,优美的音乐也能创造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例如:在教学《思乡组诗》时,以《月之故乡》作为贯穿全课的背景音乐,营造了绵绵的思乡氛围,很快把学生带入了诗的意境中。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以《寞》作背景音乐,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动情诵读,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乡愁表达得淋淋漓尽致。

二、再现古诗的图画美

诗,是用有声有色的语言描绘出来的生活画卷。但它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不能按照生活矛盾的发生发展铺叙开去,诗人只能从这一过程中截取一个或几个最感人的画面,用几十个字、用跳跃式的语言,反映生活的本质,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在头脑中立体化起来,把诗句没有可能描绘出而生活中又有的声音、色彩和动态想象出来,丰富到画面中去,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儿童的观察和想象能力,把他们深深地引入诗的意境。课堂上,笔者常常借助多媒体手段,在学生面前再现诗中图画,帮助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使其在鲜明的视觉、听觉感受中,领略古诗的图画美。

如在教学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时,笔者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以再现古诗的画面:鹂鸣翠柳,鹭上青天,千年积雪,远帆待发。当这幅画展现在学生面前时,诗人此时此地起伏的心情亦隐约可见,便于学生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三、展示古诗的意境美

客观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在诗歌中的和谐统一,称之为诗的“意境”。“意境”是诗的灵魂,有“意境”才有诗味。闻一多先生把诗的“意境美”、“建筑美”、“音韵美”归纳为诗的三性,而意境美首当其冲。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小学生准确理解、想象诗的意境,帮助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例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笔者借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夹着雪片的狂风肆意地刮着,天地一片苍茫,万里江山变成了玉砌的世界,山峦不见一只飞鸟,道路不见一个人影。此时,学生会认定在这冰天雪地里,谁也无法进行任何活动。接着,又慢慢地出现了江心图画:一个渔翁在风雪迷漫中披蓑戴笠,独坐船头,垂钓江上。至此,学生不禁惊异,对老翁肃然起敬。逼真的声像效果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用眼观察,用耳聆听,用心品味,已真正进入这首诗的意境中,体会到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四、赏析古诗的整体美

古诗集意境、思想、声韵于一身,自然与人合为一体。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往往只得其言不得其神。而一个好的课件通过声像结合,能把古诗的意境、生动的诵读、丰富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充分调劝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它的综合性手段必将产生综合的效果,使学生获得古诗的整体美。

例如:教学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时,待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后笔者播放了课件。随着镜头的变换,配有对诗的朗诵,对当时情境的解说,对行人心理的道白:夜幕已经降临,在这人烟稀少的山中还没有看到一家客店,行人在风雪之中艰难地行走着,四周一片苍茫。夜更深了,风更紧了,雪更大了,天气冷得实在让人难以忍受。正在行人十分为难的时候,忽然发现山中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从“白屋”的柴门中传来狗的吠叫声……多美的诗啊!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对诗的理解已不是单方面的,它包括诗中的词句、诗中的意境、诗中的图画……这就是古诗的整体美,学生从中会获得美的享受、美的教育。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有效渲染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从而优化古诗教学。

猜你喜欢

图画古诗意境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劳劳亭
春色满园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一朵花的意境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