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场”创“趣”,让孩子乐于阅读

2009-10-28钱晓燕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5期
关键词:雨点课文内容读书

钱晓燕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呢?

一、建立阅读的“场”

所谓场,就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能传递实物间的相互作用。而我们所说的读书的“场”,是为孩子读书所创设的环境与氛围,一种阅读的气候。

1. 学校里要有浓厚的阅读“场”

我们常说环境造就人,阅读也是如此。在一个具有浓厚书香味的环境中,学生的“读书欲望”更容易被激起。因此,我想首先可以从学习环境入手,如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建立班级图书角,及时更换其中的图书;组建阅读合作会,由兴趣相投的三四人组成读写组、读画组或读演组等一起进行阅读活动。这些都是形成读书“场”的因素,都有利于孩子爱上阅读。

2. 家庭中要有温馨的阅读“场”

低年级孩子的自律能力不强,往往不能合理安排好课余时间,很少有低年级孩子能够自觉主动地完成阅读。这就需要家长们的及时督促指引,要给孩子树立读书的榜样。父母在空闲时可以选择阅读一些孩子的文学作品,同时拉上孩子一起阅读,让孩子也受到有益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往往父母的爱好也就决定了孩子的爱好。我们可以这样尝试:如在家设立“亲子共读”时间,既能保证阅读时间,又能增进一家人的感情。在父母共同创设的温馨的读书氛围中,相信孩子一定会喜欢上阅读。

3. 诱导孩子走进阅读“场”

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我们可以遵循以上客观规律,投其所好,有意识地选择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孩子们读的意识,诱发阅读的欲望。在学习生活中,做为教师要多倾听孩子读书,多表扬喜爱看书的孩子,多为孩子朗读、推荐好书。讲故事活动是诱导学生读书的有效方式,我们可以举办“故事会”,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书包中的课外书增加了,也丰富了他们的头脑。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但不要把故事讲完,在学生急于想知道故事结局时,告诉学生这故事就在哪一本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

二、创设阅读的“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然而,对初学的儿童来说文字毕竟比较抽象,容易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教学中,教师应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手段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疑问、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引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1. 以生动情境激趣

导语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如果导语设计的好,就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赢得“开门红”,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如在教学《雨点》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在上节课认识了谁?学生说雨点后,我就用简笔画画出了乌云和雨点,并说:它们来和同学们交朋友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吸引了。我马上就问:谁想和它们打打招呼,叫叫它们的名字呢?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读课题。而后,我又告诉孩子们雨点要带我们去旅行,读读课文,想想雨点带我们去了哪些地方?孩子们的兴趣马上转到课文中,又纷纷投入到了课文的阅读之中。

2. 以丰富形式激趣

小学生对许多事都充满了新鲜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游戏、竞赛、表演等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每个孩子都能参与,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参与的快乐。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3. 以多样评价激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学生的口说教师想说的话,并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阅读教学中,读要充分,读要有指导,读要有层次。指导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教师读学生评,学生读教师评,学生读学生评,自己读自己评;评价的语言富于变化而且情趣化,可以巧妙结合课文内容赞赏或委婉地提示。

阅读,有乐趣才会喜欢,喜欢才会去读。

猜你喜欢

雨点课文内容读书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雨点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雨点会说话
雨点种子
我们一起读书吧