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网络技术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2009-10-28于广华
于广华
一、创设情境,激发写作欲望
作文是学生用学会的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小学生所写的作文,大多是用儿童的眼光、儿童的语言对生活素材的再现,而素材选取的内容应由两部分组成:表象和概念。表象是对曾经感知过、但当前并未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反映,是对过去感知所留下痕迹的再现,也就是在人们头脑中保存的关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概念则是对以前感知过的事物(表象)的感受和看法。为了能获得大量形象、生动和具体的写作素材,关键是要有丰富的表象,这就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许多学生在谈及作文的难处时都认为作文最大的困难是“无话可说”。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现实生活观察不够,导致生活积累贫乏,在其记忆储备中找不到相应的事物表象。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使作文教学环境更加形象、生动、逼真,做到情景交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指导四年级习作“大自然的启示”时,笔者充分利用网络中各种动植物的图片、声音、录像等,调动起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外部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随后让学生们说说科学家从这些动植物身上受到哪些启示,引导学生思考:从科学工作者的发明中体会到什么。网络技术的运用,渲染了课堂气氛,创设了情境,激发起学生们的写作欲望。
二、丰富素材,引导自主习作
学会选取写作素材是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把“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作为积累习作素材的重要途径,是符合小学生学习作文的规律的。丰富见闻离不开生活这个源头。小学生的生活可以分为直接的生活经历与间接的生活经验两个方面。学会以直接的生活经历作为习作素材是十分重要的,但小学生的直接生活经历毕竟范围有限,因此决不能忽视间接的生活经验对丰富学生见闻的重要性。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从何而来?如何选择作文素材?网络技术的运用提供了更为便捷、更为广阔的渠道。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作文题目要求,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作文的题材或要求搜集与之有关的网上信息,建立专题教学信息网(网页),供学生作文时使用。在学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第四单元后,笔者感到学生们对“战争与和平”的主题了解得还不够,他们并不满足教材上的内容,他们想获得更多的知识。根据这一情况,我们设计了一次以“远离战争”或“和平生活多美好”为题材的网上作文训练。课前教师通过网络下载了大量“一战”、“二战”和我国八年抗战的历史知识、新闻报道与图片资料,经过整理筛选制作成了一个“战争——人类的灾难”专题学习阅读网页。在作文课上,学生首先打开了这个专题网页,从网上获得了大量有关战争的残酷、悲惨的材料。教师引导他们围绕“战争与和平”的话题进行网上写作,说说自己想说的话。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向教师请教,也可以与同学开展网上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充分讨论、感知的基础上,学生开展自主性写作活动。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文体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有的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亲历战争的痛苦与恐惧;有的通过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与和平环境下生活的幸福进行对比,表达了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学生习作热情高涨。
三、提供平台,促进合作评改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重视变革传统写作教学“学生写、教师改”的评改方式,提倡学生间的交流与评改,提出了“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等具体要求。传统的批改和评讲方式指向性非常明确,教师费时费力,占据大部分教学时间且效果不佳。而网络技术的运用大大扩展了学生习作交流的时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以更快的速度让更多的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学生完成习作后可以在校园网内本班网页上发表,这样就可以调动每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的目的。俗话说:“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在传统的作文“评议批改”环节中,通常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参与评议和修改。而在网络作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自我修改;接着可以用文字修改工具辅助修改语句和错别字;最后还可以通过网络发送,让教师或同学帮助修改。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能在一种民主、开放的环境中使学生全面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批改的过程中,学生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促进合作评改,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和作文教学整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