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2009-10-28李立平
李立平
多媒体课件是利用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声音、影像等多种媒体结合起来辅助教学的一种教学工具。它以鲜艳明丽的色彩、动感逼真的画面、惟妙惟肖的音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知识密度大、表现力强等优势提高课堂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优势尤为明显。
一、开头,引人入胜
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还没有完全集中,此时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的知识。
教学《雷雨》时,教师先请同学们闭目欣赏一段雷雨前,风呼呼地吹和阵阵雷声、雷雨中哗哗的雨声、雷雨后青蛙的叫声,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听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新课:“有人把刚才听到的情景写成了一篇文章,我们快去读读吧!”这样在课文开始时利用形象逼真的音响,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解疑,拨云见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何启发学生质疑、解疑是传统教学所困惑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的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如果仅凭教师的描述或学生的想象猜测难以解决孩子的疑问。多媒体课件其动感直观的画面,不仅可以把具体的实物再现,而且可以通过移动、变形、闪烁、放大、跳跃、重复演示等功能,把静态的文字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形象的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想象为直观、化疑惑为明白,让学生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教学《葡萄沟》时,学生对“葡萄干”的制作倍感陌生,仅凭想象是难以准确理解的。教学时通过播放阴房的构造以及葡萄干的制作流程,学生对空气的流通能把水分蒸干有了具体的感知,把整个葡萄干的制作过程清晰而深刻地印在脑海中,对文本的疑惑得到了解决。
三、难点,迎刃而解
每篇课文都有突出中心和可以用来体现训练重点的词、句、段,也有意思比较深或内容离学生实际比较远的词、句、段。在课堂上,当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启而不发时,当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而学生难以掌握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因为课件具有对事物与现象过程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进行扩大与缩小的表现力,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再现了教学内容的全貌,从而激发兴趣,启发思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本还有许多科普作品,如《黄河象》、《奇异的琥珀》以及反映历史或人文景观的文章如《圆明园的毁灭》、《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开国大典》等,这些课文中所描写的场景,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及推理过程,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让学生理解,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历史画面、人文景观或揭示科学奥秘,学生很快便能突破难点。
四、诵读,身临其境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重要训练。运用课件可以烘托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声情并茂地读书。在教学《黄山奇石》、《迷人的张家界》等表现祖国壮丽山河、旖旎风光的文章时,可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让学生配音朗诵,边放音乐边放风景录像。这样可以把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融于一体,使学生仿佛在如画的湖光山色中漫游。学生朗诵也必定感情充沛,有声有色,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感受深层次的情感,领略其丰富多彩、意蕴深沉的意境。
此外,在指导学生背诵精彩片段时,把重点文字省去,先让学生背诵练习,再渐渐隐去全文,这样给学生背诵课文一个提示渐进的过程,学生背诵速度很快。
五、拓展,升华认识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因此在对文本的解读时仅局限于文本是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拓展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深化主题,升华知识,丰富情感,丰厚积淀。那么在短短的40分钟里如何高效地拓展好文本,多媒体课件则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利用多媒体课件具有的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在文章结尾处,通过图片、文字资料等可以给学生开启更为广阔的知识空间,深化认识,升华文本。
总之,把握好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时机,充分发挥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能提高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深化学生的认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显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